活着——我与一位私募前辈的对话

点击“关注”不会错过我的最新观点哦~

活着——我与一位私募前辈的对话

最近来了深圳。因为这两年业绩不佳,股东们觉得方法是否需要改进,我想与其一个人待着憋出抑郁症,不如去朋友私募那边一起办公,平时有人说说话,那边机构资历老一些,规模和圈子大一些,也多走动走动圈子,多认识人开阔一下思路和逻辑。

上周三的时候,比较照顾我的老大哥说,小赖,走,带你见个人吧,做量化的老前辈,虽然规模不大,也算师出名门,看看能不能有所启发,我欣然同往。

路上大概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原来是做沪深300的阿尔法策略,股指期货限制后去年转型了,这个策略我也大概了解,沟通了一些细节就来到了公司楼下。

进了办公室,见到了前辈,是位亲切友善的大姐,很热情的招待我们,之后开始了下面的对话,过去了几天我很难保证完全还原,但是不会有太大出入,也不会杜撰。

以下对话前辈简称A,我简称B,老大哥简称C。

A: “好久没见了,快半年了吧。”

C: “是啊,平时忙,今天带个后辈来和你请教一下,他最近情况不太好,出来交流学习一下。”

A: “行啊,小赖,你们最近情况怎么样?”

B: “A总您好,不好意思上门打扰了,我这边产品快运行两年了吧,一年半左右收益大概30个点左右,但是二月份一波基本收益都没了。

另外还倒亏了几个点,二月份股票部分回撤和大盘接近,但是小部分卖空上证50期权波动率遭受了预期外的损失。”

A: “那确实回撤比较大。”

B: “是的,这确实是我的问题,A总您这边现在的情况能交流一下吗?”

A: “我们这边原来是做阿尔法对冲策略的,期货受限以后改成了纯多头,去年主要沪深300的一些龙头股,二月份这波基本也不太好,基本也都回去了,不过最近换成了医药股,情况好了不少。”

B: “全换成医药了吗?”

A: “是的,全部换成医药了。”

B: “是最近换的吗?现在的医药股平均估值怎么看,是否过高?沪深300和上证50的估值似乎已经很便宜了,为什么选择最近换股呢?”

A: “现在大盘跌的比较难看,看不到增量资金,再持有这些感觉不太好使,医药的基本面不错,一些负面因素消除了,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比如我们原来社保控费。”

B: “现在社保不也控费吗?”

A: “恩,不过一些创新药感觉还是不错的,会有市场前景,我们国家的需求也比较大。”

B: “但是据我所知,这些药的国内外竞争都是不小的,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研发环境来看,前景并不明朗。”

A: “这确实是,不过也是个消费的大方向吧,不过现在医药板块炒作也比较混乱,什么股票都起来了,我认为创新药是主线。”

B: “那如何看待近期医药板块平均五六十倍的市盈率呢?”

A: “我们不会买市盈率过高的,我们还是买沪深300里增长20%到30%,pe在30到40之间的股票吧。”

B: “如果是这个peg,那么是刚好合理,为什么会有动力全仓买入?”

A: “现在资金都在医药板块里,机会比较大,而且估值没有提升空间的话,每年增长还能挣到收益。”

B: “那如果板块走弱,比如龙头恒瑞走弱的话,还会选择坚持每年的增长吗?”

A: “那倒不会,我们不会死扛的,就出来了。”

C: “A总这两年风格转变了,以前也和你一样坚持一种风格。”

B: “可是我认为一个基金经理很难频繁的改变操作风格,这样对长期收益率并不利。”

A: “这个确实,我们目前其实还是坚持了原来那一套东西,在原有的价值股池子里根据量化系统持股。”

B: “那这套量化系统是根据基本面为参数,还是资金面?”

A: “主要是资金面。”

B: “那我是否可以理解这也是一种价投,长期保持高仓位,只是不断的利用量化系统去持有近期市场比较热的东西?”

A: “对,就是这样。”

B: “那以我个人理解,这种追涨杀跌的做法长期来看是消耗基本面修复带来的价值收益,还会消耗不少交易费用,量化系统本身基于博弈,也要经常修改,试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不低。”

A: “你说的是对的,确实是这样。”

B: “那么这套量化系统多年来是否带来的超额收益呢,相对于直接持有池子里的股票来说。”

A: “那肯定不如直接持有股票不动来的多,这是肯定的,也许直接持有长期是7倍,这么做会变成2倍,但是纯粹的价投对于客户来说大部分不会有这个耐性,你得让自己的净值动起来,得活着。”

C: “小赖你听到了吗,活着是最重要的。”

B: “但是我认为现在的50宏观折价过大,经济只要保持平稳,宏观折价修复到龙头溢价的收益会很明显,安全边际也很明显,另外央企也出现了明显的经营拐点。像中建这些公司都很优秀。”

A: “央企这块没有过多的关注,你前面说的我是认同的,不过目前市场没有增量资金,这些股票应该短期不会动,动了再买应该也不迟,主要时间也不确定,比如我们公司,如果你三个月净值没有动过,公司里的人和你说话也会带有质疑,更别说投资者了。”

B: “您目前如果自己做的话,大概是什么策略呢,也是参考这套量化系统吗?”

A: “如果是自己做的话,肯定还是持有原来的价值票不动的策略,毕竟这么看长期收益是最大化的,前提是你选对了,但这毕竟前提是你自己的钱,不是客户的钱。

毕竟中国确实有很多股票被低估了,但是我们小机构声音太弱,如果你是重阳这种,看好中建直接买成前十大,而且生存没问题,资金量大买点放着问题肯定是不大的。

现在市场价投的声音也太弱了。”

B: “我发现中国比较纯粹的价投群体偏两极化,不是超级大的机构,就是个人投资者。”

A: “对,这是市场环境造成的,小私募价投需要一定运气,如果你刚做的时候刚好碰上了做出一波收益率,客户对你的忠诚度和耐心可以让你熬过之后的寒冬,如果上来等的太久,很容易死掉。

你现在估计是碰到这样的情况了。

宏观的情况一般机构也不敢判断,觉得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

但是长期来看,市场里面的钱大部分被价投和产业资本挣了。”

C: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你选错了怎么办?”

B: “有,因为价投最怕碰到低估值陷阱,比如企业基本面恶化等等,或者出现了风险收益比更好的没有发现,但是后者往往比较难以避免,毕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股票,我认为未来大方向以龙头股为主,大部分标的出现在上证50和沪深300,因此我选定50和300的标的,寻找一些高性价比的东西。更多的跟踪研究和反思,和不看好的人群交流是我日常的主要工作。”

A: “从价投的角度来说是没错的,其实很多低估的好公司,又能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呢,不过你这样做客户会认为你不作为。很多时候为了活下来还是要让自己的净值动起来。”

C: “多听听前辈的意见,你前面说的都有道理,你是看的很远,但是你解决不了你现在的问题,我们多说现在的问题。

比如你真该考虑你选错了怎么办,凡是总有万一的,就算你跟踪对了,反思很多,最后还是有可能是错的,你是不是该考虑灵活一些。”

B: “首先,我们都是主动管理型的产品,主观风险是固有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A前辈的量化系统本身也是基于主观开发的。”

A: “确实。”

B: “我觉得如果作为价投就是寻找低估值的标的,买风险收益比的不对称,这也是投资的本源。

万一我错了我就不太亏钱,或者亏很少的钱。

跟踪和研究做好用于及时发现基本面的恶化,尽量的去规避持有错误的标的,和寻找风险收益比的更好的标的,但是作为价投,把股票当成长期投资品,确实不可避免的付出了时间成本。”

C: “那是否考虑操作灵活一些呢?”

B: “我觉得价投的方式很难去考虑过度的择时,长期会有负面效果,这方面刚才我们讨论过。

如果是部分去追逐近期的热点的方式折中的话,我也认为很难。

巴菲特说股市长期是称重机,短期是投票器。

我确实不能保证我称重一定是对的,但是也没人能证明长期坚持投票的胜率和赔率优于称重,但是经常投票确实付出了更多的交易成本和分散精力。

况且我作为一家小私募,在信息优势和一线的研究优势都不如大机构,参与到机构博弈中很难占到便宜。”

A:“恩,确实是这样,这个市场确实很多事都很难说,这行很难做。”

C: “小赖你还有什么问题想请教一下吗?”

B: “A总,您能说说当时入行的理想吗?”

A: “哈哈,我就希望我的量化系统就这么跑着,我在沙滩数钱。”

B: “哈哈我也是,我就想着价投放着,躺在沙滩上戴着墨镜晒太阳。”

交流结束,老大哥在楼下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小赖,作为一个资产管理人还是要负责任,照顾投资人的情绪,做出适当的让步。”

我说:“确实应该负责任,我也把责任看的很重,如果有更优的方式我一定会去学习改变,但是似乎没有找到。

如果是让我自己开发一套这样的量化系统,等于用投资人的长期收益的损耗在安慰他们现在的感受,和减轻自己的压力。”

老大哥说:“但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活着,他们也挣不到钱。”

出了办公大楼,老大哥有事先走了,我陷入沉思,深圳咸湿的微风吹在我的脸上,看着落日的余晖,这样类似的交流并不是第一次了,同样的好心劝导也有很多。

现在的市场环境我心里清楚,今天的交流坦白说没有太大的收获,我目前还不认为我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我不愿意去做违背或者与投资本源无关的事,因为对这个行业的信仰,理想和热爱。

我看到了中国市场正在加速成熟的大趋势,也相信未来是价投的春天,现在价投声音太弱,总想做点什么。

至于活着,我再想想其他办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