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论证

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诗文的一段摘錄。很富有哲理,并发人深思。

人活着除了应对社会有所贡献,发挥人的真正作用,对社会来说,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反之,徒有躯壳而无人的思想精神,即使在苟延残喘,亦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童话片《狐狸和猎人》,讲一个青年猎手,由于害怕野兽,结果把枪都丢了。影片中老猎人说得好:一个猎人,害怕野兽而丢掉枪,那么他活着还不如死掉。

人一旦失去灵魂,既很难寻回作用与价值。在历史上,媚敌求和的投降派,在战场上,放下武器的怕死鬼;在暴徒行凶时,不敢挺身而出的胆小鬼…麻木的人渣轻于鸿毛。

相反,有的人虽己长眠于地下,但他们的思想精神却熠熠生辉,鼓舞着人们,激励着后代,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名垂青史。

敬爱的周总理,革命五十载,运筹帷幄,南征北战,治山河理九洲,功盖中华,誉满全球,他虽然离我们而去,没有坟墓,没留下骨灰,但他的高尚美德长存,精神不朽将光照千古。

生死寻常事,有人虽生如死,有人却虽死犹生。刘胡兰无畏赴铡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赞美之诗写得何等悲壮。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正确对待生与死?这是每个人要作出回答的终身课题。愿每个人都能作出令人滿意、毫无愧色的答案吧。
生与死的论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