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外交人員又稱爲使節?

使節,現在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使節自古就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誕生,各國的史書都有關於派遣使節的記載。甚至在遠古時代,使節們處處都享有特別的保護和某些特權。 

為什麼外交人員又稱為使節?

因此,可以說,外交使節制度是伴隨人類社會相互交往而產生的特殊制度。在古代羅馬、古代中國等都有外交使節方面的制度和慣例。“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便是這方面的例證之一。

為什麼外交人員又稱為使節?

在我國古代,“使節”並不是對人的稱謂,而是一種官職的憑證。卿大夫聘於諸侯時,國君要授其任職憑證,這種憑證就叫“使節”,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國時,國君也要給予他出使憑證,這種憑證也叫“使節”、“符節”。作任職憑證的“使節”大多用銅鑄成,並根據任職地區的不同,分別鑄成不同的動物圖像。在山區任職的,授其“虎節”;在平原地區任職的授其“人節”;在湖澤地區任職的授其“龍節”。

為什麼外交人員又稱為使節?

作出使憑證的“使節”一般都用竹子為柄,上面綴些犛牛尾等裝飾品,故又稱“庭節”。張騫出使西域時,持的就是這種“使節”。
蘇東坡有詞: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古代外交官是皇帝的全權代表,出使都執有皇帝的節杖以示皇帝重託。

為什麼外交人員又稱為使節?

漢朝蘇武,使節出使西域,半路上被匈奴俘獲,牧羊北海(現在俄國貝加爾湖)邊,雖然歷經磨難,仍然手持大漢皇帝賜給他的節,以此顯示不忘其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