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何以在中國茁壯生長?科學界、媒體界大咖如是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9月26日,由科技日報和“知識分子”共同主辦的“科學精神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正式啟動。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於薈瑩 攝

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謝國明、《光明日報》前副總編輯劉偉、北京大學教授饒毅、《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等科學界和媒體界多位大咖齊聚一堂,各抒己見,深入探討了他們對於科學精神的獨到見解。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到底何為科學精神?如何讓科學精神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茁壯成長?大咖們發表了不少高見,我們一起先睹為快!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潘建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什麼叫做科學精神?我覺得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它的出發點是沒有功利的,科學探索本身在本質上是由好奇心和興趣驅動的無功利的行為,這是它的最大的動機。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拼命地發展經濟,這當然是好的。但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一種非常功利的文化氛圍,科學常常被當作職業與謀生的手段。

比如說,在我剛剛回來搞量子信息的時候,很多人都說這個東西是偽科學、不靠譜,今天還有很多質疑,這也沒問題。但是後來這個領域慢慢起來之後,我聽說國家基金委收到的項目每年都在呈指數增長,本來完全不搞這個的,全部都跑到這裡面來搞這個,為什麼?從這個領域來講可能申請基金比較方便,可能能夠謀生。

從這種角度上講,很多人確實是把科學當作功利的職業與謀生,這樣一來我們就很難在創新上往前走一步。有這樣的文化之後,我們很難比較沉浸地做事情。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謝國明

矇昧主義和神學迷信、技術至上和科學主義這兩種傾向,是弘揚科學精神的大敵。

矇昧主義和神學迷信,在中華大地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土壤。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仍然有相當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少數黨政領導幹部,把魔術當神蹟,拜騙子為大師,花鉅款求護佑,舉止乖張,行事荒唐,洋相百出,醜態畢露。

更有甚者,有人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為矇昧主義張目。中國針灸雜誌曾發表一篇文章《試論“量子糾纏”與針灸》,論文作者猜想,直系親屬間存在量子糾纏現象,父母生病,給子女針灸就可以治療。如果這個論文所猜想的現象確實存在,那中國古代的巫術——扎小人,就有了科學依據。

技術至上和科學主義就是把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說得“過火”,加以誇大,把科學和科學精神運用到實際適用的範圍之外,就成了荒謬絕倫的東西。比如,有人在法庭上高喊“技術無罪”,還有人聲稱,未來30年,因為大數據的獲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這是典型的技術至上和科學主義。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劉偉

目前中國的發展正處在爬坡的階段,制約我們國家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的,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的科學技術還被別人拽在手裡,我們還隨時隨地受到打擊和封鎖。

我認為科學技術可以受制於人,科學精神不能受制於人,科學精神不僅僅是科學家才具備,也不是科學家的專利,科學精神應該是一個文明國家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精神。

真是假的天敵,假是真的惡魔。我來之前正好看過一本書叫《造假的知識分子》,看了讓人聯想到中國的一些現實,確實讓人痛心疾首。當前令人痛心的假滲透著中華民族的身心,商品領域處處有假,尤其是學術有假,抄襲和浮誇成風,讓人切齒,令人憤慨。

誠信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我們的社會,而始作俑者就是科學精神的缺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弘揚科學精神,提高我們全民族的素質確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弘揚和傳播民族精神既是社會的責任,也是我們媒體人的責任。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饒毅

《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

除了在高端,我們需要確立科技體制,支持有才、有德、有能的科技工作者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最簡單的低端:就是在大量科技工作者從事相當好的科學工作的時候,我們的底線不應該繼續滑坡。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武漢大學李紅良的作弊。他十七年如一日,只要把他的文章拿出來,他大部分文章是同一篇文章同一個結果,他的作弊是很容易識破的、非常拙劣的,而且是長期的。

既然他不受處理,以後武漢大學其他人也可以幹這個事情,那就不用做實驗了,就可以用筆在紙上畫就可以了,要什麼結果有什麼結果。以後也不能處理學生,老師都不處理,憑什麼處理學生?這一條非常重要,科學精神在中國還有很簡單的底線的問題。

科学精神何以在中国茁壮生长?科学界、媒体界大咖如是说

劉亞東

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但我認為它的精髓和核心是批判、質疑。

科學不代表一貫正確,科學發展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不斷地自我否定中前行,在科學史上那些富麗堂皇的大廈無不是在一座座廢墟上拔地而起。

科學發現往往都是挑戰已知概念,不可能符合傳統邏輯,引起爭議和非議是必然的,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嚴肅嚴謹、誠實守信,準確無誤地報告研究過程,毫無保留地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和研究成果。同時,要尊重他人批判質疑的權利。

但普遍而言,中國科學界缺乏這樣的學術文化,顯性的輿論和潛性的氛圍不鼓勵批判質疑。

一方面,我們的科技工作者缺乏批判質疑國內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氣。另一方面,又缺乏接受他人批判質疑的氣度和胸懷。韓春雨事件就是最近的一個典型事例。

當實驗被多位同行確定不能重複並遭受質疑時,韓春雨沒有表現出應有的謙虛和坦誠,而是以各種理由搪塞、辯解,甚至攻擊、謾罵。這期間,韓春雨經常說,“有人想害我”“因為我動了別人的蛋糕,他們要誣陷我”“我跟他們不是一個圈子,所以他們不認可我”,等等。他的這些表現無疑和科學精神背道而馳。不願意接受批判質疑,就連一個合格的科技工作者都談不上,遑論科學家!

科學精神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根據習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論斷,我認為,中國的文化創造和文化進步應該包括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弘揚科學精神對於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弘揚科學精神在中國的必要性、複雜性、艱鉅性和長期性。只有這樣,中國和科學事業才能走向光明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