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時有哪些常見的錯誤觀點?

爬樹的小鯉魚


面對房子,我們存在哪些誤解?下面就列舉一些常見的誤解,與讀者共同探討:

一、房價下跌裡的邏輯陷阱

現在很多人在說房價下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句話是對的,隨處可見的賣房廣告正在清楚無誤地證明這一點。一套房屋,三個月前標價500萬,現在標價450萬,誰能說房價沒有下跌呢?但在這個鐵一樣的事實裡面,藏著一個邏輯陷阱——為什麼跟三個月前的價格作比較,而不跟三年前的價格做比較呢?答案有些尷尬,因為三年前房價可能只有300萬。

判斷物價的漲跌,是需要明確時間跨度的,不同的時間跨度將導致完全不同的結論。以下圖為例:


下跌還是上漲,起止時間很重要

這是一張股票走勢圖,以O點為起點,直至E點,股價持續上漲,期間存在AB、CD兩段回調期。那麼問題來了,以O點為起點,以ABCD任一點為終點,這支股票是漲了還是跌了呢?

接下來是一張深圳房價圖:


深圳房價:有過下跌,但總體持續上漲

是不是和上一張圖很像?都是以上漲為主,都存在一段時間的回調,讓我們問出同樣的問題:以06年房價為起點,無論以哪一年為終點,房價是漲了還是跌了呢?

對於房價的漲跌,我們需要更嚴謹的判斷標準——不侷限於幾個月的漲跌,而是以3-5年為一個時間跨度,等待突破的出現:如果房價突破前期的高點,漲了;如果房價突破了前期的低點,跌了;如果雙方都沒有突破,調整。這一輪房價暴漲起於2015年,只有當房價跌破2015年水平時才能叫下跌。只要房價還高於2015年的水平,就可以認為房價仍處於上漲區間,只是漲得太多出現了回調而已。

把時間跨度從三個月延長到三年,房價的漲跌之勢就完全相反,如果把時間跨度延長到五年、十年、二十年,不用我多說,只要學過數學,讀者朋友都能輕鬆判斷出房價的漲跌。需要多說一句的是,我以五年為一個週期,回看了一線城市的房價走勢,發現房價不是在上漲,就是在調整,符合標準的下跌,基本沒出現過。

二、“\t剛需”是邏輯混亂的產物。

剛需,即剛性需求,通俗地講就是不得不買房之人的購房需求。在對這一概念提出質疑之前,讓我們先來看幾個情景:

情景一、北京人小張,父母均為本市職工,現年30歲,打算結婚,於是花費300萬在五環邊買了一個小房子,離工作單位不遠,上下班很方便,這算剛需麼?至少小張自己會覺得算,總不能讓我結了婚去睡馬路吧?

情景二、白領小李,父母均為二線城市職工,北漂多年準備結婚,於是花費200萬在六環外買了一個小房子,上下班擠地鐵雖然辛苦,總算不至於遲到。這算剛需麼?我覺得算,理由同小張一樣。

情景三、餐廳服務員小王,父母均為農民,北漂多年準備結婚,於是花費100萬在燕郊買了一個小房子,上下班路上累個半死,但好歹有個屬於自己的家。這個應該沒有爭議,算剛需。

那麼問題來了,從五環到燕郊,從300萬到100萬,都算剛需,這“剛需”的範圍也太寬了吧?


只要結婚生子,幾乎人人都有剛性的購房需求,關鍵是個人的經濟實力能夠支持購買什麼檔次的房子。上面的例子中,五環邊的房子對小張來說就是剛需,對小王則是改善型住房,所以我說“剛需”是邏輯混亂的產物。我對房子的分類比較簡單:想買且買得起的、想買但買不起的。簡單明瞭,最重要的是有助於減少選房時不必要的煩惱。

剛需?究竟什麼才是剛需?

三、調控的結果

調控政策導致的結果無非兩種:1.市場價低於應有水平(例如限價)。結果是供不應求,萬眾搶房。2.市場價高於應有水平(例如加稅)。則交易成本增加,\t增加的成本最終將主要由買方承擔,從而進一步加重了購房者的負擔。

四、如何看待打砸售樓處

房價上漲的時候,你們給開發商補差價了麼?那為什麼降價的時候理直氣壯地去打砸售樓處?

五、房產稅能否降房價

如果稅率太低,有兩套房的人可以用房租交稅,不必拋售房產,所以不能降房價。如果稅率太高,只有一套房的人將破產,那樣的話房市將崩盤。當然,經濟也崩了。

所以房產稅不管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外國多年的經驗來看,都只是政府增加收入的一種手段,與降房價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