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貪財,保財越難

《大學》上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孟子》說:“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因為貪財與不貪財,關係著別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發財便能造罪,不貪財方能造福。世人都以為積錢多買些田地房產,便能夠使子孫有飯吃,過得幸福,所以拼命想發財。其實不肯取巧發財的,子孫反而能夠有飯吃,而且有興旺的氣象。平常人又以為不積些錢,恐怕子孫會立刻窮困;但是從歷史的事實、社會的經驗看來,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顧己,不留一錢的人,子孫一定會發達。


越貪財,保財越難

宋朝的范仲淹,他做窮秀才時,心中就唸念在救濟眾人。後來做了宰相,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族的貧寒。先買了蘇州的南園作為自己的住宅,後來聽見地理風水家說:“此屋風水極好,後代會出公卿。”

他想,這屋子既然會興發顯貴,不如當作學堂,讓全蘇州人的子弟在此處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興發顯貴,那樣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講房子捐出來,作為學堂。他念念在利益群眾,不願自己一家獨得好處。

結果范仲淹四個兒子都發達顯貴,作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個個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他的兒子們曾經請求他在京裡購買一歲花園宅第,①便退休養老時娛樂,他卻說:“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園林甚多,而園主人自己又不能時常遊園,那麼誰還會不准我遊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範公的幾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著布素衣服。範公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的俸錢,也都作了佈施救濟之用,所以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照普通人的心理,以為這樣太不替子孫打算了,誰知道這才是替子孫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單是四個兒子都作了公卿,而且能繼承他父親的思想,舍財救濟眾人。所以,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傳到了數十代的子孫,直到現在,已經是八百年了,蘇州的範墳一帶,仍然有很多範氏的後人,並且還時常出優秀的子孫後代。世人若是想替子孫打算,想留飯積福給子孫,就請按照范仲淹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