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一、为什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记得小时候在县城上学,学校每次放假,爷爷就去车站接我回家。


那时家里离车站上远,需要骑着车子来回。

一路上我们彼此相对无语,等到爷爷骑不动了,我们就这么一前一后推着车子走着,记得爷爷常常和我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日后要好生读书。”

那时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望着不远处稻田里的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叔叔伯伯们,我只是想着将来一定不做农民。

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从农村考入省城,学了当前流行的工程造价专业,跻身进入老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时,我以为“人上人”的日子离我不远了。


然而当我走进实习单位的时候,才那些年吃过的苦,并没有让我做“人上人”。

工地的环境有多么糟糕自不必多说,晴天尘土飞扬骄阳似火,雨天泥泞不堪污水四溢,物质世界的贫瘠尚可以忍受。


在那一刻,我突然想着凭什么我要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吃着生活无端给我安排的苦?

后来,我选择去到了深圳,在那里我终于找到自己热爱的新媒体行业,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和欢愉。

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风投、天使轮这些名词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边界面,越是觉得自己知识储备量的贫瘠与荒凉。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也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积累过程中,人与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开,当我这几年再次回到生活的地方,发现很多人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几年前,脑海里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的是: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知乎中一位点赞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亚是这样回答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

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二、所有觉得学习苦的人,大多是没有挨过现实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关于在校大学生的报道,即将面临大学毕业的老岳,在高中时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网瘾少年。

高考之前,爸妈为了防止他分心,连手机、电脑,甚至电视都不给碰。

上了大学觉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没有玩够的游戏都玩回来。在游戏里建了帮会,为了把帮会发展好,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游戏里。

大一时逃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大学管得并不严,胆子大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课,从此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天天在寝室像个蓬头垢面的疯子,外卖盒堆了一地,期末挂科也成了常态。

当室友拿到了名企的offer时,除了游戏没有任何爱好的他,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如果在简历上能填上LOL王者段位、500人大公会管理经验,那该有多好。”

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虽然精彩,但是现实生活里的残酷却真实的可怕。

游戏里的情节尚可以提前设计,然而现实里的残酷却是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主动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的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却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期间也自己做过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为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20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

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

想起以前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无论城市的孩子多么嚣张跋扈,也无论他们的家庭如何富足优渥,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大山深处,精神世界的荒芜让他们很快就臣服于现实。


相反的是那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十分珍惜着在城市里生活和学习的机会,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生活可能穷极他们一生的努力也难以企及。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城里孩子在穷乡僻壤里转了一圈回来就会变了一个人?

不想读书,觉得读书辛苦?现实的生活会诚实地告诉他们,不读书的人生会更苦。

穷则思变,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会自发地挣扎起来改变现状,对于有些背负着沉重生活的人来讲,学习才是脱离生活苦难又轻松又有用的途径。


没有谁愿意吃真正的生活里的“苦”,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没有足够的糟糕。

有时候学习的那种“苦”和沉重粗砺的生活比起来,真的可能连个喷嚏都算不上。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学习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这种苦看得见,摸得着,谁都不愿吃。


生活的苦,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这种苦看不见,摸不着,谁都不想吃。

我从不喜欢自讨苦吃,如果我能通过学习和自我提升避免遇见这些痛苦的经历,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报有期望的勇气。

生活其实并不苦,苦的是那个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自考|学习|鸡汤|学历|成长

Marriage can wait

education cannot

文鹿学院专注于你的学历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