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致廣大而盡精微

老書家席墨先生曾對我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書家唯其致廣大,才能極盡精微。廣博的書畫金石修養與其他藝術修養都是密不可分的。

中國書法的基本精神是“道中庸”而“致中和”以達“極高明”。《禮記》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致遠通古。常人看藝乃小技,卻能洞窺世界。書家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須致廣大,才能得精微。然致遠者,非天涯而在人心;至美者,非華麗而在實樸。人的成功在於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位置。“善遊者忘水也”。書家致遠,在於心寧安泰,極慮思精。心寧者高,高能通曉社會;心和者仁,仁者包容萬物。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致廣大而盡精微

黃庭堅《教審帖》

《中庸》雲:“致廣大而盡精微”,意思是君子既要致力於達到廣博深厚的境界,又要盡心於精細微妙的地方。這句話可以說為學,亦可說修身,對於書者而言,既要有“致廣大”的高屋建瓴、深謀遠慮,又要有“盡精微”的腳踏實地、精細入微。

首先,在修身上要能“致廣大”,就是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大情懷,能夠秉承初心,自覺堅守藝術理想,堅持文化自覺和自信,以“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來修煉自己的人格素養。何以能始終保持對國家、社會、他人的大情懷?那就要“盡精微”,從細節入手、從小做起,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跬步千里的態度在學與做中,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努力做到“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其次,在為學為藝上能“致廣大”,於書者而言,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藝術作品來書寫和記錄偉大的時代,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要想達到這樣的“廣大”境界,唯有在“精微”上下功夫,一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提高人文素養和開闊眼界;二是能淡泊名利,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三是要重視書法創作過程中的技法和功力訓練,唯有技法熟練和功力深厚,方可有望“由技乎道”;四是要“眼高”,致敬經典,膜拜先賢,所謂“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大凡偉大的藝術家,都有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體悟“致廣大,盡精微”的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大凡傳世之作、千古名篇,都是有著“廣大”“精微”的蘊意,有著精深思想、精湛藝術、精良製作的“精品”。“致廣大”與“盡精微”是一對辯證法,在我們的為人、為學、為藝中處處都存在,隨時可用以踐行。於書者而言,要有從高處著眼、大處著手的“致廣大”,又要有從小事做起、細節抓起的“盡精微”,以達“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國書法的基本精神。

言恭達:致廣大而盡精微

黃庭堅《山預帖》

言恭達:致廣大而盡精微

黃庭堅《七言詩》(《花氣薰人帖》)

(抱雲堂書院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