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後來果然應驗,只撐了44年!

曾國藩是清末同治中興的第一功臣,他創建的湘軍打敗了太平軍,挽救了遙遙玉墜的大清王朝,成為近代歷史上一支有名的軍隊,也是後來民國軍閥、國民黨軍學習的典範。

湘軍歷史上出了非常多的名人名將,如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曾國藩弟弟)、胡林翼、彭玉麟、江忠源、劉錦棠、鮑超等人,這些都是近代以來名氣響噹噹的人物,特別是左宗棠、李鴻章還成為繼曾國藩之後大清的頂樑柱,都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下湘軍中,還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雖然不帶軍打仗,更不衝鋒陷陣,但他卻在幕後為湘軍出謀劃策,在與太平軍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中,都有他的貢獻。他就是伴隨曾國藩十幾年的第一幕僚——趙烈文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後來果然應驗,只撐了44年!

趙烈文(1832-1894)

趙烈文1832年出生,江蘇常州人,年少時就有才名,他學識非常淵博,對軍事、經濟、佛學、易學、醫學都有很深的造詣。1855年,年僅23歲的趙烈文就被好友周騰虎(也是曾國藩幕僚)推薦給曾國藩,當了一個實習幕僚。

這時太平天國已經在南京建國,湘軍與太平軍之間正處於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曾國藩率領的湘軍規模有30萬之眾,與太平軍廝殺在長江沿線的各個戰場上。

運行這麼龐大的軍隊,此時各條戰線都吃緊,作為湘軍統帥的曾國藩無疑是軍隊中最忙碌的人,手下幕僚沒有幾百個也有大幾十個。一個只有23歲的年輕人,能在這麼高級別的幕僚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關係,而是非常卓越的能力。

趙烈文怎麼脫穎而出的呢?因為他看到了湘軍的一個重要問題,後來真的驗證了。

剛來湘軍的趙烈文,被安排到樟樹鎮的湘軍水路各營,先熟悉熟悉部隊情況,在樟樹鎮,趙烈文發現了湘軍的問題,回去後向曾國藩彙報:“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意思是說,士兵態度懈怠,軍隊沒有什麼朝氣,恐怕沒法對他們抱有多大希望。

曾國藩聽了很不高興,認為一個毛頭小夥,哪懂什麼軍機大事,認為趙烈文這是書生之見,只知道紙上談兵。

結果呢,很快傳來周鳳山部湘軍在樟樹大敗的消息,被趙烈文不幸而言中。從此趙烈文受到曾國藩重視,後來他成了曾國藩手下最重要的幕僚。

在與曾國藩的十幾年交往中,趙烈文曾經寫了200萬字的日記,如《趙偉甫先生庚申避亂日記》、《能靜居日記》、《落花春雨巢日記》、《庚申避亂日記》,這些文獻後來成了研究湘軍、曾國藩和太平天國非常重要的資料,這裡面通過趙烈文的親身經歷講解了清末這場規模空前的農民運動。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後來果然應驗,只撐了44年!

《能靜居日記》原稿圖

在《能靜居日記》中,趙烈文記錄了他與曾國藩在1867年7月21日(同治六年)晚上的一次重要對話:

曾國藩問:“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回答道:“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趙烈文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天下(大清)統一已經很久了(200多年),勢必會漸漸分裂,還好皇上一直很有威望,老百姓也比較愚昧,還沒有覺醒起來反對清政府,如果政府系統不腐爛,現在就不會出現土崩瓦解。但我(趙烈文)估計,今後的禍患必定先來自系統內部腐爛,而後就會出現天下無主、各自為政的局面,大概這種情況的發生不會超過50年。

此人預言大清不出50年必亡,後來果然應驗,只撐了44年!

1912年初,孫中山攜南京臨時政府官員謁祭明孝陵

後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清帝宣佈退位,此後進入軍閥混戰時期。

從趙烈文預言到清朝滅亡,只有44年,歷史驗證了他的大清50年內“藥丸”的預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