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爲安」的由來

人死之後,“入土為安”是最傳統的說法。那麼,為什麼有此說呢?

“入土為安”的由來


千里沃野

最傳統的說法是與靈魂信仰有關。在早期人類時代,比如元謀猿人或者北京人,甚至山頂洞人時代,人死棄於原野,與動物處置同類也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隨著人類的進化,人們不僅懂得人與自然間的區別,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懂得把活人和死人分開,把生與死分開,從而產生人死後到另一世界生活的靈肉可以分離的靈肉二元觀。

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於死亡者的埋葬,已經是一種以靈魂信仰為依據的有意識的行為。如《禮記-祭義》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之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韓詩外傳》曰:“人死曰鬼,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土”。這與當時的人關於冥府、地府的觀念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土葬所象徵的陰間世界,就是地下的世界。

“入土為安”的由來


墳墓圖

土葬成為我國最普遍的殯葬習俗,與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識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們以農耕為業,把土地視為生命之本,並由此形成生命從泥土出來然後回到泥土中去的觀念。人死葬入土中,正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創始與輪迴的認識相契合。

“入土為安”的由來


殯葬圖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土葬習俗的出現與人類孝親觀念的形成有很大關係。上古時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屍身棄置於山溝。後來子女們看到父母遺體遭獸咬蟲叮,內心感愧,於是將屍體掩埋。《呂氏春秋》即以孝親之說解釋土葬由來:“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