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上官員村,一條因「官員」多而得名的村落?

“千載艱辛滾滾洪流成樂土,萬方繾綣芸芸赤子戀鄉情。”西南街道五頂崗村委會上官員村曾有河網密佈,魚塘千畝,成為水都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村內仍然完好地保留著古建築和民俗。

上官員村,一條因“官員”多而得名的村落?歷史上,這裡確實走出了4位舉人和1名烈士,而這並不是村落得名的原因。

漲姿勢!上官員村,一條因“官員”多而得名的村落?

確齊祖祠的鑊耳形山牆。/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219座廣府民居保存完好

上官員村毗鄰水都基地,村外車水馬龍,村內謐靜無憂,全村有陸、何、黎三大姓氏,總人口1300多人。

漫步在村道上,幢幢新房子建起,但仍能看到散落在巷道里的傳統廣府民居,依稀能感受到上官員村的悠遠歷史。根據《全粵村情——廣東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記載,上官員村始建於清朝,因被群崗環抱,遠望如大花園,故名“觀園”,後以同音改為“官員”。

在上官員村七巷,仍完好地保留著一座廣府民居。民居建於清朝,三間兩廊,中間有天井,用青磚、石板砌成鑊耳式封火山牆,典型的石腳屋。上官員村村民陸汝堅介紹,鑊耳牆修葺得越高大,代表宅子主人功名越大,鑊耳牆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還能防止火勢蔓延。

據瞭解,上官員村內仍保存完整的廣府民居有219座。如今,上官員村內的村民已經搬出廣府民居,建起了新房子入住。

村內僅存一座確齊祖祠,村前塘、廟後塘緊緊包圍著祖祠,是村裡的風水寶地。確齊祖祠是三進兩廳一樓八室,兩間五廊,青磚牆,祠堂內有木雕、壁畫裝飾。據記載,確齊祖祠相傳在晚清光緒年間由舉人陸文治發起並主持興建。

80歲的陸汝堅說,1930年初,該祠堂兼作學校,村裡的孩子就在這裡上學,成為了祭祀先人、培育學子、村民會議及擺設酒宴於一體的場所。“這樣的祠堂原有兩個,其中一座已被拆除,僅剩一個小庭院。”

“2001年,香港商人陸材主導策劃,各地族人響應,捐資修葺祖祠。”上官員村村幹部陸邦強說,這次重修了瓦蓋,更換中庭樓柱,翻新壁畫等,還原祖祠面貌。

漲姿勢!上官員村,一條因“官員”多而得名的村落?

確齊祖祠由晚清光緒年間的舉人陸文治主持興建。/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走出4位舉人和1名烈士

村如其名。上官員村湧現了不少舉人以及工人運動領導者。上官員村三巷6號是一棟荒廢已久的青磚民宅,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門上曾經釘有一個鋁質銘牌,上面寫著“烈屬之家”四個紅色大字。這裡正是早期工人運動領導者陸德輝的故居。

陸德輝曾任順德縣委常委、陳村市委委員,是順德陳村早期工人運動骨幹,是工人運動中非常活躍的中共黨員。陸德輝參加1925年省港大罷工,同時期也參加了中共領導的各項活動,並很快成長為一名黨員。1927年,陸德輝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後折返順德陳村繼續革命,經常利用公共場合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發動各界工人成立工會組織,爭取自身權益,乃至團結起來打倒軍閥政府和帝國主義,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廣州紅花崗,年僅30歲。

“村裡很多人都知道陸德輝的事蹟,英烈的事蹟是當時傳遍鄉間的美談。”陸邦強說,陸德輝的一身硬氣和錚錚硬骨在上官員村村民心中流傳至今。

上官員村文風昌盛,清朝時期走出了陸竹、陸文治、陸桂藩、陸壽昌4位舉人,其中陸壽昌曾任三水縣縣長。“村中陸文治、陸桂藩的碑石仍保留著,陸桂藩的碑石就在黨崗飯堂內。”陸汝堅說,村中每逢有人考得舉人、進士等功名,就會在金錢崗邊以西處立一對旗杆石和一支旗杆,久而久之,該地也曾稱為旗杆甲塱。

漲姿勢!上官員村,一條因“官員”多而得名的村落?

上官員村的龍母古廟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998年重建。

龍母誕吸引上萬遊客

村內,龍母亭、龍母古廟等以龍母為主的建築物不少。在村口,坐落著一座綠瓦的嶄新龍母古廟。此廟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重建於1998年。重修龍母古廟碑記上寫道:官園地勢低窪,古時水患連年,十種九無收,先人治水無力寄望於龍母,從悅城青睞,造廟供奉,至有龍母古廟。

每年陰曆五月初八龍母誕,被村民定為上官員村村節。“龍母誕是村裡最熱鬧的節慶,來自四面八方在外求學務工的村民都會回來。”陸邦強說,龍母誕當天,村裡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廟內燒香、燒炮仗,至少上萬村民、遊客前來求籤、添香油和祈福。

陸汝堅介紹,1990年開始,村民在龍母誕當日舉行賽龍舟運動會,延續至今。如今,村裡已有13條龍舟,每年都會參加賽事。不僅是因其紀念慶祝,更希望激發今者,揮起龍舟拼搏文化之槳。

陸邦強說,隨著新農村、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上官員村村容村貌早已得到修繕,每年夏日村前塘、廟後塘更是開滿荷花,堪稱“三水荷花世界一角”,村民在此居住、在此富足,接下來將修繕村內荒廢的民居,打造成歷史一角,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塑造古村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探訪上官員村,感受嶺南文化與水鄉文化。

文 | 佛山日報記者 盧鈺儀

圖 | 佛山日報記者 陳浩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