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台上閱滕州

文公臺上閱滕州

在滕州市區西南7公里的 姜屯鎮滕城村有一處省級文保單位“滕國故城”當時的城牆還在,在城中央有一處高臺,“文公臺”,為戰國時滕國國君 滕文公所築,故名文公臺,後世曾名曰“靈臺”。滕文公按孟子"政得在民"的主張,"施善政",政績卓然於泗上十二諸侯之上,古滕被譽以" 善國"美稱。 臺上原有 文公祠。有 《謁文公祠》詩句贊曰:"擾擾群雄事戰爭,獨談仁義不談兵,憑凌齊楚 今何在?贏得長存善國名"。明清以後建廟立觀,成為儒、釋、道 三教合流的"聖地"。巍 巍高臺,殿陛森森,頗具規模。

文公臺上閱滕州

滕文公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給了孔孟思想付諸實踐並變成治國理政方針的機會。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滕文公,孟子仁政、民貴、君輕的思想可能在漫長的歷史上,甚至可能直到今天,依然還停留在空想理論層面。沒有滕文公的“善國實踐”,隨後2000多年的歷代統治者可能根本沒有理由相信可以尊孔尚儒,更別提獨尊儒術了。

文公臺上閱滕州

世易時移,滄海桑田,文公檯曆經劫難。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的今天,滕州市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復了文公臺。古臺保持原有的臺基,高約10米,東西60餘米,南北50餘米。臺上建有仿古式雙重簷頂的滕文公樓,樓高數十米。武中奇先生書寫的“滕文公樓”鉅額匾牌懸於樓上,畫棟雕樑,飛簷碧瓦,絕勝於昔日之樓臺。文公樓正廳內塑有滕文公問政於孟子,群臣聆聽、史官筆錄的臘塑彩象,一個個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樓兩翼為對稱仿古式遊廊,內設有滕國十大名人雕像。

文公臺上閱滕州

古臺前,兩株古槐虯枝擎天,東西對峙,交相輝映,古臺愈顯得悠遠古樸。此古槐相傳為唐貞觀年間所植,千年古樹,蒼勁依舊,夏日綠葉蔽日,冬日 虯龍舞天,當地人稱為"樹神"。觀者到此敬意由然而生, 文人雅士更是感嘆不已。

文公臺上閱滕州

文公臺正門嵌有民國初年滕邑人撰寫的磚制巨聯:“古蹟近荊流,曾向高臺懷世子;遺封原叔繡,莫將飛閣誤滕王”。何謂“誤滕王”?因此處本應袂奉滕文公而當時卻供奉了玄武大帝;此處飛閣非滕王之閣。“誤滕王”還另有一說。據明萬曆《滕縣誌》載:唐貞觀十三年,貴族李元嬰封為滕王,因其胡作非為,魚肉鄉里,被朝廷謫貶為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李元嬰在那裡又仿建了滕王閣,唐代詩人王勃為之作《滕王閣序》,使南昌“滕王閣”名揚四海。聯語寓意不要將此處飛閣與王勃筆下的“滕王閣”相誤,亦可見當時文公臺之壯偉。

文公臺上閱滕州

文公臺東側的古碑林,薈萃了唐以來的30餘塊碑碣。唐代的《造像碑》人物清楚,而碑文殘缺不可讀。碑林中央立有宋代《聖諭碑》,相傳該碑為宋大書法家黃庭堅書,上有宋太祖趙匡胤聖諭:" 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遊者不僅為書法的精妙所吸引,更為那迄今頗有深意的文字所動,撫今思昔,感慨萬千。

文公臺上閱滕州

向南大路兩側各建一靈沼,一池綠波,粉前映日,碧盤滾珠,魚躍水面。相傳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經營之,取與民同樂之意。文公臺東南約500米處建有上宮館,傳為滕文公繼位後請孟子於上宮講學,大興強國富民方略。至今上宮館遺蹟依稀可見。

文公臺上閱滕州

緬懷過去,更需珍惜當下,借鄉村採訪機會,踏訪小邾國、薛國和古滕國故地,筆者看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賢后人奮發圖強,在建設美麗新農村同時,重溫孔孟和諧、善政、愛民思想,尊崇班墨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今的滕州,已經成為中國百強縣市和魯南強市,令人不禁心生崇高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