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本期非遺傳承人:張培忠,已入駐“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匠人——

“松花江不得了,木頭沉底石頭飄”,這是吉林市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謠,在這裡所說的木頭沉底,是指因石化而沉入松花湖底的浪木。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浪木,是在長白山松花江水系內沖刷下來的木本植物根、杆、枝椏等部位,由於在深水中長期浸泡腐蝕保留下來的堅實殘留物質。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浪木的形成還有一段歷史,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日偽滿洲的統治下,日本人發現了松花江上游水量豐富,於是攔江築壩,開始修建豐滿水電站,導致了松花湖水位迅猛上漲,山上的樹木連根倒入水中被浸泡,經過長時間的水流沖刷和微生物分解,只剩下了經過大自然殘酷考驗的樹根。隨時歲月的流逝變遷,這些樹根有的依然沉在湖底,有的隨著溪流漂浮在水面,有的擱淺在沙灘旁,才形成了今天的松花湖浪木。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這個經過數十年湖水浸泡沖刷的樹根,彷彿是大自然獻給人們的寶貴藝術品,形狀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有的似動物,有的似人形,為了不讓這饋贈給人類的寶物暴殄天物,終於被木雕藝術家所發現,經過他們後期的加工處理雕刻,在他們富有創造力的刻刀之下,形成了吉林特有的雕刻藝術—浪木根雕。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時至今日,張培忠把這項傳統非遺技藝順利的繼承了下來。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張培忠,1968年出生于吉林,畢業於吉林師範學院(現名北華大學)美術系,綽號“浪木張”,自幼熱愛中國民間傳統藝術。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在學習雕刻的初期,每天早起晚睡,日夜沉浸在作品創作之中,首先把浪木材料準備好,工作之前先把整體設計思路進行記錄,然後腦海中反覆構思,加深雕刻思路,定型後,下刀穩準狠,一刀一個紋路,不能有絲毫的偏差,如果刻錯一步會影響整體的藝術表現力,有時一個位置要反覆進行修改,只為了能達到自己內心中最完美的要求,隨後經過陰乾、吹烤、油浸、上蠟、拋光等幾道工序的細心雕琢,一件精美大氣的浪木根雕作品就在張培忠的悉心製作下完成了。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做了這幾十年的浪木根雕,張培忠還是有自己的一番感悟的,他說道:“浪木根雕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因為浪木在形成後有特有的輪廓形狀,所以我們雕刻家不能隨心所欲的創作,要根據材料本身的氣質特點來雕刻,雕刻的過程中還要用心去刻畫,把這件作品真正的注入我們的靈魂,把中國上千年的木雕歷史文化精神融入進去,才能讓大家看到我們老一輩手藝人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事業上所貢獻的力量”。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現在張培忠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根藝美術大師,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吉林省浪木藝術家,吉林市優秀民間藝術人才,吉林市松花湖浪木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浪木張”傳承人,吉林市船營區浪木張根藝館館長。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非遺地圖|一個沉睡在湖底的大自然瑰寶


在未來浪木雕刻的道路上,他將砥礪前行,一直堅定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