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門洞不高也不低。門洞兩邊是兩孔高大的窯洞。門洞高過當地住戶住的一般窯洞,低過古城當年的東門,北門,南門所有城門門洞。門洞很深,深過前後兩孔窯洞。門洞很淺,淺的從這個洞口能看到那個洞口,門洞的光線很亮很亮,這頭望那頭,洞口猶如掛了塊白布,夜晚月光照在白布上,白布雪亮雪亮變成大半塊月亮,月亮將門洞照得透亮透亮。門洞右邊高大窯洞是一個倉庫,厚重的木門上掛一把大鎖,窯裡堆滿了雜物和辦公用品。門洞的左邊還是孔高大的窯洞。

一日,課外活動時間,我從左邊窯洞門口經過,看到窯洞條桌併成的長桌上攤有書和報紙,桌子外圍的椅子上坐的有人,處於好奇,猶豫半天邁進門檻。這才知道這裡原來是供老師同學課外活動時間讀報看書的書室。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延安城舊貌

書室裡讀物少,看書的人也少。也就是在這一天,我從桌面上擺放的書堆裡,第一次看到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繪製的童年三部曲連環畫《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三部曲中,《童年》是第一部,它記敘了作家高爾基從4歲至10歲這一時期的生活斷面,也就是他少年時代的生活。阿廖沙4歲喪父後寄居在外祖父家裡。外祖父卡希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家境已經敗落。嚴酷的生活使得這個本來就性情乖戾、吝嗇的小老頭變得愈加貪婪、古怪、暴躁。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也是極其自私、粗野、市儈,為了爭奪家產,甚至打得頭破血流……阿廖沙就是在這種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環境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他並沒有被這些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心靈的惡勢力所壓倒,所毀滅,反而鍛鍊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富有同情心的真正的人。

《在人間》是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寫了阿廖沙(即高爾基)11歲至16歲時的生活經歷,即1879—1885年的生活斷面。1879年,阿廖沙才11歲,他的母親去世了,殘忍的外祖父便把幼小的阿廖沙趕出家門,對他說:“列克謝,你——不是一枚獎章,我脖子上不是掛你的地方,你到人間謀生去吧……”這以後阿廖沙當過鞋店,繪圖師家的學徒,輪船的洗碗童工,聖像作坊的學徒和建築工地上的監工等。名義上是學徒,乾的都是繁重的雜役活。阿廖沙是個愛勞動的孩子,艱苦的體力勞動他並不害怕,使他感到難受的是主人們對他的凌辱、打罵,對他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虐待和折磨。在這樣的環境中,阿廖沙從不放棄自己,他卻養成了敢於面對一切,正視一切,剛正不阿的良好品格。《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在《我的大學》裡阿廖沙十六歲到喀山直至二十歲這五年的生活經歷。當時,年輕的阿廖沙滿懷希望來到了喀山,然而希望很快就破滅了,大學的門並沒有向他敞開。為了生活,他只好到伏爾加河碼頭上去打工,做搬運工人,混在搬運工、流浪漢、混混兒中間。碼頭上的職業小偷巴什卡就曾勸他去玩女人,去幹壞事。但阿廖沙並沒有跟他走,沒有掉進那個大染缸裡去。在書籍和朋友的幫助、啟發下,阿廖沙才開始革命理論的學習。高爾基以他早年的生活經歷和感受為主線,通過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的眼光來觀察和了解他周圍的世界,完成他這部厚重的傳記文學。給讀者刻畫塑造了一個倔強、富有同情心和不斷追求光明感人的青少年形象。

連環畫根據小說人物故事情節,用文字和繪畫形式生動刻畫描述了作家童年的悲慘遭遇。個矮孤獨自卑的我,正是通過連環畫認識了童年的阿廖沙和他慈祥的外祖母,酗酒的外祖父和貪婪的舅舅。外祖母慈悲善良為保護幼小的阿廖沙,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性光芒一次次戳痛著我幼小無助善良的心,讓從小就弱小,自己保護不了自己的我,從那一天起,變得堅強,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現在想起來我可憐的童年,文學夢大概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也是從那一天起,對欺負自己的人知道了迴避,知道了遠離、躲閃,懂得了嫉惡如仇,也會了對窮人,遭遇不幸的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中學時的作者

也是從那一天起,書成了我的朋友,每天一旦有空,我便會去那書室看看畫報,翻翻圖書。讀書給我了力量,使我內心變得強大,變得成熟,變得再不自卑,再不渺小,再不自己看不起自己,再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儘管那時候可供讀的讀物很少,但是讀書渴望,對書的熱愛已經不再是萌芽狀態。而是一種心理需求。可惜這個時間很短,因為上學那段時間的自己,還無法擺脫無休止的家務,社會上一大批中外名著作為資產階級的毒草還未解禁,找書、借書,讀書還很困難。然而即便如此,它仍然沒能影響我的讀書興趣,改變我一生的讀書愛好。

沒有童年快樂,只有過大人般對生活的憂慮,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普遍經歷。高中畢業農村插隊,對大多數同學來說,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是一個知識撂荒的時期。而對當民辦小學教師給孩子教學的我來說,應該是一個難得的鞏固自己在學校學過的知識,提高知識含量的機會。然而從小在苦水中泡大的,被沉重的生活壓力壓怕了,打小就懂得心疼大人,心疼弟弟妹妹的我,當時想到的不是抓緊時間去學學校時沒有學會學懂的初高中文化課知識。反而操心的是日後招工時,別人走了,自己還沒走,父母、弟妹看自己的會是怎樣一種可憐傷心無助的眼神。沉重的精神壓力,思想壓力徹底動搖改變了我的決定。於是插隊三年,逞強好勝,一門心思撲在帶領孩子們勤工儉學,改變學校落後面貌上的我,錯失了大好讀書的機會。然而儘管如此,在那個找一本課外讀物十分困難的年代,自己仍然通過別種途徑借閱了陸柱國的《踏平東海千頃浪》,浩然的《豔陽天》。煤油燈下翻破了僅有的一本前任老師臨走時留下的《延安山花》。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當老師時,與學生們一起合影

時到如今,幾十年過去,記心漸不如以前的我,仍然能一字不拉的背下書中作家周競散文《在楊家嶺》“從三月到五月,從仲春到初夏,我曾數次來到楊家嶺,每來一次都有一次新的體會,每來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的精彩片段。77年離開農村,成為一名鐵路員工後,心歇下來了,有了班後大量的空閒時間,那年,恰好迎來了文學的春天,我愛上了1979年劉心武,莫伸等作者的傷痕文學。為了找到一本傷痕文學合訂本。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我專程跑到延大找到關係要好,當年在一個大隊插隊,招工招到延大食堂的朋友,託他在延大印刷廠找到了一本小說合訂本。到現在我還時常打開書頁,看看這些當時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讀者喜歡的優秀作品。分析它小說的架構,學習作者小說寫作手法,培養自己觀察生活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有時一個人夜裡醒來,突然之間記起一句話,一個詞,還會趕忙一撲爬起來打開臺燈留在紙上。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愛書到讀書,到受一大批中外名著的影響,受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的感染,與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成了朋友,成了作品的忠實讀者。在校時,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我們沒學過地理、歷史,更不說唐詩宋詞,為了補回欠賬,工作後,當列檢的我,半夜股道檢車回來,一個坐在值班室木板硬椅上,會默默地死記硬背一段王翰的《涼州詞兩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李白的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每天晚上會隨手留留生活日記。閱讀一會自己訂閱的大型文學刊物《收穫》、《十月》、《當代》。通過讀《綠化樹》《靈與肉》認識了張賢亮,讀《喬廠長上任記》認識了蔣子龍,讀《天雲山傳奇》熟悉了魯彥周。書籍改變了我交友的對象範圍,書籍改變了我的愛好,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理想追求。於是,我愛上了給報社投稿,第一次投稿,豆腐塊大的篇稿件,見報後,只剩幾句。看後先是失落,後是驚喜,驚喜稿件雖小也算見報。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當知青時,小組同學們合影

大凡老實本分的人做事都認真踏實,做事都有毅力恆心,持之以恆,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不譁眾取寵,默默無聞,一步一個腳印。隨著稿件見報率的不斷提高,隨著寫作水平和寫好熱情的提高,程式化新聞稿件便慢慢地滿足不了自己的寫作慾望要求,表達不盡自己內心的願望感受。於是便有了更大的想法、願望、目標追求。私下裡便試著向能直抒胸臆,抒發自己情感的散文,表現社會現實生活的小說邁進。

人生有三位最好的老師:一是興趣。一個人只有對周圍的事產生興趣,內心才有執著的追求。二是苦難。苦難是生活的老師。人生最甜蜜的收穫,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三是愛。愛像口袋,往裡裝是幸福,往外拿就是成就。

一個富於藝術修養的作家,儘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會比別的人豐盈而充滿活力。莎士比亞、老子、莊子、曹雪芹永遠與他們為伴,他會用貝多芬的耳朵、畢加索的眼睛去諦聽和審視。於是,大千世界變得那麼富麗堂皇,他自己也變得那麼充實富有。平凡的人過得再得意再安逸也是一個平淡的人生。而他,被古往今來的藝術大師們充實過薰陶過全部生活節奏,彙集著人類全部尊嚴和驕傲的人生永遠鮮活。他的一個小小的感受,很可能是穿越千年歷史而來,而且還將穿越漫長的未來歲月。他往往童真未滅,真誠地用自己的身心,為越來越精明老道的人類社會維繫住一個永恆的童話世界。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進入鐵路後工作的作者

作家不是封的,不是自己稱自己是作家就是作家。作家要用作品說話。同樣,作家不是說出幾本書,有幾件像樣的作品就是作家,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構築人類精神大廈的人。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與別人相比,作者看見自己的孩子會比看見別人的孩子更親,所以孩子的醜俊全在作者像侍弄莊稼樣撫勞的如何。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今,幾十年過去,回過頭來再看看自己的這一群走一路生一路,像超生游擊隊樣生下的醜俊不一的孩子,這才猛然間意識到:原來自己當年走過的那個門洞就是打開自己心智一扇窗戶。而那孔與它緊挨的看似平常普通書室就是裝滿知識的窯洞,就是引導著我走出門洞,走向光明的那塊明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離開母校已經45年了,時常還能聽到母校歌唱的聲,摸得到母校跳動的脈搏。經常能聽到母校那門洞裡走出的每年參加高考考生又在全省拔了頭籌,看到聽到從黃土高原皺褶裡走出的數萬名中考生又有那麼多成績好的孩子被母校延安中學一灶籬撈走。心裡時常會羨慕這麼多的好孩子會這麼幸運,能在人生最重要的受教育階段,經過自己的努力,榮幸的像當年走出門洞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優秀青年學生一樣走出走進眼前這所具有光榮革命歷史革命傳統的學校,隨之,腦海裡也便會浮現出自己當年因受高爾基童年三部曲感染,與書結緣的往日情景。以及那個給自己打開智慧知識之窗的書室,那個曾給自己人生帶來光明的門洞。因為她是我的母校,和他們一樣,我也是從那個掛有主席給任弼時的女兒,學生任志遠題詞“光明在前”金匾的門洞裡走出的一名莘莘學子!【靜觀社會百態,呈現更多精彩。歡迎點擊右上角今日頭條號“西部觀察”關注。】

陝西延安|高飛散文|門洞·書室

作者生活照

▋作者:高飛,原名高和平。插過隊,當過民小教師。77年入鐵路工作,幹過列檢,換過閘瓦,燒過鍋爐,當過法官。為證明自己的愛好和價值,走出大巴山,早先搞過通訊報道。後因個人經歷觸痛,開始學習文學創作。作品散見《延安文學》和地市,路內報刊。創作作品有中篇小說《漢江在這拐了個彎》;散文《老溝的臘月》《列車行進在西延線》《山上那棵黢樹》《額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