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也不敢說理財保本了,還敢存錢嗎?

九-王子


中國銀監會規定各家銀行不得有承諾性剛性兌付,僅僅是針對理財產品而言,對於老百姓存款來說,該怎麼存就怎麼存,理財不得承諾保本銷售,又不是普通存款利率波動大,存錢該怎麼存還是怎麼存。



首先,我國的公民存款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不管錢多錢少,也不管農村城市,有錢就想著存,可能有錢人才去想著理財,盤算著怎樣的理財方式能夠收益最大化又安全,但是有錢人在中國的比例又能有多少呢?老百姓一輩子能賺幾個錢,不捨得吃穿,留著給兒女買房子,那錢放哪裡?只能是銀行。不管政策怎麼變,老百姓存款的心不變。


其次,老百姓還是普遍認可銀行的。可能發達地區投資方式比較多,但是經濟落後地區就顯得比較單一,就是銀行的普通存款,不存錢放家裡更不安全,雖然錢不多,可是辛辛苦苦得來的血汗錢。利率高低老百姓都得接受,本錢不多就當銀行是保險櫃了,先存上再說。

最後,說說理財。銀行不承諾保本了,對於理財的人來說並沒有動搖多少,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學習和識別理財風險,在風險到來之前化解和防範風險,這需要擁有長期的理財經驗才能在實踐中積累認識到,一個新手菜鳥很難在頭腦中有這些概念。新手理財還是參照之前客戶的一些案例數據,做到穩妥為主。

總的來說,九個字:細心鑑、放寬心、大膽存!


財富公元


資管新規出臺,剛性兌付的“保本”理財逐漸退出大眾的視線,銀行開始推行各種新型理財產品。這樣,人們是不是就不敢去銀行理財了?也不盡然。



首先老百姓都不是傻子,比如說餘額寶是一種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有風險,但風險到底如何,至少餘額寶自推出以來,這五年之間沒有出現過本金虧損現象,所以餘額寶用戶已逾4.7億,總規模將近達到1.58萬億元。這就是口耳相傳的作用,並且確實沒出現過賠錢現象,所以大家選擇信任。

而銀行理財的風險性與餘額寶是一個道理。選擇的時候,高收益伴隨高風險,如果你選擇高於5%以上的產品,誰也不敢保證你的收益甚至本金會不會受損,而現在大銀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收益有時不超過4%,高的也不超過5%,只比一些地方銀行的三年定期利率略高一點。比如丹東銀行三年定期利率為4.125%。



許多老頭老太太都喜歡選擇銀行理財,簡單的說他們害怕有意外,存三年定期不能活到那個時候,於是去選擇短期的銀行理財,如果選擇理財產品只有不超過4%的年收益,最後兌現的時候仍然出現風險,比如說達不到收益或沒有保本,那麼老頭、老太太們也會一傳十、十傳百的無限擴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無疑是失敗的,會大大削弱人們的購買量。

由此可看,儘管資管新規出臺,不再剛性兌付“保本”理財產品,但只是為廣大投資者打個預防針而已。風險性還是極小的,如果連這點微不足道的收益都不能兌現,那麼銀行相當於自掘墳墓,人們對銀行的信任度會大打折扣。


坤鵬論


銀行說的是理財保本,並不是儲蓄保本,所以正常的儲蓄銀行的風險是最低的,因為現金容易丟失或者損壞等等,攜帶不方便,但是用於理財產品都有比較高的風險,所以存在銀行還是比較合理的,能夠抵禦一些風險,就算不保本安全係數也高於其他理財產品,當然存錢是不影響的。如果出現擠兌風波國內的金融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謹慎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目前理財的方式對於很多老一輩不懂金融的人來說其實就是通過銀行儲蓄,這樣能夠確保資金安全並且有一定的回報率,之後銀行理財的利率越來越少,其實也是為了支援社會發展,通過降低利率來給大家貸款,鼓勵投資到實體中來,於是有了很多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現在大家更加願意購買這些理財產品,銀行儲蓄的份額會減少一些。

近期,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出臺了一份指導意見。該文件裡出現了兩個“不”: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變革家提示,這個指導意見對於普通老百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花錢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不再保本保收益,連保本基金也不再保本,你的錢可能虧得血本無歸,而且銀行可以不負任何責任。

新規的意義在於告訴大家銀行也不能夠完全抵禦風險,但是對於風險而言,銀行還是要相對第一點,這樣看來未來更多的理財產品湧現,大家則不會拘泥於銀行儲蓄理財,開始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因為風險的邊際成本在升高,而且更高的收益風險相對而言也在下降。之後金融機構將會強化資產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要高於90天,這樣看來短期理財的銀行市場將會消失。

之後銀行工作人員再也不能說銀行的理財產品保值保本,如果發生相對應的風險銀行的責任將會變得比較小。


變革家


理財不保本,存款還是有保障的呀。如果存款不能保障,那還要銀行幹什麼?

有人會擔心如果銀行破產怎麼辦,如果商業銀行破產,國家確實不是百分百兜底。但銀行破產後,存款將有存款保險機構賠償,單家銀行賠償限額是在50萬元,這就是存款保險制度。

超過五十萬怎麼辦?有的國家選擇不賠付,但像美國和臺灣地區,則是一定比例賠付。

所以一方面,大額存款可以分開在銀行放,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做一些低風險的理財,比如國債、貨幣基金,銀行的一些收益比較低的理財產品目前看也都相對比較安全。

但是是否賠償利息就不好說了。存款保險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儲戶的基本存款,一方面也能讓我們意識到,銀行也是有風險的,經營不好也是會關門的。這種意識的培養也是存款保險制度想傳遞給普羅大眾的最重要的一點。


程蟬


先說一點,並不是銀行不敢說,而是國家不讓說。

因為銀行承諾保本理財,並不怕損失,一個銀行發行幾百上千只保本理財,只要大部分盈利,即使出現少數個別虧損的,銀行照樣可以用其他的盈利來彌補損失;而且標註保本理財更能吸引投資者,壯大規模;此外保本理財投資的本身都是低風險性的產品,安全度較高,發生損失的概率很小;所以銀行並非不敢承諾理財保本,而是國家不允許。

政策法規不允許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文規定,打破剛性兌付,不允許銀行在發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過渡期到2021年(目前個別銀行仍有在發行保本理財,這些都是發文之前的存量產品,無需擔心,銀行不是名目張膽在違規)。

PS:剛性兌付指的是理財到期後,如果出現虧損,由銀行兜底進行賠付,投資者不承擔損失。

那麼國家為什麼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呢?道理很簡單,金融投資既然是投資未來收益,未來又是不確定的,你銀行憑什麼承諾零風險,且能預知未來收益?除非是銀行固定存款。

長期以來,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保持著剛性兌付,被認是大資管市場難以健康發展的頑疾,也被資管業內稱為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產生了嚴重問題:首先、投資者享受更高收益的同時並沒有承擔對應的的高風險,從而吸引了大量沒有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者;其次、剛性兌付預期抬升了無風險利率和社會融資成本。剛兌使投資者過度追逐高收益,倒逼金融機構相互競爭抬高收益率,扭曲市場風險定價,抬高了實體經濟獲取資金的成本;

最後、金融體系整體風險。一旦發生違約,金融機構兜底,風險積聚在金融體系中,容易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如何應對

雖然國家不允許銀行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行不會坐看原來投資保本理財的資金外流,因此紛紛力主推出了保本型機構性存款用來替代保本理財。

什麼是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呢?簡單的來講,買入保本型結構性存款後,你的資金資金會被分為兩部分:大部分放在定期存款裡做保本用,小部分投資於金融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

舉例:

1、假設你在銀行購買了一年期的1000萬元保本型結構性存款;

2、那麼銀行在收到1000萬元後,會把其中的980.9萬元,拿來存在定期存款裡,假設利率為1.95%,那麼到期本息合計=本金+利息=980.9+980.9*1.95%=1000萬元;

3、剩餘的19.1萬元,投資於高風險收益的金融衍生品,比如股指、期貨、期權等。

這樣一來,即使到期後金融衍生品投資部分全部都賠了,一年後定期存款的本息合計還是1000萬元,剛好保本;如果衍生品投資賺錢了,收益肯定高於只放在定期存款。

這就是保本型結構型存款,這個產品的好處是本金無風險,不過收益率是浮動的,預期的高收益並不一定能100%拿到,要看銀行的具體投資情況,這個產品可以替代保本理財,但是無法替代原來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

總結

其實,國家不讓發行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但是銀行實際仍在發行這些產品,只不過產品的說明書上沒有寫明保本保息;投資的產品和以往類似,風險並沒有增加,這類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的按時兌付率可以說達到99%,而且即使真的那個極其個別的意外讓你遇見,一般也只是損失收益或極小部分本金,而不會像P2P全部都沒了。

所以,為什麼不敢存銀行呢?


鯉行者


首先說一下個人觀點,低風險理財產品不是發行人不敢說保本了,而是國家監管部門要求不能承諾保本了。到底是怎麼回事?投資者該怎麼應對?,難道不承諾保本就不理財了嗎?

到底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緣自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106號,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過渡期自本意見發佈之日起到2020年底。因此今後銀行理財產品將不得向用戶承諾保本保息。

帶來的什麼改變?

監管部門這樣要求後,所有資管單位的委託理財產品都必須按文件要求執行,因此,今後的理財產品確實不會保本保息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低風險理財產品就沒有投資價值了,用戶的資金都要按存款辦理了。

首先這只是監管的要求,資管單位的理財產品行者並沒有改變,就像快遞不承諾貨物丟失賠償,我們仍然需要網上購物一樣。再說象餘額寶這類的貨幣基金,從一開始就不承諾保本保息,由於風險很低,投資者照樣進行投資,也沒有出現本金損失。

投資者如何應對?

資管理財產品不只是銀行理財,還包括券商的理財產品,養老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象支付寶裡的定期理財產品:建信飛月寶、國壽超月寶、國有安鑫盈等等,也在此類理財產品之列。

在沒有了保本承諾之後,風險將由用戶自擔,但是並非產品的風險等級增加了,投資者要想達到以前保本保息的效果,只需要分散投資就可以實現。原因在前一遍問答裡說過,不重複,感興趣的爬樓去找。

下面說說如何應對。首先投資者要選擇正規渠道發行的中低風險資管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資金投向和貨幣基金差不多,但有不同期限的鎖定期,也有不同的投資門檻,一般是1000-50000萬元。

其次,投資者可以尋找多種這類的資管理財產品,按產品和時間進行分散,比如找到5款這類的理財產品,其中3款按工作日發行,2款按周發行,那麼一個月會有3*22+2*4=74次投資機會,只要把您的理財資金按5-74次進行分散到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的期限中就可以了。

關注理財,請關注天涯孤行者!


不是不敢,是不能。


天涯孤行者


為什麼不敢呢。銀行理財不保本只是政策要求,但事實上,銀行的理財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達到預期收益率,很少有不達標的。

通常我們說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定期存款也算是理財的一種方式。所以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要正確認識風險,所有的方式都有風險,只不過是風險的高低問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就沒有風險了嗎,這是風險非常非常低而已。

那麼,理財只是風險稍微高了那麼一點點,同樣的道理,基金又比理財稍微風險高了那麼一點點,股票的風險又比基金要高一點。期貨的風險可能會比股票更高一點。

所以說只要我們正確認識了風險的嘛,存不存錢就看你自己的意願了,沒有敢不敢的問題。不管政策如何,把錢存到銀行裡面依然是風險較低的事情。

當然啦,我選擇把錢存到餘額寶。哈哈ʘᴗʘ


王龍說財


到銀行存活期或定期,雖然利率比較低,但是,還是有安全保證的。

現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承諾保本了,購買的理財產品可能會血本無歸,這需要購買者要有風險意識,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不管購買那個產品都應先考慮到它的風險性,這就提高了投資門檻,需要投資者有一定的金融知識,不能看到那個收益高就買那個。

不過,理財產品中有一類是貨幣基金,雖然收益低一點,但安全性高,如果投資者沒有一定的金融分析能力,可以買一些貨幣基金。如果貨幣基金都發生風險了,其他的理財產品就可想而知了。


魅力人生屋


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得剛性兌付,也就是說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歷史。但是,除了銀行存款以及國債以外,沒有哪種投資方式可以說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大家一定要正確、客觀的看待此事,理財投資我們還是要做的!

  • 不保本的理財產品安全性依然很高

銀行理財產品的背書機構是商業銀行,安全性相比互聯網理財產品來說還是極高的。全國有幾千家商業銀行,每家銀行每年發行的理財產品少的有幾十款、多的甚至達到幾千款,而大家聽說的到期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一年能有幾款?可以說,99.9%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是按照預期收益率進行發放的,如此高的安全性大家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 互聯網理財不再“吃香”

常見的互聯網理財方式包括寶寶類理財產品、P2P、基金以及股票投資等,它們的優點在於靈活性強、操作簡單以及收益率高等,但風險係數高的缺點同樣突出。尤其是進入2018年以來,不斷爆出P2P平臺暴雷、基金和股票一跌再跌的負面消息,相對銀行理財產品來說,互聯網理財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綜上所述,從風險係數以及收益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的話,雖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是依然是性價比極高的投資理財方式之一,市場前景依然無比廣闊!


銀行小學生


日前,《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發佈。在人民銀行牽頭下,相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從彌補監管短板、提高監管效能入手,立足金融機構資管業務開展情況和監管實踐,出臺首個針對資管業務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件,將為資管業務規範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

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的監管要求,是《指導意見》的重要內容。

首先,要求以淨值化管理模式替代之前的預期收益率模式,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其次,提出剛性兌付認定標準,出現四種情形可認定為剛性兌付;再次,明確剛性兌付行為的懲處標準,對存款類金融機構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採取針對性的懲處方式;最後,鼓勵對剛性兌付行為進行投訴舉報。

可以預見的是,在《指導意見》正式實施之後,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所有資管產品,都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從根本上說,這有助於解決投資者不清楚自身承擔風險大小等問題,推動資管產品和服務加快轉型,引導資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本質。不過,相比之下,

銀行理財產品在各類投資理財產品中,將是相對穩健的,仍然是普通投資者重要的選擇。當然,銀行也會發行一些針對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相對較高。

面對“剛性兌付”被打破,投資者要保持理性,積極面對。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並降低剛性兌付預期,在投資理財時要綜合考慮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根據自己風險偏好進行選擇,做到“買者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