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而在刘邦被赶到巴蜀的时候,项羽一伙为何还以为那里是个穷乡僻壤?

猪鼻子兔


先需要纠正一下,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到楚汉争霸结束,“项羽一伙”的任何一位成员,都没说过巴蜀地区是“穷乡僻壤”。任何相关史料,都没有类似记载。

而要看战国后期至楚汉战争时,巴蜀的经济状况,这更和“穷乡僻壤”搭不上边。战国年间秦国占领巴蜀地区后,陆续向当地移民,秦始皇灭六国后,原六国的贵族富户们,更是大量涌入巴蜀地区。外加都江堰的巨大作用。远离中原战场的巴蜀地区,正是高速发展时,成都江州等新兴城市纷纷涌现,冶炼业工商业红红火火,农业产值更是爆表。《华阳国志》形容当时巴蜀:“时无饥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简直是富足太平的宝地。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宝地”给刘邦?首先一个原因:此时的刘邦对于项羽来说,还并非你死我活的死敌,只是潜在威胁。

虽然后人复盘楚汉之争时,常把“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和“分封刘邦巴蜀”拿来说事,以此证明项羽的昏聩无能,但放在当时形势下,这事其实是项羽的深思熟虑:带着四十万大军雄赳赳杀进咸阳的项羽,其实远没到大权独揽的地步。真正属于他的嫡系部队,不过十万人左右。其他都是墙头草般的各诸侯部队。升级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虽是联军的“共主”,且手握“分封”大权,但离君临天下,显然还差得远。

如此局面,项羽如果跟刘邦撕破脸,甚至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后果也恰如鸿门宴上樊哙的那声怒吼:“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所以,消灭刘邦对此时的项羽来说,并不现实。如何利用“分封”,压制各路诸侯势力,特别是压制刘邦的势力,才是项羽烧脑的事。把刘邦安排到巴蜀,恰是一个好选择。
其中原因,正如《史记》里的原文:巴蜀道险。

对于当时的争天下形势来说,巴蜀富庶不假,但道路艰险更不假,没有了关中大地做依托,在当时交通条件下,巴蜀就是块进出不便的孤地,对于刘邦来说,更好似个铁笼子。而刘邦也是十分乖巧,进巴蜀的路上,就把栈道统统烧毁,摆出要在这富庶巴蜀养老的模样,叫项羽松一口气。

而要看看当时整个分封方略,更可见项羽的精细算盘:顶着“义帝”名分的楚怀王,在流放路上被杀死。数量庞大的各路诸侯呢?以《史记》原文说“徙故王恶地”。项羽的亲信部队则拱卫战略要地。对远在巴蜀的刘邦,项羽更没忘了关照,特意命章邯等降将扼守三秦,把刘邦唯一出口堵死。他自己则坐镇彭城,说是为了衣锦还乡,但看看形势就知道,等于坐镇东方,钳制各路诸侯。

以这个分封安排说,刘邦被牢牢堵死,三秦与刘邦互相牵制,西边就折腾不起动静。中原大地哪路诸侯要反?项羽更可凭地理军事优势一一弹压。以秦亡后的各路诸侯实力对比说,项羽这番安排,堪称无比精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项羽没有轻视刘邦,分封也是煞费苦心,却为何叫刘邦成功逆袭,最终从自己手里夺得天下呢?除了刘邦项羽二人在用人等方面的差别,以及韩信彭越英布张良萧何等人的卖力表现。真正决定胜败的,是双方一个重要差距:格局。

项羽的分封安排,单看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是非常精明,对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极致。但"逆来顺受"的刘邦,却早早在大战略方面领先一步:刘邦早在入咸阳时,就在萧何的力主下,收走了秦朝皇宫里的地图文册,等于是天下的地图资料,尽数掌握在刘邦手中。待到与项羽斗法开始后,刘邦看似步步受制,却是从全局出发,做出应对。

正是这个差距,带来了刘邦卓越的抉择,
可以拜韩信为帅,可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冲出三秦。可以在中原多次战败后,依然以出乎意料的大迂回,从齐地对项羽完成反制。更以十面埋伏的方式,把项羽最终送上不归路——说是刘邦运气好,不妨说是刘邦在全局观的大战略上,步步领先一步。

一城一地的得失,只是小聪明。全局的胜利,才是大智慧。楚汉战争的结局,就是证明。

参考资料:《史记》《华阳国志》《汉书》


我们爱历史


项羽一伙并不认为那里是穷乡僻壤,其实把刘邦分封到汉中没有问题。巴蜀富庶是富庶,但只能作为大后方而非根据地,和秦地及中原都没法比。秦国统一利用了都江堰没问题,但是巴蜀绝对不是秦的腹地。后世割据巴蜀的政权,基本都是两代灭亡了,从来没有可以统一全国的。


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也算是履行了之前入秦为王的承诺。确实提防了刘邦,所以把三秦王分封秦地,企图让他们封锁刘邦。从正常情况说,三秦王堵住刘邦也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刘邦有个军事奇才韩信,玩了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章邯猝不及防,很快被击败。

所以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和巴蜀都没问题,比封到秦地和中原肯定安全很多。而真正的失误,是自己没能定都秦地,而是回到易攻难守的彭城,然后又和田荣打在一起。毕竟那个时代,能和韩信正面一战的,也就只有项羽本人了。




林屋公子


巴蜀对刘邦成就帝业的作用,其实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写得最为精要概括: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正是秦末汉王刘邦的封地。

那么项羽是不是误以为那里是穷乡僻壤呢?并不是,或者说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项羽这么认为。

项羽主要是从军事和政治上考虑,事实上,也并没有证据显示他的考量是错误的。

一方面,项羽把关中一分为三,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王,为的就是钳制刘邦。三秦作为弹压刘邦的第一线,项羽又能以机动部队长途驰援,

在项羽设想的正常情况下,刘邦“重出江湖的出路被完全封死,他几乎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另一方面,巴蜀(今四川和重庆)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十分易守难攻,固然是一个事实,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从巴蜀出去问鼎中原也是非常困难的——只要几个咽喉要冲被敌人牢牢控制,巴蜀的统治者只能偏安一隅,而无法染指关中进而逐鹿中原。

事实上,历史上也只有刘邦从巴蜀成功地进击关中进而逐鹿中原。

(都江堰)

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也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被人美称为“天府”,但

一来水利工程的效用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二来某个地区农业的发达和地方的富庶和其能够直接产生的可用于战争的动员力和后勤保障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一回事——在项羽看来,就算那地方粮食多,刘邦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再看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几方面原因的配合:

第一,

他的重要辅佐萧何在刘邦军队攻克咸阳之后,全面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能够帮助刘邦将巴蜀的生产和财富上的优势转化为动员力和后勤上的优势。

(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二,《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汉中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战国时期就十分重要,刘邦得到汉中,可以说是掌握了窥视进击关中的前哨,比起单纯拥有巴蜀,可以说获得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机。

(汉中古栈道)

第三,刘邦因为萧何的举荐,得到了一个不世出的军事天才韩信,但这一点作用不能太夸大,韩信的出现,只是加快了刘邦回师关中的速度、加大了成功的顺利程度,也就是说,没有韩信,刘邦早晚也是要回来的。

回到项羽,他把刘邦分封到巴蜀,并没有什么错误,从一个标准的贵族的角度,后人不能以他在鸿门宴不杀刘邦为失误;同样,从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的角度,他对刘邦的安排可以说几乎是当时他的最优决策。

唯一存在的问题可能是把汉中留给了刘邦,但如果在汉中另立诸侯或者索性让三秦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兼顾管理汉中,对于刘邦方面来说,可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不至于万劫不复。

谈古论金想多说一句:后人回顾历史、进行兵棋推演,作为谈助则可,吸取经验也对,但如果以为历史人物概不如我英明睿智,则大错特错,要知道在当时可供决策的信息支持和相关约束条件下,历史人物所做的选择和决断,往往有其不得不如此的原因,这是我们必须理解和尊重的。


谈古论金


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把刘邦分封在汉中,其实并不是战略性失误。要说他有战略性失误,其实是另外一个。是什么呢?

我们先不忙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项羽把刘邦分封在汉中,并没有错。

(刘邦与项羽)

刘邦到汉中,感觉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可以提供丰富的粮草。但其实,这并不算一个优势。为什么呢?

其一,从后期的楚汉相争来看,项羽并没有因为粮草问题败给刘邦,而是别的因素。因此,粮草充足并不是刘邦的一个优势。

其二,成都平原确实沃野千里,可以提供丰富的粮草。但是古代交通运输不便,要想把成都平原的粮草运到中原去,供给刘邦打仗用,那是相当困难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等交通工具,尚且经常发生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何况是刘邦。)

其三,刘邦只是汉中王,他离成都还有一段距离,再加上新来乍到,对成都平原上的地方豪强控制能力明显不足,他不可能从成都平原获得更多的粮草供应。(要知道,三国时刘备入主四川时,都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当地人摆平。而且,当地豪强听说刘备去世后,有一半的郡县都起来造反了。)

由此可见,作为粮草的优势,基本上不是刘邦的优势。

为什么我说项羽把刘邦安排在汉中并没有错呢?

其一,从地理来看,从汉中地区(包括巴蜀地区)出兵,逐鹿中原非常不方便。中间有大巴山、秦岭这些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基本上没办法外出争锋。向东也有巫山及三峡,出行也非常不便。

(秦岭与大巴山)

其二,从历史来看,在秦朝之前,巴蜀曾立国七百多年,但是轻而易举就被秦国派出的司马错及张仪大军给消灭了,巴蜀政权完全无法与中原政权抗衡。

其三,从后世来看,除了刘邦这个特例外,在巴蜀地区建立的政权,没有任何一例实现了问鼎中原的。从这里也可以说,项羽把刘邦安排在汉中地区,是相当有远见的。

那么,项羽的安排,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项羽的问题就出在他分封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把他们安排在三秦之地上。项羽安排这三个人在这里,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刘邦。但这个安排,是项羽极严重的错误。为什么呢?

其一,章邯这个人是秦朝贵族出生,是所谓“赳赳老秦人”中的精英人物,其先祖一生战无不胜,他自己差不多也算得上一生战无不胜(唯一的失败,就是在巨鹿一战中输给项羽)。因此,章邯特别骄傲,特别瞧不上刘邦、韩信这一帮人。根本就没有做相应的防范应对措施。

其二,章邯在三秦之地失去群众基础。这就是在巨鹿一战以后,项羽活埋了秦军20万人。这些人被活埋,都是章邯投降项羽的结果。可以说,三秦的老百姓对章邯恨之入骨,他们怎么还会帮章邯卖命呢?

(章邯)

其三,除了章邯外,另外两个王,董翳翟王、司马欣塞王,原本就没有领兵能力,不过因为他们投降了项羽,所以项羽封他们为王。项羽怎么能用这两个人来防范刘邦呢?

再加上刘邦在出兵三秦的时候,挑动东边诸侯与项羽大战,使得项羽自顾不暇,因此,最终刘邦很快就拥有了三秦之地。

而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不是他拥有巴蜀大地,而是他拥有三秦之地。要知道,当年秦国拥有三秦之地,东边六国都不敢和秦朝争锋。现在刘邦拥有了,项羽怎么还能与刘邦争锋呢?


张生全精彩历史


事实上虽然秦时就修了都江堰,不过那也是秦始皇爷爷时期的事情,从他爷爷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也无非大几十年而已,按人口正常繁衍生息规律也就仅仅三代人而已。

而那是已经是商鞅变法之后,商鞅变法有一条固民措施,那就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般是不能随意迁移的,因此就按照巴蜀不受外界影响人口繁衍的话人口增长也不会很多,而且从商鞅之后秦国与东边诸国频繁作战,作为纳入秦国的巴蜀不可能不提供兵员,也就是巴蜀根本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而秦末农民战争导致的各地武装割据和相互攻伐,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

从这些情况来看,巴蜀人口并没有题干中所说的富足,也不能和后来形成的天府之国相比,事实上在楚汉争霸时代,秦巴山南部并不是一片乐土,而是少数民族众多。

因此项羽把刘邦分封到汉中是用意明确的,那个时候的巴蜀几乎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但项羽的彩笔是分封了三个秦军降将镇守关中,要知道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坑杀的二十万秦军基本上都是这几位率领的,纵使他们战神附体,也敌不过愤怒的关中父老。


用户3087668883


项羽把分刘邦分封到巴蜀之地,跟穷乡僻壤没什么关系。事实上要论落后,当时的洞庭郡和苍梧郡(项羽流放义帝的地方)比巴蜀两郡更落后。洞庭、苍梧两郡在西汉时被分为三郡一国。即: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国。

西汉元始二年,当时官方的人口统计:

桂阳郡(156488);武陵郡(185758)

零陵郡(139378);长沙国(235825)


这三郡一国的人口总计717449口。跟巴郡一个郡的人口持平,比蜀郡少的多。(蜀郡有1245929口,巴郡708148口)

虽然秦末的人口没有汉朝多,但是秦末和汉朝的人口分布是一样的。项羽就算再傻,数据统计他总是看的懂的。洞庭郡和苍梧郡的开发程度明显更低。若是以落后为分封雍正,他为什么不把刘邦分封到苍梧郡呢?


所以,分封刘邦到巴蜀,跟穷乡僻壤没什么关系。项羽之所以把刘邦分封到巴蜀,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巴蜀地区闭塞。

李白就在《蜀道难》中写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所处的年代,都已经是盛唐时期了。唐朝人尚且认为蜀道难,更何况是比唐朝还要早八百年的楚汉时期?



项羽最早分封时,只分了巴郡和蜀郡,连汉中郡都没有分给刘邦。自古以来出蜀就很难,如果没有汉中,刘邦想杀出巴蜀,难上加难。这也是后来刘备砸锅卖铁也要跟曹操争汉中的原因。

张良是经天纬地之人,他当然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他在离开刘邦时,把刘邦给他的金珠悉数转赠给了项伯,诱使项伯再为刘邦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拿了张良的好处,立即说服了项羽。最后项羽同意,把汉中也封给了刘邦。因而,刘邦才幸而得到了汉中。所以刘邦压根就没去蜀地,他一直都待在汉中,伺机进攻关中。



但是即使拥有了汉中,刘邦想杀进关中,还是很难。当时从汉中翻越秦岭,有三条古道。另外从陇西还有一条岐山道。(诸葛亮两次北伐就是走的此道)

所以,项羽把刘邦分封到巴蜀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巴蜀之地闭塞。巴蜀两郡,历来就是独守之国,既难进也难出。刘邦进蜀,他在想出来就难了。(参考后来的刘备和诸葛亮)



第二,让刘邦和章邯对耗

当时,项羽不仅要防刘邦,还要防章邯和董翳这些秦国降将。所以他对关中地区,也是极尽之所能的打压,要尽可能的阻止至少要延缓秦地的统一。他把关中一分为三,让章邯控制北地陇西和内史之半,地盘够大,让他有足够的实力跟刘邦对耗。(刘邦北上关中,最主要的交通要道都在章邯控制下)。

同时,项羽又把章邯的部下董翳分封到上郡之地,以分章邯之势力。内史郡另一半,也是最重要、最富裕的部分则封给了和项氏有渊源的司马欣。这样一来,刘邦在蜀地。章邯、司马欣、董翳在关中,形成了一种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的局面。关中强汉中弱,如果关中统一则有可能吞掉刘邦,但是关中一分为三,就没有实力吞并刘邦了。而刘邦这边苦于蜀道难,也很难吞并关中。

所以说,项羽的小算盘打的非常溜!我个人认为,项羽他早就料到了刘邦一定会北上进攻关中。不管是刘邦打章邯,还是章邯打刘邦。都在项羽的意料之中。如果他们和平相处,不打仗,这才是令项羽担心的事。

因为当时项羽也要急于扩充实力,他只不过是楚国的上将军而已。上面有义帝,下面有六国贵族,虽然他给自己分了九个郡,但是这九个郡的地盘还不足以令他傲世天下。所以他也要抢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后来项羽打垮楚怀王和支持楚怀王的异己势力,顺手干掉了韩王安兼并了韩国。这也说明,项羽根本就没有把他自己的分封秩序当一回事。

所谓的分封,只不过是项羽暂时麻痹诸侯王的一种策略而已。他想让诸侯王先互殴,他再慢慢的摘桃子,谋求一统。



但是,项羽小瞧了刘邦,高看了章邯。他本以为章邯能跟刘邦势均力敌,结果章邯完全不堪一击。樊哙和灌婴等人率兵从祁山道佯攻陇西地区,韩信则从陈仓道奇袭陈仓,一战击溃了章邯,从而夺取了关中之地。(历史上并没有明修栈道的记载,刘邦的佯攻区域应该是在岐山。)

最后做个总结,项羽把刘邦分到巴蜀,不是因为巴蜀落后,他有两个目的。

第一、项羽认为刘邦的威胁大,分封到巴蜀便于制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刘邦想杀出汉中难度太大。

第二、章邯和董翳也是降将,刘邦在汉中可以跟他俩相互牵制。把关中打烂了最好,这样秦人对关东就没有威胁了。

实事求是的说,项羽的计划理论上可行。只不过韩信开了挂,而韩信这个挂,偏偏还是项羽送给刘邦的。至于说,把刘邦封到巴蜀,是因为巴蜀落后,这完全就是无稽之谈了。要说落后,肯定还有更落后的地方。但是,又要找谁来牵制章邯和董翳呢?


Mer86


哪里表明项羽认为蜀中是穷乡僻壤了?以分封的名义将刘邦弄到汉中和巴蜀,只是希望不便的交通困死刘邦而已,因为哪怕蜀中产再多粮,要跨越大巴山和秦岭,其运输难度和成本都足够恐怖。


南方的湿


项羽嘛,做事只凭自己喜好,全无战略布局。冲锋陷阵尚可,争霸天下呵呵。

先屠秦军降卒二十万,又屠咸阳,并烧咸阳宫,掳掠财货妇女。关中无法立足,回彭城四战之地建都。

自以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能锁住刘邦,却不知民心向背。秦人深恨项羽,连带恨三秦王。汉王出汉中,轻易定三秦。

封张耳不封陈余,因私怨不封田荣,又无视了彭越。这是故意逼反诸侯?从这里就看出项羽的政治水平。

陈平、韩信、英布都是项羽的人,可惜不能用,全投了刘邦。这看出项羽的御人能力。

得势暴虐无信,落败怨天尤人。有人不能用,好牌不会打,脑袋一拍什么事都做的出来。


少真道君


地势的问题,相对的问题!

1、相对中原,确实是穷乡僻壤;

2、巴蜀地势,自古很难有出巴蜀得天下的,项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把最强对手关到巴蜀,认为可以关刘邦到死(只是天算不如人算……);

3、刘邦能从巴蜀得天下,还是项羽失民心,刘邦得民心得人才,天时地利人和;

4、综上,项羽认为巴蜀穷乡僻壤,正常不过,项羽的幕僚、刘邦自己及他幕僚也是这样认为的;


凤凰时尚育儿生活


项羽进关中的时候,一把火烧了秦以前的历史典籍,项羽对我华夏有什么贡献?项羽守国门边疆了吗?项羽为国家民族开疆拓土了吗?项羽对抗异族了吗?项羽反击外来侵略了吗?个人勇武就是英雄吗?那么吕布不是一样吗?杀人多就是英雄吗?日本人杀中国人少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