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閒置」,怎麼辦?

被“閒置”,怎麼辦?

生活中我們發現,有很多“閒置”人口,說是“閒置”,是因為他們不是沒有想做事的願望,不是沒有能力做事,而是種種原因,不得不因為某件事,而看上去很閒。

這些人,有一部分是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老人,但是身體素質尚可,精神狀態也很好。

還有一部分,則是因為有一些原因,不得不留在家裡的人。

比如,家裡有需要長期照顧的病人。

或者家裡有需要接送的學生,需要照顧的嬰兒等。

一般這類情況,需要長期有人在家,但是,工作量又不大。一天中還是有一定的空閒時間的。

而在這種被“閒置”的人群裡,既有老人,也有年輕人。

人一閒下來,就容易關注細節,尤其在家人都不在的情況下,就容易孤單,更容易亂想。由此,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引發家庭矛盾。其實,這種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世界一下子變小了,每天都侷限在家庭這個小範圍了,沒有什麼能引開他們的注意力了,事情就會越想越複雜。

另外,還有不少人是不得不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年輕人。有的年輕人是不甘心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放棄,有的則是經濟壓力比較重,自己又閒居在家而感到無能為力。這樣的壓抑,也會大大降低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閒置”人口增多,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還可能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

另外,對於社會而言,大量仍有“餘力”的人口被“閒置”,是極其嚴重的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

那麼如何利用他們的精力,如何安放他們那一顆想工作的心,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

首先,他們的時間是零散的,不固定的,所以首先要打破坐班制,變成靈活的方式。

其次,他們的特長不一,要有效利用

另外,他們的需求不同,要因人而異。

在這方面,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要增加就業。但這些“閒置”人口,平時不是沒事可做,而是在做完事情後還有一些空餘時間。所以,他們需要的崗位是時間靈活,地點靈活的工作。比如一些可以在家裡完成的工作。

另外,這些人有不少也是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在他們原來工作過的領域可能也是精英。而在其原本的工作領域內,可以試著發展一些能在家裡完成的工作。這樣公司有些零散的活,可以交由他們完成,而全職的工作人員可以專心完成一些更加系統的工作。

還可以另闢蹊徑,培養人才。有不少民間老藝人,手藝瀕臨失傳。而不少不得不留在家裡的人,也是一些有手藝基礎或者對老手藝感興趣的人。可以充分發揮這一點,發揚傳統文化,做好運營,保障銷路,組織這些被“閒置”人員投入到生產創作中來。

除了增加就業外,也應當充分發揮這類人員的優勢作用。為社會服務。

例如,很多雙職工家長,在接送孩子上學的問題上,不得不有人留守家庭。但是,其實不必要每個家庭都做出此犧牲。如果在一個社區範圍內,完全可以由一個家長代接幾個孩子,可以幾個家長輪流接送,也可以由固定一個家長接送,而其他家長給與一定經濟補償。

而對於工作或社會經驗豐富的人,可以利用閒散時間,通過社交平臺、社區活動等渠道分享個人經驗。幫助他人。

不管怎樣,一方面要考慮到這類人群的時間零散的特性。另一方面,要揚長避短,充分發掘。才能讓這些有願望工作的人不再被“閒置”,也讓這些被迫“閒置”的人才能繼續為社會進步發光發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