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2018年的影視圈進入多事之秋。

紛紛擾擾,圈裡圈外迎來了一波接一波的風浪。

從崔永元為爭一口氣爆出“陰陽合同”,到今天導演郭靖宇對“假收視率”發出“戰鬥檄文”,短短100多天裡中國影視界風雲變幻。

對從業者來說,“暗雷”被接連引爆,行業面臨洗牌,危機與變革並存。


郭靖宇下“戰書”,揭露行業收視率造假

9月15日,導演郭靖宇在個人微博上發佈長文《起來,與操作收視率的黑勢力決一死戰》,炮轟電視劇行業收視率造假現象。這封戰書是郭靖宇在湖北大學的演講稿,其中詳細談到了買賣收視率操作,還有大量實例。

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戰書”中,郭靖宇表示《娘道》於2016年拍攝,2017年做完後期。但遲遲等不到播出時間,原因是自己“沒拜對山頭”。他指出,某新上任的衛視總監要求其向操作收視率的“大神”出錢購買收視率,對方開價90萬一集,80集的劇要價達到7200萬,並稱買了收視率劇集才可以安排播出。其中,該衛視向劇組購買劇集的價格是每集130萬,這意味著一部劇大約70%的收入得用來購買收視率。

郭靖宇還透露,該“大神”宣稱,“去年播的平均收視率破2的某劇,是三個團隊一起買;又說今年某兩位大明星拍的劇,花了錢,但沒找他,數據沒上去,衛視很生氣,不會給製片公司結賬的。”

這些實錘非常有力,也得到業內許多人士的支持,甚至連廣電總局也在首頁發文表態,要展開“嚴查”。

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聲勢已起,“假收視率”又能否徹底根治呢?


“假收視率”根深蒂固,原因多種多樣

早在2015年,電視劇《大秧歌》播出時,導演郭靖宇就曾爆料,開播前他曾遭遇了“收視率警告”。

“暗示我的、擠兌我的、想說服我的、威脅我的都有 ”郭靖宇明確表示,“君子不與賊人為伍。”

無獨有偶,2016年12月3日,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在第七屆財新峰會上也曾炮轟過收視率造假問題。王長田表示:“當時我們看到的所有的電視節目、電視劇,可以說他們的收視率90%以上都是假的。”

可見,“假收視率”早非一朝一夕的偶然事件,而是行業內根深蒂固的頑疾。

然而,為何這一次爆發的如此猛烈?此前又為何不曾有爆發呢?文創資訊(id:chuangyiyun)認為,其中有多種現實原因。

首先,電視臺改制後,賴以生存的手段主要就是依照收視率向外販賣廣告,由此也誕生了黃金檔、午夜檔等所謂的檔期。近年來在多種原因的催化下,電視臺的收視率正年年下滑。

尤小剛導演就曾表示,刨除個別熱點戲,幾大衛視收視率過了0.3的,多多少少都有買的,唯獨比較乾淨的是中央臺。可見,伴隨電視臺的分化,網絡平臺的崛起,單個電視臺在收視率上已很難保持輝煌成就。

1998年,《還珠格格》第一部在電視臺播放時,收視率接近50%,而到2010年以前,上星電視臺的黃金檔電視劇還能保持3%以上的收視率,例如當年浙江衛視的《雪豹》就以4%奪下收視冠軍。

到2018年,8月佔據黃金檔的上星劇中,網絡紅劇《香蜜沉沉燼如霜》收視率不過1.368%,而排在第二位的《最美的青春》,最高點也沒有超過1.4%。

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可見,在不到十年間,電視臺賴以生存的收視率劇烈下滑。這為“假收視率”的存在提供了現實的利益基礎。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曾召開過新聞發佈會,專門發佈通知表示,以全國排行前20家衛視頻道每年播出13000集電視劇計算,全年有40多億人民幣被用於“收視率”交易。

這筆鉅款補貼了中間商,更補貼了衛視頻道,收視率好看了,廣告費也不會付之東流。而唯一難受的,就是那些認認真真拍攝電視劇的人。


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其次,改革“收視率”為評價標準的體系相當困難,行業整體也缺乏動力。

從電視臺改制以來,“收視率—廣告投放”這一收入體系已經運行了幾十年。從行業角度來看,如今“假收視率”的曝光無疑是正確的,讓人欣慰的。但這次曝光徹底破壞了行業的衡量標準,短期內也面臨不少挑戰。當廣告商知道參考標杆能被人工篡改,誰還敢輕易拿真金白銀來買廣告位呢?這對電視臺來說是個新的考驗。

在收視率下滑的大背景下,要制定新的評價標準難度非常大。即使是廣告商,也不可能願意在理解和計算上花費太多精力。同時,如果計算模型過於複雜,系統不穩定,“造假”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在這樣的前提下,收視率這種直觀、簡單的計算模型,具有很大的優勢,暫時還難以被取代。電視臺要想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既需要新數據有足夠的說服力,也要求其背後有嚴謹而相對簡單的科學統計方式。這一過程是需要試錯成本,並且承擔失敗風險的。

顯然,相信“假收視率”比改革簡單。對參與其中的人來說,既然同樣能養活那麼多人,何必自討苦吃呢?


行業改革任重道遠,內外力量皆需運用

與此前“取消票補”、“影視稅改”等事件不同,“假收視率”的誕生並不只是利益驅動,還夾雜著電視臺走向沒落的時代背景。因此行業改革會牽動更多從業者的利益,阻力會更大,影響也更深遠。

文創資訊認為,單純期待行業內部自查,或是單獨依靠政府出臺法規強制管理,都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在“假收視率”事件中,電視臺、片方和廣告商如今已全部捆綁在一起。電視臺需要收入,捨不得“假收視率”;廣告商缺少更合適的評判標準,不得不繼續採用“假收視率”;而片方更加複雜,拍好劇的會抵制“假收視率”,拍爛劇的對“假收視率”當然是歡迎。三方糾纏在一起,同分利益,也同受傷害。

要解決這種現狀,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其一是改變唯“收視率”這種單一評估模式。不止電視臺,在新崛起的網絡視頻平臺,唯收視率的計算模式也帶來“刷量”的問題。“刷量”這種地下產業伴隨網絡視頻平臺的發展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為此,愛奇藝近期最先推出了新的測算模型,將點擊量改成“熱度”,得到許多同行的關注和讚美。而藝恩網也在近日推出了播映指數,該指數就摒棄了之前只有播放量單一數據維度的做法,改為使用媒體熱度、用戶熱度、好評度和觀看度加權平均,通過大數據算法,最終得出播映指數。

應該說,這些新的嘗試正為電視臺鋪墊新的道路。


假收視率、票補、陰陽合同!憤怒過後,行業陋習該如何扭轉?

其二是改變電視臺的盈利模式,由較為單一的廣告投放模式向更多維度嘗試。假如電視臺能找到新的生財之路,“假收視率”的重要性也就削弱了。

其三,外部力量的支持。目前,據多人反饋,行業內與“假收視率”同流合汙者諸多,不僅涉及人數廣,而且形成了龐大且牢固的產業鏈,不僅僅是播放平臺,許多經紀公司、製作公司等影視公司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都會去主動維護這些假數據,這也就讓行業變革變得難上加難。

所以單純依靠行業內部的吶喊,已經遠不足以實現行業革新,必須有強大的外部力量衝擊,才能帶來新生。


結語

假數據的橫行不僅破壞了行業的衡量標準,讓行業失去了參考標準,還導致許多質量低下的作品通過買數據成為了所謂的“劇王”,而堅持不買數據的片方則成了犧牲品。

儘管導演郭靖宇的發聲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者,但問題本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它並不能迅速得到解決。對電視臺來說,改變“假收視率”任重道遠;而對行業從業者來說,只要有變化就有希望。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羊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