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800米的一山洞內,有電有網絡有學校有籃球場,住戶不願搬離


居住在與世無爭、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是無數人的夢想和追求,可是,這樣的生活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無異於空中樓閣、鏡花水月。貴州省安順市紫雲縣水塘鎮格凸村中洞,位於海拔約1800米的崇山峻嶺之中,這裡以前人跡罕至、與世隔絕,被稱為亞洲最後的“穴居部落”。

格凸村中洞寬115米、深215米、高50餘米。因為中洞位於當地山脈上中下三個洞的中間,故而當地人稱之為中洞。上世紀50年代,洞中的人從祖輩居住了百年的“下洞”搬遷至中洞,一住就是60多年。這個“穴居部落”,低矮簡陋的房屋建在冬暖夏涼的洞穴中,大都沒有房頂,看起來有些雜亂無章;居民日常飲水取自洞頂滴水,一年四季源源不斷;莊稼種在洞口附近的山坡上,土地肥沃,出產的糧食健康無汙染。

中洞小學建於1984年,由於周圍村寨較多,學校師生逐年增多,鼎盛時期這裡有8名教師,186名學生,四面八方的學生們每天翻山越嶺來到洞中求學。圖為2007年11月14日,貴州省西部紫雲縣水塘鎮格凸村中洞小學學生在上課。


2008年,針對洞穴內潮溼、陰暗的惡劣環境,紫雲縣有關部門在山下新建了寄宿制學校。

2009年6月,中洞小學正式搬遷至洞外嶄新漂亮的寄宿制學校。在20多年的教育進程中,中洞小學的貢獻不可磨滅。曾經在此上過學的學生,至今印象深刻。

步入中洞,可見清一色竹製的房屋、牲畜棚圈和廁所鱗次櫛比,沿著洞穴內側圍成半圓。居民們的生活並不單調無聊,2003年,這裡通了電有了電燈,隨後,很多人家陸續買了電視機和電飯煲、洗衣機、電冰箱等。這裡雞犬相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很多人做飯還用土灶。古老與文明在這裡交融並存,令人羨慕不已、流連忘返。

中洞內的居民幾乎都是苗族人,有吳、王、羅、梁四個姓氏近20戶人家100餘人。據說,原本這些人的祖輩是因為躲避戰亂和土匪才逃到這裡,開始了洞穴生活的。他們主要以種植玉米等穀物、餵養牛羊雞為生,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日子,還有的人自己釀酒喝。圖為格凸村一名居民趕著牛回中洞。

中洞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居民每週需到15公里外的集市購買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中洞內最裡面位置是幾間已經空置的學生教室和宿舍,洞中央的開闊地是一個籃球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中洞居民與外界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有人搬離了中洞,有人嫁入了中洞。年輕人大多常年漂泊在外打工,只有少數老人和小孩留守中洞。

當地政府曾於2005年在山腳下修建了21套寬敞明亮的安置房,建議居民們搬出中洞。但很多人在洞外居住了沒多久就感覺極不習慣,又搬回了洞內。村民王鳳清說:“住了60多年,從解放初到現在,習慣了,這裡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我們都不願意搬出去了,我們很難再適應外面的居住環境了。”圖為2014年3月8日,中洞內兩名兒童在騎自行車玩耍。


中洞內夏天沒有蚊子,雨天不漏雨,也不潮溼,還有牛羊進出,炊煙裊裊……寧靜而祥和。談及不願搬離中洞原因,一位居民說了8個字:“窮家難捨,故土難離。”圖為一位居民在編制籮筐,動作麻利。

前幾年,中洞內也有了網絡信號,年輕人回家時,也能在洞內用手機隨心所欲地玩遊戲、聽音樂和上網了。有的居民還開了“農家樂”、旅館等,迎接慕名前來的各地遊客和探險者。但願,中洞在紛繁喧囂、壓力山大的當下,還能繼續保持著那份難得的古老、寧靜和樸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