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在山海关战役失败以后,李自成帅军返回京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是守还是走?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城的鼎盛时期,被吴清联军当头一棒,前后对比的心理打击可想而知,而且北京城周围的可用兵力很少,充其量就几万人,恐怕不是正处于势头上的吴清联军的对手。

那么选择只有一个了,那就是走?往哪走?很简单,从哪里来,往哪里走。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大顺军西撤路线

李自成从西安经山西进入北京城,现在只能原路返回,在离开北京之前,李自成在紫禁城进行了登基大典,虽然在西安已经登基称帝了,但是中国人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一定要在京城皇宫里面登基,才觉得名正言顺。

除了过把瘾以外,李自成在撤出京城时,还一把火烧了皇宫。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大顺政权回老家西安了,回得很彻底。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要受陕西,必先守山西。即使大顺军要撤回西安,那么至少应该在山西境内留下大批的守军和得力的将领,作为陕西的屏障。

我们看看李自成在山西的兵力布置:在固关留下了大将马重禧;在大同、阳和留下了制将军张天琳;在晋东南长治地区留下了大将刘忠;路过省会太原时留下明朝降将陈永福守御;在晋西北保德地区留下了降将唐通;晋南临汾地区又有绵侯袁宗第统兵万人屯于挂甲庄。

这些人光看名字就知道他们并不是大顺政权的一流名将,并没有刘宗敏、李岩甚至刘芳亮级别的大将坐镇指挥,所以山西的局面可以说是一盘散沙,并不能形成较大的抵抗力。

至于李自成为何急于返回西安,并且没有在山西留下得力干将进行防守,实在令人蹊跷。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后方西安出现变故,比如兵变政变等。但是从后续的事情发展来看,西安方面并无大的事情,李自成身边的重要将领都出现在随后的抗清斗争中,如果非重要将领的小哗变,并不值得李自成亲帅大军回救,所以兵变政变的可能性很小。

二、李自成被清军吓破了胆,不敢与之交锋。也许有一定的因素,但是随后在潼关保卫战中,李自成帅大军与清兵鏖战半个月,说明李自成并非不敢与之交战。

三、后撤是为了积攒力量与清兵大决战。综合以上两点,最后的原因恐怕也就是李自成认为带到北京的兵力经过山海关一战以后并不足以与吴清联军抗衡,所以他一边撤退,一边积攒大军,准备与之决战。

应该说第三点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但是李自成在撤退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山西的局势进行精密的布置,导致最终陕西面临两路清军的夹击,由此可见,李自成在战略层面还是有所欠缺,并不具备一流战略家(如韩信,岳飞等)的大局观,身边也缺少张良、刘伯温这样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

所以在李自成撤退到西安,而清军紧逼山西的时候,当地的大顺军或被原明朝降将干掉,随之投降清朝,或被清军击败逃归陕西,整个山西分崩离析,大部落入清军手中。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陕西是李自成起家的地方,经过几十年的四处流窜,到了1642年左右,李自成在陕西已经站稳了脚跟,“流贼”李自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后方,陕西已经在李自成的稳固控制之中。

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西安立国建号,并以陕西为根据地,向山西和河北进发,最终进入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上了吊。

但是由于在招揽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策略上出了问题,导致吴三桂联合多年的老对手——清兵一起入关,在山海关战役中一战击败李自成带到京城的主力部队。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山海关战役

也许是考虑到身边没有足够的兵力,又或许是“流贼”的本性未改,李自成选择了撤退,一路跑过山西,到了陕西才收住了脚。如前文所述,他并没有在山西留下得力干将,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大顺二流战将其实如狼似虎的关宁铁骑和势头正猛的清军的对手,山西失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时间比想象的还要快。

山西失守以后,清军很快逼近了陕西的门户——潼关,潼关一旦失守,西安就朝不保夕了,清军派多铎部进攻潼关,为了确保潼关的防守,李自成率领刘宗敏等原来驻守西安的部队增援潼关,以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正当李自成把宝压在潼关上面的时候,另一路由清英亲王阿济格率领的清军由陕北进入了陕西,绕过了延安,直取西安。

李自成陷入了必败的境地,如果大军继续驻守潼关,则西安空虚,必将被阿济格部攻破,若大军退回西安防守,则多铎部攻破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城下,西安在两部清军的攻击之下也是必败无疑。

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西安守不住了,陕西根据地也会随之陷落,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李自成恢复了理性,决定主动放弃陕西,向湖北、河南转移。

为什么会选择河南呢?因为河南还有大顺的地方政权,还有部分驻守的军队,群众基础还不错,西南面是四川,已经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控制,而且李自成还盘算着由河南南下取南京,抢夺南明残部的生存空间,“柿子要挑软的捏”,其实按照当时的形势来看,李自成的这个算盘没有打错,也是他唯一的出路了。

就这样,李自成从一个“流贼”混成了有几块根据地的“土豪”,还没过上几年安稳日子,又被逼放弃自己的根据地,变回“流贼”了。

1645年正月,丢失了陕西根据地的大顺军南下转移,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等率领大顺军主力经商洛撤入河南,转进湖北,称东路军;另一路则是李过、高一功率领由汉中入川,辗转进入湖北,称西路军。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西路军暂且不表,我们先看看李自成亲自率领的东路军的形势。

由于东路军撤退的时候携带了大顺政权的家属,所以行军非常缓慢,没有机动性可言,清军阿济格部又对东路军穷追不舍,再加上失去根据地后失去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所以东路军一路被清军撕咬,不断的打败仗,不断的减员。

李自成最得力的大将刘宗敏也在追击过程中被击杀,宋献策、牛金星等文官也投降了清军。可以说在到达湖北的时候,士气已经低落到极点,而且所以根据地全部丢失,人困马乏。

李自成此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手下仅存的十几万大军了,起初他的计划是顺长江而下,直取南京,东山再起。

但是多尔衮又一次走到了李自成的前头,在多铎部攻破潼关之后,多尔衮命令该部调头南下,进攻南京,此时清军已经逼近南京了,此时去南京不是个好选择,李自成又一次想到了南明这个“软柿子”,他计划由江西北部转进湖南,往西南方向仍由南明地方政权控制的地区发展。

原本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大顺军难以抵挡势头正盛的清兵,但是对付只知道拥兵自重的南明军阀还是不成问题,如果能够取下西南,休养生息,东山再起也未可知。

但是意外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犹如雪山上滚下的一个小石子,却引发了雪崩似的灾难性后果。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为什么只一年就身死国灭


在五月初时,李自成率军到了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率领二十几个随从去勘察地形的时候,遇到了一股当地的地主武装,地主武装也不知道来的军队是哪路人马,为可保家安境,他们对这股小部队发动了袭击。

虽然李自成率领的是久经沙场的正规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李自成和随从被击杀,只有义子张鼐和一个随从逃脱。一代乱世枭雄就这样死在了不知名的对手手中。

随之而来的大顺军将这支地主武装杀了个干干净净,并且顺带报复了当地的士绅百姓,但是这都改变不了大顺皇帝被杀的事实,历史的进程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被石子击中一样,受损严重并且失去控制,最终分崩离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