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每每在孩子的身後,悄聲關注,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言明。這種愛的方式在我們的身邊普遍存在,普遍到大家認為父母的愛就應該這樣。尤其是父愛,“大愛不言”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對男人和對父親的定義。

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

小時候我們總是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真的愛自己,而長大以後爸爸媽媽又一直不知道我們到底是不是愛他們。其實,這種無言的愛一點都不偉大,是一種亞健康的愛,不完全的愛的方式。所以,現在我們成了孩子的父母,愛孩子就要大聲告訴孩子,“我愛你”也要常常掛在嘴邊。

孩子需要聽到父母說的“我愛你”

初生嬰兒每天只是在嗷嗷待哺和甜美入睡的模式中切換,但是這個啥都不會做的小肉團並不僅是會吃奶和睡覺,他們也需要來自母親的愛撫。在心理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中,哈洛分別使用了兩種不同的假母猴,一種是冰冷的有乳汁的,另一種是溫暖的沒有乳汁的。給定了一些出生不久的小猴子,讓它們去選擇接近兩種假母猴中的一種。結果發現,小猴子更喜歡溫暖卻沒有乳汁的母猴子。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並非有奶就是娘,小猴子更喜歡溫暖和愛撫,那麼小寶寶也一樣。吃飽穿暖並不就是孩子需要的愛,寶寶更需要來自母親的全方位的愛。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對情感上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

有了寶寶的父母總覺得像多了一個拖油瓶,認為孩子總是喜歡貼在自己的身上。孩子確實對父母的愛有特別多的需求,並且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利的。發展心理學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小時候得到更多愛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

孩子的不同需求

當孩子成長到可以獨立活動的年紀,安全感高的孩子更能夠離開父母的庇護去探索世界,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總會在不遠處關注著自己。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卻會畏畏縮縮,不敢遠離自己的父母。

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所有的愛。對孩子的愛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在物質方面。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大聲告訴孩子我們對他的愛,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語言是人與人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沒有什麼比告訴對方更能讓雙方明瞭的了。並且,語言對我們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

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

所以,愛孩子也是一定要說的。

父母需要聽到自己對孩子說“我愛你”每天對孩子說“我愛你”,會讓我們更愛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叫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對認知失調最普遍的解釋是,因為同時存在兩種矛盾的想法,而產生了一種不舒適的緊張感。而人們為了緩解這種不舒適感,會主動調節其中的一種想法。

說這是認知失調,並不是說,父母並不愛孩子,說了“我愛你”之後會產生不適感。而是,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我愛你”是個不容易被說出口的句子,特別是當對象是自己的家庭成員時。

對孩子的愛要大聲說出來

因此,要每天對孩子真情實意地說“我愛你”,確實會帶來少許不適感。但是,日久天長,我們會在大腦中慢慢調節自己的認知,直到有一天我們對說“我愛你”的認知和我們說“我愛你”的行為能夠和諧相處。另外,每天說愛,也是對自己要更愛孩子的一種心理強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