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qzuser190404123


孙权曾经评价说到: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孙权说的很对,而诸葛亮也早就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在他驾鹤西去之后进一步恶化,所以当时诸葛亮的命令是这么说的,姜维,扬仪,费祎等人先行一步,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同意就随他去。



所以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他不从你们不要管他,你们自己带兵回撤就好了,虽然早年诸葛亮收复魏延的时候就曾执意要杀了魏延,只是刘备等人的再三劝阻之后留下了魏延的性命,而如今诸葛亮活不过魏延,驾鹤西去了,因为诸葛亮谨慎的性格自然要留意魏延,并不是说要杀他,但是作为诸葛亮的秘书扬仪却过分的解读了诸葛亮的意思。

那么魏延当初做了什么事诸葛亮一定要杀魏延呢?那就是因为魏延的反主之心,在古人看来为人一定要忠厚,不然定会一二再而三,就像吕布一样,三姓家奴为了利益杀自己的义父,而当年魏延也是杀主投刘,所以诸葛亮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能选择杀魏延,后来再三劝阻最后终于留下他的性命。



但是魏延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为人比较耿直,所以和很多人的关系都比较僵硬,而且人们都说他身上长有反骨,因为这是不详的标志,所以很多时候魏延在军中得以安宁是诸葛亮的照顾,当然也因为魏延是一位大将,多次建立功勋,尤其是在多次北伐的战争中,所以发生矛盾之后,诸葛亮都是以劝解为主,但是如今诸葛亮不在了,他和扬仪的矛盾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开始说到了扬仪过分解读诸葛亮发意思,原本扬仪可以按照诸葛亮的意思直接回撤而不管魏延的,但是扬仪却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说到: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后来扬仪率大军走了,魏延听后大怒,这个鸟扬仪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于是就带着人去阻断大军的退路,当时魏延直接想杀了扬仪,扬仪叫王平去阻挡,遇到魏延之后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就敢这样做,吓得士兵都逃走了,而魏延也是逃回了汉中,原本扬仪是可以不管他的,但是扬仪却派马岱去追杀魏延,最后杀死了魏延,还叫人诛了魏延三族。

所以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关系真的不大,虽然想过杀他,但是诸葛亮的仁慈之人放过了他,虽然后来魏延阻挡大军回撤有些过分,但是也不至于被扬仪派人追杀然后诛三族。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说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后杀魏延,这个话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的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后便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听就罢了,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反正没有说一定要杀他。

(诸葛亮剧照)

杀魏延这件事,是长史杨仪干的。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不听,还说:“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不撤军,和杨仪闹起了矛盾,还和杨仪在刘禅面前互相告状,说对方要造反。刘禅问大臣,究竟是谁要造反。大臣们都帮杨仪,说魏延要造反。这样一来,杨仪就派王平去攻打魏延,魏延的军队都倒戈了,结果魏延只好自己逃走。杨仪派马岱去追他,把他追上杀掉,又灭了他三族。

由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实际上是被杨仪杀掉的。诸葛亮并没有安排人杀他。

不过,不得不说,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杀魏延,却是间接杀了魏延。魏延之所以走到那种地步,与诸葛亮不无关系。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诸葛亮上台以后,削夺魏延的军权。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负责政务,让李严负责军队。诸葛亮不是一个权臣,但是为了能够实现军政一把抓,好实现北伐的梦想,诸葛亮开始削夺李严和魏延的兵权。那时候,李严在永安镇守,负责提防东吴;魏延在汉中镇守,负责提防曹魏。

诸葛亮上台后,利用全蜀国一半以上郡县造反的机会,把李严和魏延的兵马调进成都,镇压造反的郡县,又重用马谡,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李严和魏延的兵权。

(魏延剧照)

接着,诸葛亮对李严和魏延进行“移镇”处理。他升魏延为丞相司马、调任凉州刺史。让李严从永安到汉中任汉中太守。

“移镇”是让将领与他所统管的军队分离的最好的办法。一般都会引起将领的激烈反抗。在这里,魏延和李严都不满,但是,因为诸葛亮以北伐需要为借口,把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没有出现大问题。

第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让魏延在军中威信丧失。

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道奇谋”,并且只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认为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奇袭曹魏。但是诸葛亮没有同意。因此魏延心有不满,多次抱怨。

同时,魏延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对别人倚老卖老,这样,魏延在军中不但丧失威信,并且失去人心。

(杨仪剧照)

第三,诸葛亮的遗言,隐含诛杀魏延的意思。

诸葛亮在遗言中说,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但是,诸葛亮又让杨仪节制魏延(从魏延当时所说的话“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就可以看出来)。杨仪和魏延一向有矛盾,而且杨仪的性格急躁狭隘(《三国志》又有记载,诸葛亮说:“仪性狷狭。”)这显然有挑起杨仪和魏延矛盾的嫌疑。虽然他说魏延不听,随他的便,但这样一种安排,实际上已经给魏延判了死刑。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魏延有才有谋。

诸葛亮为了刘家殚心竭力一辈子,也清楚的知道刘禅的品性,以那样的性情和能力是没有办法压得住魏延这样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的,尤其是在自己死后,更加没有人可以制约魏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自己的死前,曾经和魏延谈过话,试探过他,但是结果就是直接引出了诸葛亮对他的杀心。由此可见,魏延确实是有野心的,而且还不小,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所以,诸葛亮冒着自损八百的风险,也要杀了他。

其实从一开始,魏延投入蜀国,诸葛亮就不看好他,一个可以背叛自己的君主的小人,必然会让人有着防备。

但是刘备当时的事态由不得他这么“刚”,他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自愿投降于他才好,所以才拦下了诸葛亮。不过,谁又知道这是不是诸葛和刘备两人的计谋。毕竟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也并没有杀了魏延,而是等到自己快死了,才准备下的杀手。


忆乡忆客说乡村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魏延的优势是军事才干突出,对汉中的情况熟悉,又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杨仪的优势是长期跟随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诸葛亮更放心。

选接班人不是选最可爱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选最可靠的、最不会产生的变数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更倾向于选杨仪。而且,从蜀汉内部的情况看,支持杨仪的占大多数,汉中前线的主要人员如费祎、姜维等都站在杨仪一边,成都方面的蒋琬等也支持杨仪,诸葛亮要做选择,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选了杨仪,诸葛亮就得处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满而生乱,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魏延没有参加的会议,会上对如何退军做出了安排,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魏延服从退军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军;二是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分头退军,把魏延甩开。

诸葛亮大概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蜀军的分裂虽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他也无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损。

所以,

诸葛亮放弃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两难之下的痛苦决择,诸葛亮必须为北伐的数万蜀军将士选择一条最可靠、最保险的道路。

后面发生的事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延接到诸葛亮去世并要求退军的命令后,第一个反应是不能退军,因为诸葛亮虽死,但他还在,他要领着大家继续跟魏军打。

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会封锁不住,蜀军本来士气不就高,后勤压力也大,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对蜀军又会造成新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带领大家战胜魏军实在谈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种冒险。


南门太守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最爱谈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阅读者、研究者众多。当然,三国演义由于更通俗、更有故事性获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关于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觉可惜,有些人感觉可恨,还有人有所质疑。质疑什么?质疑魏延被诸葛亮死后杀掉的合理性。

那么“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如何杀的?

接下来,我和大家详细谈谈。



诸葛亮死后杀魏延,这事是真的吗?

不能说绝对是真的,但八九不离十,这事像诸葛亮的风格。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相关描述。演义中为了增强故事性,说魏延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手起刀落,这个说法充满了浓浓的戏剧性。

我们不说演义,我们只谈史实。目前通过各种文献来看,《三国志》的说法比较贴近史实,那我们后面主要以《三国志》为基础来谈这事。



诸葛亮死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个会,诸葛亮说了些话,什么话呢?《三国志》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后,你们就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撤退,他想干嘛,由他去吧!

这段话,很有意思,为什么开会不叫魏延?说明诸葛对魏延有意见;为什么不听命令,就由他去?诸葛难道不知道魏延对国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个,综合分析,诸葛亮应该有杀魏延的举动和安排,否则,开会时把魏延招来下命令就可以,总比让魏延自己离开蜀汉要好很多,万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计,罗贯中也是做了详尽的推断,才写出戏剧性的魏延之死。



那为什么要杀魏延?不杀不行吗?

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会发生变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众,而为人又比较高傲。曾经,蜀汉朝廷里人才济济,五虎将一个个勇猛无比,诸葛亮谋略突出,刘备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权倾蜀汉,成为刘禅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可刘禅那么软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说不好,又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种现象绝对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刘禅虽软弱,但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现这种情况?

二是魏延和杨仪不和,如果这两人同时存在,势必会出现二虎相争,其他朝臣就会分别站队,如此下去,就会形成两大集团,内斗就会损耗蜀汉的根基,这对蜀汉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

从开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倾向于杨仪的,于是放弃魏延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样一分析,魏延不死,诸葛亮九泉之下都难以安心。

因此,诸葛亮临死之前,可能详细安排人杀魏延。可是有谁能杀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这样被人杀死的

诸葛亮身死魂灭,杨仪做好了各种准备,然后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军撤退,你来断后。”

魏延当时就火了:“丞相临终前,为什么不通知我?你是谁?我来给你断后?你够资格吗?另外,丞相离世了,我们就撤退?我难道不能带好大军?我们岂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我不退。”

杨仪没有理魏延,开始和姜维等带军撤退。魏延不干了,百般阻挠大军撤退。



在魏延准备以武力阻挡大军撤退时,将军王平出现了。这个王平实在不算大人物,但胜在忠诚度高,曾经也和马谡搭档过,结果马谡不听王平建议,丢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挡住魏延后,就说了一句话:“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魏延的军队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怀疑这话是孔明留给王平的锦囊)看来,诸葛丞相的威力相当厉害,活着时厉害,死了也很厉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带着儿子和亲随往汉中去了。

此时的杨仪突然下令,让马岱追杀魏延(感觉这是诸葛丞相的第二个锦囊),可怜魏延,之后就死于马岱追杀。

有人说了,马岱怎么能打过魏延,怎么能杀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将。

是的,马岱打不过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儿子和十几个亲随。而马岱带着不少蜀汉精锐,人多势众。

魏延一行尽管彪悍,可是双拳难挡四手,最终被马岱所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看来,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此话不假。魏延看似死在了别人的算计中,其实,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蓝风破晓


魏延应该是三国时代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这位勇武过人的名将,只是因为同顶头上司诸葛亮的北伐意见不合,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落个诛夷九族的下场。

那么,历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义所言,身陷诸葛亮的黑手,落个身败名裂?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从打杂小兵到镇守一方的军区司令员,魏延在短短数年之间就完成了自己事业的三级跳。

当然,急剧地蹿红也使魏延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权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不过,魏延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老板”刘备伐吴失败,身死白帝城,蜀国的实权人物,也由刘备变成了诸葛亮。

文人出身的诸葛亮,在魏延眼里无非是个学院派人物!

按现在话讲就是“砖家”、“叫兽”之流。

不过,诸葛亮毕竟是顶头上司,尽管心中不以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

其实,魏延平时的霸道作风,诸葛亮是有耳闻的!

但奈何蜀汉后期将星凋零,魏延又是个人才,因此一直未有问罪(“凭魏延之骁勇”《三国志》)。刘琰的密本,让诸葛亮左右为难。

权衡再三,诸葛亮觉得北伐在即,搞娱乐应该让位搞军事的,于是给刘琰安了一个造谣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

如此看来,正是诸葛亮这把无形的幕后保护伞,魏延得以躲过刘琰的“政治挑衅”。

不过,魏延同志嚣张的气焰并未因此收敛,反而愈发目中无人,甚至连诸葛亮的秘书杨仪,竟也不能幸免。

魏延若是只在刘琰、杨仪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横,那倒也就罢了!

可他却把跋扈的作风带到了军队,这自然引来了军界同僚的不满!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嚣张行径不仅在蜀汉军政两界引起“公愤”,甚至连远在东吴的孙权也忍不住插上两脚!

世界上没有一把万能的保护伞,五丈原上诸葛亮终于大限将至。

对于自己仙去之后魏延的命运,诸葛亮很是揪心。


于是,秘密地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等人,开了一个通气会:你们几个赶快回去赶紧动员各部整装退兵,魏延同志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听命,就随他便!

此外,诸葛亮还担心个性偏激的杨仪事后会对魏延进行政治清算,于是飞鸽传书给成都的后主:退军之后剥杨仪军政权力,命温和派领袖费祎掌管政府事务。

可以看出,充当保护伞的诸葛亮为保存魏延,可谓设下重重机关。

如果事情顺着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许会得到善终的。

可是,诸葛亮陨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认为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来了,居然打着北伐的旗号胡来。

最后结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建筑女砖家


因为魏延是悍将,后蜀第一武将。

极其守先帝刘备的信任,加上诸葛亮掌权的时候强行打压魏延。

蜀国朝中上下皆为诸葛亮的人,而不是当年陪着刘备打天下的旧部。

没有人情可言,而后蜀留下的那一帮臣子。在军事实力上远不如魏延。不杀,魏延反起来,无人能压下他。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魏延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

其实魏延要反的不是蜀国,最起码不会是刘婵,刘备的蜀国,而是诸葛亮掌权的蜀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蜀国朝廷上下,均为诸葛亮派别的人,李严的被废,也象征着蜀国权利完全旁落。

不过诸葛亮死后,唯一做得厚道就是,他没有篡位。

三国史上第一冤案“魏延脑后有反骨。”

首先魏延是何许人也?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 当时曹操据有河北四州、豫州、兖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荆州部分地区,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后来又得交州,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虽然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但仍然很弱小,刘备势力要生存并发展,只有如隆中决策所言,西取蜀川。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魏延是在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阵营,换句话而言,他也是蜀国的缔造者之一。

刘备称帝的时候,需要迁都成都,当时汉中需要大将把守。

汉中拿蜀国的粮仓,是蜀国的建国之本。

当初都猜想由张飞镇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用魏延把守汉中。

由此可见刘备对于魏延绝对的信任,不单认可魏延的忠诚,还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这也能看出刘备是很会用人。魏延对于蜀国绝对的忠心,张飞乃刘备的结拜弟弟,换句话而言就是王亲国戚。相比之下,刘备更信任魏延。有这样的大佬,魏延有可能反么?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这里说一下为何诸葛亮要必杀魏延?

其实大家说魏延反,有一点很搞笑的。魏延作为断后军。

如果魏延真的要反,带领部下直接投奔魏国不就行了吗?

作为后蜀的第一战将,后靠魏国,难道自己的平台不会更大?

作为蜀国的大将军,他更清楚蜀国的布防,以魏延的军师能力,当时蜀国人能挡?

如果真的要反,就带兵投奔魏国,再领兵杀回蜀国!知道不?

但是魏延没这样做,他选择和诸葛亮政权的杨仪作斗争,如果他是反贼,为何死也要死在蜀国的土地上?

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脉络已经很清楚。

魏延是在刘备手下得到重用,他忠心耿耿的也是刘备。可惜刘备短命

在诸葛亮手下,宁愿用马谡守街亭都不用魏延?

魏延与诸葛亮已经将相不和。

诸葛亮死了留下的满朝文武都是自己派系的人,如果不杀魏延

魏延反了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蜀国的朝堂。

所以魏延不能不杀

魏延忠心的是蜀国,是姓刘的蜀国,而现在蜀国朝廷都是诸葛亮派系的,所以,魏延反的是诸葛亮的势力,而不是姓刘的蜀国。


飞天琴罗


说诸葛亮杀魏延,真是太冤枉他了。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跟正史记载还是有偏差的。正史中,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是:“(魏延)或不从,君便自发。”意思是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带兵撤回,不用管魏延了,随他去吧。

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的意思,可以说,魏延的死不在诸葛亮,而是由于自身性格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据历史记载,魏延是蜀汉名将,胆识过人又骁勇善战,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与器重。诸葛亮有多器重魏延呢?从一件事中就能看出来。

刘备在迁都成都,定汉中太守一职时,大家都认为论资排辈,这一头衔应该归属张飞 ,毕竟张飞的声望军功以及与刘备的铁杆关系摆在那里,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致“一军皆惊”。

将汉中太守这样统镇一方军政大权的重要位置交给魏延,可见刘备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此后,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也很争气,屡立战功,为蜀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跟关羽有相似之处,就是高傲自负。古有文人相轻,其实武将也一样,自负的魏延就有些看不起刘备的宗亲刘琰和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且是互相看不上,这就导致了这三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言,派费祎向魏延转达了诸葛亮让他断后的命令。魏延本想凭一己之力,继续北伐,听闻此消息后怒火中烧,选择先于杨撤退。

返回蜀地之后,积怨已久的俩人先后向刘禅上奏,控诉对方存有谋反叛国之心。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魏延并没有叛国之心,他虽然性格坏了点,但对蜀汉的忠心是不用质疑的。但是,也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平时太高傲自负,导致他不会疏通与君臣、同僚之间的关系,朝中军中很多人忌惮他的军威,继而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当他与杨仪互控对方叛国时,朝中大臣都选择了站在杨仪这一边,而他平日只顾闷头研究作战方案,带兵打战,也不跟大BOSS刘禅搞好上下级关系,刘禅当然也不会偏袒他啦。

在这场内部同僚争斗中,魏延毫无悬念地被踢出局了。

杨仪没干掉,反被其算计,还被扣上了叛国的罪名,魏延知道大势已去,凭一人之力也无法扭转局势,于是选择了出逃。

可悲的是,出逃的魏延仅有不到十骑,最后被马岱斩于马下,死得甚是凄惨。

由此可见,魏延之死是他与杨仪私人争斗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跟诸葛亮并没有多少关系,所以题中说诸葛亮杀魏延有失偏颇。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魏延,三国名将之一,蜀汉后期当之无愧的国防中坚。史载他性情剽悍,武艺娴熟,更难得的是此公胸藏韬略,智勇双全,绝非骁勇寡谋的匹夫一个,因此将他比作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似也不为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角色,虽然他武功精湛,悍勇绝伦,但常怀不臣之心。极善相术的诸葛亮是何等乖觉精细之人 ,他早就看出魏延的脑后长有“反骨”,心细如发的他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所以在临死前将军权授予长史杨仪,并暗自嘱托马超之弟马岱,让马岱待魏延谋反证据坐实后,将其一举诛杀。

正史《三国志》记载的魏延出身低微,身为军中部曲的他随先主刘备入川,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后刘备得了汉中,引大军还治成都,要攫拔一将留守汉中,大家都以为张飞是不二人选,张飞也认为此任非己莫属,谁料刘备居然破格提拔了彼时还默默无闻的魏延。很早就追随先主艰难创业,上过刀山,下过火海,自诩为万人敌的猛将张飞,和被誉为战神的关羽一样,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老成宿将。这时关羽正率兵镇守荆州,那么,以资格而论,汉中太守一职自然是张飞的了。即便张飞落选,还有“一身是胆”、劳苦功高的名将赵云,按理说咋都轮不到资历尚浅的魏延。然而,独具慧眼的刘备却破格攫拔了魏延,将留守汉中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有人分析,关、张、赵都是冲锋陷阵的将才,然而,论起奇谋将略来,则远逊于魏延。所以,在分兵把守汉中一事上,先主弃张飞而用魏延,也是有他的道理的。韩非子曰:“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此说几乎是真理。其实,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在知人善任、拔人于微贱上,刘备远强于诸葛亮。

称帝不久的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阻,亲自率兵东征孙吴,因战略、战术失误,在夷陵被吴将陆逊击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蜀军声势浩大的东征以大败亏输告终,谁知这一败,导致刚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内部骚乱、反叛、内讧此起彼伏,北边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侵犯汉中。魏延统兵有方,谋勇兼具,攻守得当,使得曹军无机可乘,长期不敢图谋汉中。魏延在汉中干得有声有色,不光让曹魏不敢窥视汉中,为稳定蜀汉国势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用事实证明当初先主力排众议重用自己是无比英明之举。

魏延的谋略,从他在诸葛亮出兵伐魏时献出的一条“子午谷奇计”上可见一斑:“魏国的安西将军夏侯懋,是曹操的小女婿,此人既无谋又无勇,而且纳妾很多。你只要拨给我五千精兵,吾等自带粮草,自秦岭以东子午谷衔枚向北疾进,不出十日便可抵达长安。好色胆怯的夏侯懋见我神兵天降,必然仓皇弃城而逃。夏侯懋一逃,城中便只剩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了。即便曹丕亲率驻扎在魏国东部的兵马救援长安,最快也得二十余日才可抵达,丞相你所率的蜀军主力定可先期到达。如此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矣”《魏略》。许多后世军事家对魏延这条奇计推崇备至,认为他对彼时的敌我态势以及对当地特殊地形的预判与妙用无比精准,假若依其计而行,或能产生事半功倍之奇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遗憾的是,诸葛亮却认为此计太过冒险而拒绝采纳。

《三国志》里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魏延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他只是对诸葛亮病殁后由杨仪独掌兵权有些不满。史载魏延、杨仪一贯不和,二人犹如针尖麦芒,缠斗不休。而且心气颇高的魏延认为杨仪不懂军事,因此他消极怠工,拒绝引兵断后,并处处与杨仪作对。由此可见,魏延自恃功高,有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但他反的是杨仪,却并没有背叛蜀国的念头,否则难以解释他为何不率兵北上投降曹魏,反而南下归蜀,大概他不过是想沿路追杀杨仪而已。

魏延死了,死于杨仪的栽赃构陷,和脑袋后面长有“反骨”被诸葛亮看破无关。虽然他死在自己人手上,但也必须要盖棺定论。宣布魏延罪状时,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诬他图谋造反,然后是率部降魏。在彼时,这两条罪状随便哪一条都是要掉脑袋的。其实,这里头的疏漏一眼便知。假设魏延真的要降魏,他不向北逃窜,却偏偏向南折返,须知秦岭南边便是蜀境,这明显有悖常理。陈寿在《三国志》里写下了这么几句耐人寻味的话:“魏延不北降魏而南还,乃是要除杀杨仪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这明明是在替魏延鸣冤。即便魏延真的要造反,后被杨仪剿灭,这本是大功一件,谁料杨仪回师后却并未被重用,最大不过做了一个中军师,手中并无实权,而诸葛亮生前的职位却被好好先生蒋琬承袭。此事确有蹊跷,杨仪诛灭反贼魏延,不论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不赏也便罢了,却将他排斥于权力核心之外,赐个闲职与他,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根本没有谋反。

作为两朝重臣,魏延一片忠心,一身本领,他的伐魏决心,至始至终是坚定不移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魏延却不肯全军退回,还是执意北伐,可见他的意志之坚。他是诸葛亮身后最合适的接班人,假如诸葛亮死后将兵权交给他,或许总不会像蒋琬、费袆、姜维那般因循守旧,患得患失,乃至于徒耗无数人力物力劳师远征,最终还是落得个徒劳无功的悲催结局。所以魏延之死,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论于公于私来说,他的冤死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图片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一:首先从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明知自己不能为之而为之。刘备招聘孔明后始终没有将杈交给诸葛亮。临终前将兵杈交给李严,诸葛亮管政务事,诸葛亮心有不甘,北伐表面说是继承刘备统一大业,实际上是想通过北伐夺取军权。二,诸葛亮忌才,魏延北伐时付统帅,他甚得刘备刘禅器重,之前关羽引魏延时,诸葛亮以有反骨为名杀他,此后魏延屡为刘备立功。诸葛亮怕死后军杈会落入魏延手中,说不定魏延会复仇,所从非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