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認為中國畫不如西方繪畫,因為中國畫沒有寫實的傳統,這是一種誤解和偏見。

宋畫的寫實水平其實很高,我們可以列舉出一連串寫實工筆畫大師的名字,如崔白、趙昌、李嵩、李迪、林椿、蘇漢臣等等,宋徽宗只是其中之一。

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有學者認為,“宋畫”的寫實精神與宋代儒家“理學”發達,強調“格物致知”有關。所謂“格物致知”,大白話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這個詞出自儒家的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儒家甚至把“格物”拔高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

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宋代周敦頤、程頤等“理學家”進而主張:要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由外知以體驗內知……這些觀念對兩宋文人的影響非常大,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格”一下,通過科學地觀察客觀事物,嚴謹地窮究事物原理,進而獲得智慧與知識。一直到清代,還有儒家文人將西方的“物理學”翻譯為“格物學”。

(順帶說一下,物理、社會、經濟等等,很多現代漢語的常用詞,都來自日語,甚至“共產黨”這個詞也是日本學者先翻譯的,李大釗再引入天朝來。因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那幫人,很多都留學日本,從日文中拿來一些詞彙,一點不奇怪。)

回到《寫生珍禽圖》,這種科學嚴謹的觀察與繪畫,不僅畫面寫實、逼真,還充滿著勃勃的生機與愛。比如:

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花鳥畫的哲學——格物致知

我們可以看到鳳頭百靈鳥在餵食時充滿母愛的眼神,還有兩隻幼鳥迫不及待張嘴迎接的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