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60年代住草房,

70年代建瓦房,

80年代加走廊,

90年代盖楼房,

现在实行建洋房,

盖处别墅讲花样。

在岳麓区望岳街道谷山村,这样一条顺口溜,充分体现了改革带给村民的“福利”。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望岳街道岳鞍革小区二期

我的父亲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谷山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时他正值少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正好也是父亲一代人成长的过程。

父亲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但每当问起父亲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感受,他总会侃侃而谈,“那时候大家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烧的是柴火饭,各自种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春耕、夏忙、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土胚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土胚房(望岳街道供图)

父亲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长兄为父,因此不仅有照顾两个弟弟之责,还担起了家里不少的农活。

改革开放前,村里的房屋还大多是茅草房,泥土为墙,茅草为顶。

改革开房后便陆陆续续开始修建土砖房,先一步盖土砖房的算是经济基础较好的人家了。

1986年,父亲带着几个兄弟修建了家里最早的土砖房,房子只有三间,地基用的是红砖,墙壁用的土砖,屋顶用的是燕子瓦,地面是用的三合土铺设的。

窑砖平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窑砖瓦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窑砖瓦房,房子主人在经济条件改善后重新进行了粉刷。

1989年,父亲和母亲结婚的时候,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便挨着老屋搭建了两间房子,便把之前的老屋让给了两个叔叔住。

因临时搭建的两间房地基松软,经过两个年度,墙上便出现道道裂缝。“住在土坯房里,一到下雨天气,外边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家里锅碗瓢盆等器皿都派上了用场,成了接雨的工具,墙上一道道的裂缝看着总是揪心,别人为了躲雨往家里跑,我们是怕房子塌恨不得往外面跑,因此只能站在门槛处。”母亲回忆道。

这时候,不知不觉,村里好些村民已经掀掉了原来的土坯瓦房,在原地盖起了窑砖平房,而我家在搭建的两间土坯房内也住了十几年。

两层楼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经翻修后贴上了墙砖的木房

这十几年间,父母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父亲靠着做木工的手艺外出做活,母亲推着自行车走家窜巷叫卖米粉,家里经济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父母便萌生出了加固房屋的想法。

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花费了不少时间,建造了我印象中“新房”,不仅在屋外墙壁上用水泥加固了一下,屋里屋外地面上还贴上了地板砖,还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加盖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卫生间,进新房的那天一家人都很兴奋,就连话语很少的父亲也变得“开朗健谈”起来。

千禧年之后,村里各家各户的房屋普遍变成了两层的楼房了。父亲是木匠,靠着自己手艺,便动手在原来的房屋上面加盖了一层木房子,那时候想着还挺寒碜的,现在再回忆起反而觉得别有一番感觉。

安置小区的楼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岳鞍革小区二期,下楼就是篮球场、健身区等场所,给村民们又增添了一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05年,村里被选址为修建北二环线,于是村里开始动迁。

动迁之后村里大变了容貌,根据相关拆迁政策,我们家便分到了环线边上岳鞍阁安置小区,小区内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们还是如以前一样相互串门、走动。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经济发达了,路也宽了,女儿们大了,想想这揉碎了汗与泪和着生活过来40年,仿佛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现在过得日子放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搬进安置小区的楼房后,母亲满脸笑容地和我们姐妹说道。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谷山村,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村民们见证了太多的变化。

土房变砖瓦、平房变楼房、散居变小区。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住的楼房,空调、冰箱、彩色大屏电视机等家电一一俱全。

公路也直通村民家门口,小区楼下各家也都购置上了小汽车,再也不会一出门就一脚泥了,周边的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

村民们早已不再种田,平时的闲暇时光就聚集在一起跳跳广场舞、遛遛狗、养养花等等,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改善,村民们正享受着改革带来的“红利”,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逐步提升。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来源丨望岳街道 李文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