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條順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來最大的變化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60年代住草房,

70年代建瓦房,

80年代加走廊,

90年代蓋樓房,

現在實行建洋房,

蓋處別墅講花樣。

在嶽麓區望嶽街道谷山村,這樣一條順口溜,充分體現了改革帶給村民的“福利”。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望嶽街道嶽鞍革小區二期

我的父親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谷山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時他正值少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正好也是父親一代人成長的過程。

父親是個寡言少語的人,但每當問起父親對於改革開放後的感受,他總會侃侃而談,“那時候大家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巴路,燒的是柴火飯,各自種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春耕、夏忙、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土胚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土胚房(望嶽街道供圖)

父親是家裡三兄弟中的老大,長兄為父,因此不僅有照顧兩個弟弟之責,還擔起了家裡不少的農活。

改革開放前,村裡的房屋還大多是茅草房,泥土為牆,茅草為頂。

改革開房後便陸陸續續開始修建土磚房,先一步蓋土磚房的算是經濟基礎較好的人家了。

1986年,父親帶著幾個兄弟修建了家裡最早的土磚房,房子只有三間,地基用的是紅磚,牆壁用的土磚,屋頂用的是燕子瓦,地面是用的三合土鋪設的。

窯磚平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改革開放初期的窯磚瓦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修建的窯磚瓦房,房子主人在經濟條件改善後重新進行了粉刷。

1989年,父親和母親結婚的時候,在親朋好友的資助下,便挨著老屋搭建了兩間房子,便把之前的老屋讓給了兩個叔叔住。

因臨時搭建的兩間房地基鬆軟,經過兩個年度,牆上便出現道道裂縫。“住在土坯房裡,一到下雨天氣,外邊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家裡鍋碗瓢盆等器皿都派上了用場,成了接雨的工具,牆上一道道的裂縫看著總是揪心,別人為了躲雨往家裡跑,我們是怕房子塌恨不得往外面跑,因此只能站在門檻處。”母親回憶道。

這時候,不知不覺,村裡好些村民已經掀掉了原來的土坯瓦房,在原地蓋起了窯磚平房,而我家在搭建的兩間土坯房內也住了十幾年。

兩層樓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經翻修後貼上了牆磚的木房

這十幾年間,父母起早貪黑辛勤勞作,父親靠著做木工的手藝外出做活,母親推著自行車走家竄巷叫賣米粉,家裡經濟條件逐步得到改善,父母便萌生出了加固房屋的想法。

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花費了不少時間,建造了我印象中“新房”,不僅在屋外牆壁上用水泥加固了一下,屋裡屋外地面上還貼上了地板磚,還在原來房子的基礎上加蓋了一間廚房和一間衛生間,進新房的那天一家人都很興奮,就連話語很少的父親也變得“開朗健談”起來。

千禧年之後,村裡各家各戶的房屋普遍變成了兩層的樓房了。父親是木匠,靠著自己手藝,便動手在原來的房屋上面加蓋了一層木房子,那時候想著還挺寒磣的,現在再回憶起反而覺得別有一番感覺。

安置小區的樓房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嶽鞍革小區二期,下樓就是籃球場、健身區等場所,給村民們又增添了一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2005年,村裡被選址為修建北二環線,於是村裡開始動遷。

動遷之後村裡大變了容貌,根據相關拆遷政策,我們家便分到了環線邊上嶽鞍閣安置小區,小區內都是本村的村民,村民們還是如以前一樣相互串門、走動。

“現在國家政策好了,經濟發達了,路也寬了,女兒們大了,想想這揉碎了汗與淚和著生活過來40年,彷彿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現在過得日子放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搬進安置小區的樓房後,母親滿臉笑容地和我們姐妹說道。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谷山村,在這個小小的地方,村民們見證了太多的變化。

土房變磚瓦、平房變樓房、散居變小區。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住的樓房,空調、冰箱、彩色大屏電視機等家電一一俱全。

公路也直通村民家門口,小區樓下各家也都購置上了小汽車,再也不會一出門就一腳泥了,周邊的學校、醫院、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也在逐漸完善。

村民們早已不再種田,平時的閒暇時光就聚集在一起跳跳廣場舞、遛遛狗、養養花等等,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們正享受著改革帶來的“紅利”,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逐步提升。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來源丨望嶽街道 李文

河西四十年|谷山村的一条顺口溜,道出河西居民四十年来最大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