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價提車?別把無良當無辜,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很多業內的精英專家認為,加價是自由經濟的一個方向。因為當經銷商,車子不賺錢,賠錢賣的時候,他們也得賣,所以可以加價的時候也應該去加價,認為這是自由經濟的一部分。

其實,“加價提車” 是中國汽車市場特有的現象。

放眼全球,能做“加價提車”市場好像也只有中國。經銷商與品牌商默契配合、對暢銷車型進行庫存控制,然後,根據消費者“買漲不買跌”的預期消費心理,對汽車進行加價銷售。

“加價提車”屬於違法行為:

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汽車銷售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經銷商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銷售或收取額外費用,違者處3萬元以下罰款”。

另外,在《消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有相關的規定。但經銷商通常能夠編織出各種各樣的收費名目。繞開法律的約束(例如加裝精品),以達成加價提車的目的。

加價提車?別把無良當無辜,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加價提車”無異於揠苗助長,傷害消費者對品牌和經銷商之間的互信

記得我2011年剛回國的時候,曾在一家高端品牌做諮詢輔導。當時幾乎所有型號的車都是在加價出售,我看得都傻眼了。因為在國外成熟市場,那是絕對不允許的事情,不光是法律有嚴格的規定,而且也不可能有消費者會買單,付出高過MSRP(廠家建議售價)的錢買車。

當時那家店的總經理說,錢老師你不懂,國情不同,供不應求,加價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並且國內消費者就喜歡這樣越是加價越有人搶著買。

我說如果國內大家都這樣做,雖然短時間內獲得了收益, 但國內的消費者會覺得你們都是奸商,他們不可能跟你們建立良好的情感關係。當庫存結構不正常,行情下滑時,就會出現大面積車輛滯銷,車行只能虧本賣車的局面。記得那位總經理哈哈一笑,他說老師怎麼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果其不然,在12年底,13年開始,豪華品牌整體的銷量都出現了問題,因為庫存量太大了,所以很多經銷商降價,甚至低過於他們進貨成本來銷售,也因此很多的經銷商撐不住,相繼的倒閉。

加價提車?別把無良當無辜,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消費者最終要的是雙方公平的知情權,而經銷商往往對消費者各種隱瞞。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篇報道,是關於馬雲的無人汽車銷售渠道。記得他們有一場活動,一下子訂單就3萬多臺車。 他們對無人超市的消費者做調研。而其中大部分的消費者去那購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明碼標價,而且沒有任何隱藏的費用,也沒有加價的問題,也不需要花長時間去配合經銷商已過時的交車流程。由此可見,生意必須還是要回到誠信銷售,客戶體驗,才能長久經營。

廠家需要反思,經銷商們也別用“無辜”做盾牌

最近和幾位總經理聊天,他們也都異口同聲的告訴我。知道加價(現在是強迫加精品)是不對的,但是太多庫存必須賠錢銷售,所以他必須靠這些能加價的車來挽回一些利潤。另一方面,廠家不停的給車,也不管好不好賣,適不適合當地市場,賣掉賣不掉。並且拿著指標的要求,壓著經銷商去執行。

加價提車?別把無良當無辜,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不得不說,中國的汽車市場正在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全面的調整。今天很痛苦,明天可能依然很痛苦。但我們不能用痛苦為藉口,麻木地做一些沒有遠見的投機行為,這樣會讓整個市場更加積重難返。

如果,有哪個廠家或經銷商率先嚐試改變,廠家和經銷商能夠將默契運用到對當地市場需求的分析和預判,由下而上做到按需生產。盡最大的力量提升客戶的忠誠度,提升與客戶的情感關係。各個品牌最在乎的客戶滿意度也非單靠銷售顧問,售後顧問,經銷商,廠家來完成,必需是在這行業中每個人共同來完成。相信這樣的品牌無論在什麼樣的市場環境中,都能穩定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