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纂

《宁德人杰》丨资料参考

网络丨图片来源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宁德,俗称闽东

依山傍海,历史悠久

这是一块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热土

千百年来

山的雄浑,海的宽广

风的磨砺,雨的洗礼

融汇成以“滴水穿石”为核心的闽东精神

熔铸了闽东人淳朴善良、刚毅勇为的品性

造就了一大批怀瑾握瑜、明理达变的俊彦贤杰

他们以自己的心力才智造福桑梓、济世惠民

为这方热土立下殊功

要为大家讲述一位闽东名宦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姓林名聪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人。他出身于教谕之家,少时“洁白如脂玉,颖悟过人,出语每惊长者”,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隽杰一时,明英宗正统四年,中进士,授刑科给事中。一生做过无限大大小小轶事……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明正统九年(1444年),福建参政宋彰以“矿盗日炽”为由,宣布将叶宗留与王能等合伙的封禁山宝丰银场收为官办,并定银矿税课银达三千零九十两,比永乐元年(1403年)增一千多两。

课银超出了负担范围,于是,叶留宗发动数千以矿为生的农民工投碟朝廷,称:“留宝丰场,听我开采,不然杀人!”但在当时此类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正统十二年,宝丰银场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小业主领导的矿工起义,杀死福建右参议竺渊,并与沙县邓茂七领导的起义军彼此呼应,声势很大。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当时回家守父丧的林聪,耳闻目睹家乡各方情况,尤其对银场课银给父老乡亲带来的沉重负担耿耿于怀。待孝期服满归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切陈宁德事况,述课银之艰,请求减免。

直至天顺二年(1458年),银场课银减少为二千八十两,但这时矿脉已极细微,少有银砂可采,官方也不再派员督课,就把这二千八十课银均摊到全县丁粮中赔纳,使百姓疲敝,多至逃窜。林聪决心上奏罢之,他再三向皇上阐明“徭赋不宜重复,民即滋困,恐生他变”的道理,但得不到皇帝恩准,直至正德五年(1510年),在其死后32年,才得诏罢豁。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明朝自英宗9岁即位不久,太监王振篡权,一时权宦当道。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率军攻明,即“土木之变”,英宗听信王振,御驾亲征被俘,次年被释回京,其弟已接位为代宗,年号景泰。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大梦蕉城 / 图片来源

林聪慷慨论事,无所忌讳,多次对宦官擅政专权、仗势欺人、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上表弹劾。当时正处朱明王朝建国以来最动荡、艰难的岁月,林聪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秉性给他带来很多的挫折。

景泰四年,奸者罗织诬陷林聪“专擅选法”罪,廷议大辟,打入死牢,论斩。案示礼部时,六朝元老、尚书胡濙愕然一骇,跌倒在地,一病不起,皇帝问疾,答曰:“老臣本无疾,前日议事惊悸至今不宁耳”。林聪终得救。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大梦蕉城 / 图片来源

这场牢狱之灾对林聪震动很大,在尝过死牢滋味之后,常想到许多无辜冤死的重囚,想到人生、天道、修政、法度等。这次死里逃生坚定了他法度改革的思想。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大梦蕉城 / 图片来源

林聪在中国法律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所倡导的“秋后决”——即缓期执行死刑。由于牢狱经历,他深切体会了缓期执行的重要性。林聪就任右副都御史后,常见苛刑峻法之下,冤狱屡有发生,遂上《乞缓重狱疏》,提出“秋后决”的主张,建议春判冬决,以延缓死期,便于死刑复核,使案中属矜疑者得以免死,从而减少错杀。

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纳其言,下诏曰: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谓之朝审,遂为永制。朝审制的缘起,林聪的《乞缓重狱疏》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此朝审历明清两朝计450多年,客观上顺应了历史潮流。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大梦蕉城 / 图片来源

在封建时代,一人犯法,株连九族相当盛行,而林聪极力反对株连、滥杀无辜。天顺四年,朝廷镇压曹钦谋反,一些人常滥杀无辜之人以充家属,斩下首级去报功,林聪急令生擒讯鞫,不得妄杀,及时制止了此种现象,使昭雪甚多,冤滥乃止。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擢升林聪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一下子从八品提为五品。这时林聪才41岁,而且从此以后官运亨通,屡擢屡升。

是年,山东饥馑,林聪奉命前往赈饥。他不辞辛劳,驰赴灾情严重的郡县,访民居,问疾苦,调库银,停税课,贮仓禀,给医药,使民困顿苏。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一带发生特大饥荒,人自相食,朝廷再度遣林聪前往安抚流民。辞别皇帝时,他上奏贷江南粮并支运数十万粮食以及种子给予灾民,百姓得以安定下来。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林聪为官一生,终擢至从一品刑部尚书,但他在每一任上均为国为民。

成化七年,他代王越巡大同,抚边期间,整饬军务,加强边备,肃静边防。八年,召掌南京都察院事,鼓励群属论政言事,使宪度再肃。十三年,因北京刑部尚书缺额,吏部和许多廷臣都推举林聪,但年迈花甲的林聪备尝仕途坎坷,看透宦海之险,加之思乡心切,再四上章执意推辞,皇帝以“历事年深,练达老成”驳回。其后多次乞请致仕,均未得许可。直到成化十八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因感疟疾,亡于任上,享年66岁。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林聪一生于官场浮沉达42年

为官清正,勤政廉洁,敢于谏言

曾三起三落,二次入狱

但坚贞不屈,不畏强权,务实为民

被誉为明景泰年间第一谏臣

一路为民却仕途不顺

着实令人敬重、怜惜

「i·宁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读书日记数千言,文章下笔立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