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纂

《寧德人傑》丨資料參考

網絡丨圖片來源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寧德,俗稱閩東

依山傍海,歷史悠久

這是一塊鍾靈毓秀、英才輩出的熱土

千百年來

山的雄渾,海的寬廣

風的磨礪,雨的洗禮

融匯成以“滴水穿石”為核心的閩東精神

熔鑄了閩東人淳樸善良、剛毅勇為的品性

造就了一大批懷瑾握瑜、明理達變的俊彥賢傑

他們以自己的心力才智造福桑梓、濟世惠民

為這方熱土立下殊功

要為大家講述一位閩東名宦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姓林名聰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林聰,字季聰,號見庵,寧德七都人。他出身於教諭之家,少時“潔白如脂玉,穎悟過人,出語每驚長者”,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雋傑一時,明英宗正統四年,中進士,授刑科給事中。一生做過無限大大小小軼事……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明正統九年(1444年),福建參政宋彰以“礦盜日熾”為由,宣佈將葉宗留與王能等合夥的封禁山寶豐銀場收為官辦,並定銀礦稅課銀達三千零九十兩,比永樂元年(1403年)增一千多兩。

課銀超出了負擔範圍,於是,葉留宗發動數千以礦為生的農民工投碟朝廷,稱:“留寶豐場,聽我開採,不然殺人!”但在當時此類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正統十二年,寶豐銀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小業主領導的礦工起義,殺死福建右參議竺淵,並與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起義軍彼此呼應,聲勢很大。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當時回家守父喪的林聰,耳聞目睹家鄉各方情況,尤其對銀場課銀給父老鄉親帶來的沉重負擔耿耿於懷。待孝期服滿歸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奏,切陳寧德事況,述課銀之艱,請求減免。

直至天順二年(1458年),銀場課銀減少為二千八十兩,但這時礦脈已極細微,少有銀砂可採,官方也不再派員督課,就把這二千八十課銀均攤到全縣丁糧中賠納,使百姓疲敝,多至逃竄。林聰決心上奏罷之,他再三向皇上闡明“徭賦不宜重複,民即滋困,恐生他變”的道理,但得不到皇帝恩准,直至正德五年(1510年),在其死後32年,才得詔罷豁。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明朝自英宗9歲即位不久,太監王振篡權,一時權宦當道。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率軍攻明,即“土木之變”,英宗聽信王振,御駕親征被俘,次年被釋回京,其弟已接位為代宗,年號景泰。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大夢蕉城 / 圖片來源

林聰慷慨論事,無所忌諱,多次對宦官擅政專權、仗勢欺人、結黨營私、貪贓枉法上表彈劾。當時正處朱明王朝建國以來最動盪、艱難的歲月,林聰不畏權勢,剛直不阿的秉性給他帶來很多的挫折。

景泰四年,奸者羅織誣陷林聰“專擅選法”罪,廷議大辟,打入死牢,論斬。案示禮部時,六朝元老、尚書胡濙愕然一駭,跌倒在地,一病不起,皇帝問疾,答曰:“老臣本無疾,前日議事驚悸至今不寧耳”。林聰終得救。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大夢蕉城 / 圖片來源

這場牢獄之災對林聰震動很大,在嘗過死牢滋味之後,常想到許多無辜冤死的重囚,想到人生、天道、修政、法度等。這次死裡逃生堅定了他法度改革的思想。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大夢蕉城 / 圖片來源

林聰在中國法律史上最突出的貢獻在於他所倡導的“秋後決”——即緩期執行死刑。由於牢獄經歷,他深切體會了緩期執行的重要性。林聰就任右副都御史後,常見苛刑峻法之下,冤獄屢有發生,遂上《乞緩重獄疏》,提出“秋後決”的主張,建議春判冬決,以延緩死期,便於死刑複核,使案中屬矜疑者得以免死,從而減少錯殺。

天順三年(1459年),英宗納其言,下詔曰:每歲霜降後三法司會同廷臣審錄重囚謂之朝審,遂為永制。朝審制的緣起,林聰的《乞緩重獄疏》是起了重要的作用,此朝審歷明清兩朝計450多年,客觀上順應了歷史潮流。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大夢蕉城 / 圖片來源

在封建時代,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相當盛行,而林聰極力反對株連、濫殺無辜。天順四年,朝廷鎮壓曹欽謀反,一些人常濫殺無辜之人以充家屬,斬下首級去報功,林聰急令生擒訊鞫,不得妄殺,及時制止了此種現象,使昭雪甚多,冤濫乃止。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擢升林聰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一下子從八品提為五品。這時林聰才41歲,而且從此以後官運亨通,屢擢屢升。

是年,山東饑饉,林聰奉命前往賑饑。他不辭辛勞,馳赴災情嚴重的郡縣,訪民居,問疾苦,調庫銀,停稅課,貯倉稟,給醫藥,使民困頓蘇。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一帶發生特大饑荒,人自相食,朝廷再度遣林聰前往安撫流民。辭別皇帝時,他上奏貸江南糧並支運數十萬糧食以及種子給予災民,百姓得以安定下來。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林聰為官一生,終擢至從一品刑部尚書,但他在每一任上均為國為民。

成化七年,他代王越巡大同,撫邊期間,整飭軍務,加強邊備,肅靜邊防。八年,召掌南京都察院事,鼓勵群屬論政言事,使憲度再肅。十三年,因北京刑部尚書缺額,吏部和許多廷臣都推舉林聰,但年邁花甲的林聰備嘗仕途坎坷,看透宦海之險,加之思鄉心切,再四上章執意推辭,皇帝以“歷事年深,練達老成”駁回。其後多次乞請致仕,均未得許可。直到成化十八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因感瘧疾,亡於任上,享年66歲。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林聰一生於官場浮沉達42年

為官清正,勤政廉潔,敢於諫言

曾三起三落,二次入獄

但堅貞不屈,不畏強權,務實為民

被譽為明景泰年間第一諫臣

一路為民卻仕途不順

著實令人敬重、憐惜

「i·寧德」蕉城史上最大的官-“讀書日記數千言,文章下筆立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