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雅舍談吃》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一字一句全是鄉愁。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晚年的作品,這本書很有意思,讓人一驚,梁實秋這個人不僅很會寫文章,原來還這麼會吃,大概這才叫生活吧。三言兩語把一個美食栩栩如生的展現到你的眼前,讓人看著這鉛字不覺食指大動,總想吃點什麼東西解解饞。

生活美學|《雅舍談吃》

在梁先生的《雅舍談吃》後,不知道有多少談吃的書籍開始模仿他寫作的風格和邏輯,可畫皮難畫骨,直至現在近30年,也鮮有超越者。一是梁先生筆下的中概股時代過去已久,人們的口味早已被最後一章所寫的味精一類東西變得麻木,粗製濫造的食品代替了很多的原汁原味。二來,這最難超越的,便是文中的“豁達灑脫,中西逢源,旁徵博引,和真正的閒情逸致”(《雅舍談吃》前言評鑑),何時不談吃?何處無美食?但少閒人如梁先生者耳。

生活美學|《雅舍談吃》

梁先生年少赴美留學,後又教習英語多年,西學深厚,說他中西逢源不為過;時代畢竟也不同,梁先生1949年赴臺教書,之前生活在北平,他談吃的一部分都是在那兒,,我們也有幸在書中窺探到民國社會的社會風貌:各行各業都有既定的傳統和規矩,餐館無論大小,都有它該有的樣子,名字雅氣講究;知識分子社會地位高,活出了閒情逸致;各系菜品都有它原本的特色,等等。

《雅舍談吃》裡說食物,講淵源,用典流暢自然,講了很多與吃有關的故事,如梁先生在《臘肉》一文中講述了抗戰初期偶然的機會,在湘潭朋友家吃到了地道的臘肉,賓朋言歡,盡興喝酒的往事。在《鐵鍋蛋》一文中,梁先生講述了“厚德福”館子的拿手菜鐵鍋蛋,提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細節,趙太侔(山東大學老校長,後遭迫害逝於文革期間)先生在餐館一時興起,點了鐵鍋蛋,拿出一元錢讓夥計出門買奶酪,點明要美國奶酪而非瑞士奶酪,囑咐將奶酪切成碎丁羼在蛋中,出鍋後果然香氣撲鼻,從此定了規矩,每次吃鐵鍋蛋,必加奶酪。民國文人生活的風雅,可見一斑了。

生活美學|《雅舍談吃》

除此之外,還如先生所言:偶因懷鄉,談美味一寄興。

有網友曾這樣評價過先生的書:

其實不敢評價,只說說這書的內容吧,大體如下:

吃吃吃,**的**好吃,**要怎麼做好吃,**地方的人做的**最好吃,吃吃吃,順便日常鄙視臺灣吃的,日常鄙視美國吃的,日常鄙視日本吃的......

突然在其中感慨,“當年那個能吃**的地方已經不在了”、“當年那個和我一起吃**的人已經很久沒見了”......於是讀著讀著就淚目了。

細細的讀完文本,你會發現自己最初只是看到了的美食引發的食慾,進而又體會到他了濃濃的鄉愁。遠去他鄉,再難一品故土美食,竭力模仿,卻也畫虎畫皮難畫骨。

有人說“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而在梁先生這裡,一粥一菜,都是生活的美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