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做蠱,奶茶「入毒」,這屆年輕人真危險了?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最近,大火的奶茶行業又“翻車”了。

浙江寧波市消保委對10個網紅奶茶品牌,共26種奶茶樣品做了檢測。被檢測的奶茶店包括大家常喝的一點點、澳門皇茶、大保健、貢茶、知芽、彌茶、答案、侯彩擂、鹿角巷、CoCo。

檢測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奶茶你以後還敢喝嗎?咖啡因超標、高脂肪、高反式脂肪酸、高糖,無糖奶茶亦有糖。

你能想像一杯奶茶與五罐可樂、六罐紅牛、一兩油之間的關係嗎?在上述某一元素的含量上也許是相同的。

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奶茶再見,還是喝白開水好了。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但是這些年輕人真的能和奶茶說再見嗎?其實這早就不是奶茶危害健康的第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了,看看之前對奶茶危害健康“堆積”的報道,也只能搖搖頭了。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2011年臺灣塑化劑事件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奶茶安全的警鐘卻未曾停歇。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大規模的報道後,即使人們對奶茶的危害不甚瞭解,想必也有所耳聞。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年輕消費者在奶茶店面前大排長隊呢?

年輕人不喝茶,但對奶茶情有獨鍾

奶茶的定位比茶更為大眾化,更容易滿足現在年輕人挑剔的口味。奶茶的創新空間很大,加奶製品、加水果、加珍珠、仙草、果凍等令人眼花繚亂的配料,口感更加俏皮、豐富。這樣百搭的口味既滿足了年輕人的個性,又抓住了他們的味蕾。

現在的奶茶早就形成了自己快時尚文化,逛街、吃飯、看電影人手一杯。營銷手段也是五花八門,像答案茶的你提問我回答模式、喪茶的“浪費生命”、“升職無望”等奶茶系列,在奶茶或包裝上添加內容,引起消費者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奶茶成為了年輕人們喜聞樂見的商品,相比四五元錢的瓶裝飲料,頓時逼格大升。

而且奶茶的的價格普遍在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之間,是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消費,既平價又能提升品位,這樣的商品何樂而不買呢?至於奶茶對人體潛在的危害,也有年輕人表示,“也不是經常喝,對身體沒多大壞處吧”。

“中毒”背後,網紅奶茶店推波助瀾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依賴社交軟件,奶茶的造型百變、好喝又好看,優點在社會化媒體中被放大,非常容易吸引消費者。答案茶就是是2017年新成立的品牌,現在可謂是人人知曉,在這之中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功不可沒。

買奶茶,拍照、錄視頻,藉助互聯網進行用戶互動,把自己的品牌主題與年輕人的情緒、個性高度融合,喝的不僅是奶茶,更是一種生活的品位與態度。這時奶茶的口味便已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品牌獨特的內容優勢,給了年輕人“非買不可”理由。因而“網紅經濟”大大加快了奶茶經濟的發展。

其次,奶茶店的開店成本低,資金迴流快。製作方法與操作流程也很簡單,只要經過幾天的培訓就可以馬上上手。很多小型的投資者很願意加盟這樣的小店。

作為快時尚的飲品不像餐廳一樣,有固定的消費時間,也不分季節,全天候的營業使奶茶在商業模式上具有先天的優越性。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生意挺火爆的餐廳,怎麼過一段就開不下去了。原來這些餐廳的消費對象都是上班族,也就是週五晚上和週末的生意比較好,時間效率整體並不高。

再加之奶茶坐上了第三次消費升級的順風車,造就了這個餐飲業的普通分支在大街小巷如雨後春筍般瘋長。

可雖是小本生意,這發展速度也太快了吧。是否有著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著奶茶行業發展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資本做蠱,掀起風口

就市場公佈的數據來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風投介入了奶茶行業。要知道風投行業的風險預判能力可是遠高於其他行業,究竟是什麼樣的吸引力讓風投行業把手伸向奶茶行業。

我們粗略統計了下幾個奶茶明星項目的融資情況: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估計風投最先看到的是奶茶發展的節點,2015年以來奶茶行業開始展露頭角,此後誕生一大批新式茶飲品牌並存活下來。在行業爆發階段,瓶頸是生產端,基本上生產出來什麼就能賣掉。於是在2016年奶茶行業的鉅額投資出現了。

劉強東以個人名義給inWE因味茶投資了5億,喜茶、奈雪の茶在A輪融資環節也獲得了1億元的融資,喜茶到了2018年的B輪融資所獲金額也高達4億,大把的錢撒進了奶茶界。

在2015年以前,奶茶加盟的關鍵詞搜索一直處於低階段的平穩狀態,由此可見個體商戶們對奶茶經營的興趣並不高。但2016年以後大量的資本入駐,各類奶茶加盟的媒體指數有一個量的提升,關鍵詞在互聯網媒體的報道中頻頻出現,宣傳力度也有一個質的飛躍。

所以,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有關奶茶加盟的搜索指數達到了階段性的高峰,眾多的投資個體紛紛向奶茶加盟投出了橄欖枝。

资本做蛊,奶茶“入毒”,这届年轻人真危险了?

值得一提的是,奶茶行業的坪效高,奶茶店不比大的餐廳,飯店,小到幾平米就可以開業經營,出品效率高,而且消費者也不做過多的停留。況且相比最初四五元錢就能喝到的快客、街景,現在的奶茶價格早就完成了升級,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銷售的利潤也相當可觀。

藉助互聯網製造流行、引爆話題之後,互聯網奶茶成功吸引到了更多資本,有了這樣的財力支持,奶茶品牌的成長空間就更大。一方面他們可以更加快速擴張,通過自營+加盟的模式來保證品質。

另一方面,資本也可以嫁接更多資源和產業來協助提升奶茶品質、擴展消費渠道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幫助他們迅速和同行拉開差距。一些奶茶品牌就藉此接入O2O外賣平臺,線上配送,線下走量,做到雙管齊下。

奶茶在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大小小的奶茶店不少於1000家,奶茶原料加工多達60餘家,奶茶設備代理30多家;算下來,整座城市一年的奶茶消費可達20億元以上。並且,數據還在不斷上升,一點也沒有要停止的意思。

可以想象,2018年後,奶茶行業必然更上一個臺階。這樣的奶茶市場會向著什麼方向去發展,成為了很多奶茶企業制定戰略目標首要考慮的因素。

虎嗅曾撰文分析過:雖然奶茶延續了互聯網餐飲的品牌塑造手法,在內容營銷與事件炒作方面功夫了得,但相較於傳統餐飲業,奶茶的文化相對於單薄,在短時間內賺足了口碑並不代表可以長久的叫好叫賣。畢竟本質上沒有重構奶茶產業鏈結構,口感、工藝也沒有突破性改造。無論是服務還是商品,用戶都無法持續獲得超預期體驗,期待太高,最後容易落得一個“不過如此”的評價。

無論怎麼說奶茶在快消食品界已經站穩腳跟,與咖啡的“第三生活空間”的理念不同,在中國,在這個商品找人的時代,它憑藉自己快節奏的消費方式找到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但在這波奶茶熱過後,市面上眾多的奶茶品牌是會注重工藝提升、口感優化,產生“中國星巴克”式的奶茶?還是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像同類產品香飄飄一樣掛牌上市,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搶奪市場佔有率?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既然現在年輕人們對奶茶的危害一直保持著佛系的態度,那無論奶茶的未來怎樣,只要這批年輕人還在,就有人願意為奶茶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