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宋教仁是革命黨中的著名人士,是中華民國成立之初的法制院院長,是憲法草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的起草者。1913年3月他剛剛領導國民黨取得第一屆國會選舉的勝利,作為國民黨代理事長,北上組織責任內閣,出任內閣總理,是這個內閣制倡導者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孰料,壯志未酬身先死。

1913年3月20日,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32歲的宋教仁在上海北站,在北上京都的火車即將鳴笛而去的剎那,喋血於幾聲沉悶的槍聲。

兇手很快落網,一個22歲的流氓兵痞承認子彈是從他的槍膛中射出的。偵查、抓捕、取證、審訊,尚未進入司法程序的宋教仁案,突然傳出兇手暴斃獄中的訊息,一個毒殺兇手的饅頭,將一個舉國矚目的政治大案劃上了句號。從此,關於宋教仁案幕後的元兇就成了一個謎,有人說,袁世凱擔心宋教仁出任總理損害他對國會的控制,所以密謀暗殺。也有人說,孫中山不滿宋教仁對國民黨的領導,讓自己這個理事長位高權輕,派人暗殺了他。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歷史真相難以確知。可以確認的是,宋教仁死於政治暗殺,死於政敵。這對醉心於憲法的宋教仁而言,實在是歷史的諷刺。

宋教仁臨終之前,給遠在北京的袁世凱留下了遺囑,希望他保障民權、確立憲法至高無上的地位。宋教仁以杜鵑啼血的口吻說,如果袁世凱能夠這樣做,他一定會含笑於九泉,正所謂“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張涵予版宋教仁

孫中山在宋教仁死後,親自撰寫了一副輓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後死者?為憲法留學,公真第一人!”

可見,宋教仁生前之理想,生後之評價,都離不開“憲法”兩字。然而,宋教仁和他熱衷的辛亥革命,並沒有給中國帶來真正的憲政。皇帝倒臺之後的政治家,對形式上的共和制度熱情不高,他們熱衷的是槍桿子,是三十六計。當政治人物之間出現分歧,指導他們擱置爭議的不是憲法,而是“刺客列傳”。暗殺,在民國時代,是除掉政敵或者疑似政敵的重要手段,袁世凱想用,黃興想用,陳其美想用,孫中山也想用。一連串的政治暗殺再次說明:在一個憲法不曾至高無上的國家,在憲法不能為權力鬥爭劃清邊界的國家,政客之間的爭鬥,極易變成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田亮版宋教仁

重溫歷史,在那個口口聲聲要共和的偉大時代,“暗殺”這兩個字,不僅令當代人羞愧,也令後來者尷尬。放眼全球,政敵並不總是以你死我活的方式從事政治鬥爭。早在宋教仁被刺一百年前,美國人在一場骯髒的政治鬥爭中,雖然貶損了政治的顏面,卻確立了彪炳史冊的違憲審查制度,讓憲政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1800年秋冬時節,聯邦黨人輸掉了總統和議會兩大選舉,失去了建國以來的執政地位,失落的聯邦黨領袖,總統亞當斯和他的搭檔國務卿馬歇爾,決定在1801年3月3日下野之前,安排本黨人士佔據重要位置,給共和黨領袖傑弗遜領導的下一屆政府摻沙子。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美國白宮

恰巧,聯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遞交了辭呈,亞當斯總統迫不及待地任命了尚在任上的馬歇爾。下野之前倒數第三天,亞當斯總統促使聯邦黨人控制的國會,通過了一部法律,根據這部法律,總統可以任命四十二名下一屆總統無法替換的治安法官。

3月3日午夜之前,亞當斯總統和馬歇爾在匆忙之中,完成了參議院同意、總統簽署、國務卿蓋章生效的全部程序,任命了四十二名治安法官。因為太匆忙了,包括馬伯裡在內的十七個倒黴蛋的任命狀沒有及時發送出去。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亞當斯總統

第二天一早,新總統傑弗遜上任了,他命令自己的搭檔——新國務卿麥迪遜將十七個倒黴蛋的任命狀像蛛絲一樣輕輕抹去。

馬伯裡惱了,他以麥迪遜違反《司法法》為名起訴到聯邦最高法院,強迫麥迪遜交出任命狀。人們以為馬伯裡勝券在握,畢竟,新的聯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馬歇爾是他們聯邦黨人,和他是一個陣營的戰友。

然而,這個在聯邦黨人丟掉政權後高貴地“潛伏”下來的馬歇爾,沒有利用老總統給他的司法權,和自己的“戰友”馬伯裡一起痛擊共和黨人,他用我們歎為觀止的法律技巧和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駁回了馬伯裡的訴訟請求,他說,馬伯裡所依據的《司法法》違反了憲法,是無效的。

宋教仁死不瞑目:二次革命使其憲政理想流產,中國終陷入軍閥混戰

美國最高法院

這就是美國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伯裡訴麥迪遜案,刀光劍影的政治鬥爭沒有了,偉大的違憲審查制度誕生了。世人看到的,不是一場狹隘的黨同伐異的鬧劇,而是一座憲法至上的“豐碑”,“碑文”上寫著:法院是憲法的守護神。

我們再看看宋教仁案,殘酷的政治鬥爭,非但沒有像宋教仁所期待的那樣迎來憲法的至尊地位,反而迎來了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原本可以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憲政原則予以解決的政治鬥爭,最終變成了血流成河的槍炮戰爭。大炮一響,袁世凱立即宣佈國民黨非法,解散國會。時日不久,宋教仁孜孜以求的內閣制流產了,他短暫的政治生命中最為珍視的憲法,也像曇花,還沒怒放,就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