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近日,市場傳聞有中國企業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肯德基或將成為繼麥當勞後,又一個變身“民族品牌”的洋快餐品牌。

【1】“賣身路”的開始

眾所周知,百勝中國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等多個品牌,其中最為中國消費者熟知的、且對業績貢獻最突出的,當屬肯德基。

而肯德基的“民族化”之路,從2015年已初見端倪。

當年10月,百勝餐飲宣佈分拆百勝中國事業部,成立百勝中國,並且後者獨立上市。

之所以做拆分,和百勝餐飲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息息相關。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間,百勝餐飲中國市場業績持續走低,作為營收主力軍的肯德基市場佔有率從之前的4%跌到約2%,近乎腰斬......

這樣一來,獨立出的百勝中國需要向集團支付品牌的獨家使用費,但可以用相對靈活的方式在中國市場發展,挽救表現欠佳的市場。

宣佈分拆不久,市場傳聞,百勝餐飲打算以獨立上市為契機,出售百勝中國19.9%的股權,這被外界看作是肯德基“賣身路”的正式開始。

2016年4月,媒體相繼爆料有來自中國的不同財團有意收購百勝中國,包括中投公司支持的KKR、霸菱亞洲投資基金等、春華資本和淡馬錫等均發出過收購意向,且是擬收購百勝中國100%股權,但因價格上出現分歧,終未成行。

直到同年9月,百勝餐飲宣佈,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將以4.6億美元戰略入股百勝中國。

中國資本加持後的兩個月,百勝中國在紐交所上市,正式宣佈完成分拆。

值得一提的是,分拆後的百勝中國在華業績有所回升,2017年其營收從2016年的66億美元增加至70億美元;但淨利潤卻從5.02億美元降為4.03億美元。

【2】又一個“民族品牌”

離第一次“賣身”不到2年,近日,彭博獲悉高瓴和KKR擬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100%股權。

雖然這起交易還處在“市場傳言”階段,雙方也沒有給出任何回應。但業內表示,從肯德基老對手——麥當勞“中國化”的歷程看,“傳言”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

“中國化”之前,麥當勞面臨強大的業績壓力。

其定義為高增長市場的中國、韓國等地區的業績從2013年起持續下滑,主要市場美國的營收也連續走低......

此種情況下,麥當勞決定轉型並調整其在中國、韓國和東南亞等市場的股權結構,以重振公司業績。

2017年初,麥當勞中國公告,中信股份聯合凱雷投資等與母公司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將成立新公司,中方以近21億美元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

至此,麥當勞中國“搖身一變”,成為一家中資企業。

此次,若中國企業和百勝的交易成行,百勝中國也將由中資控股。有人調侃,肯德基即將成為繼麥當勞後,又一個變身“民族品牌”的洋快餐品牌。

【3】洋品牌為何風光不再?

曾在餐飲市場叱吒風雲的洋快餐巨頭,為何在國內市場集體經歷降溫?

各方分析不一,但不外乎幾點:

其一市場接近飽和、競爭加劇。

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出其在中國第一家餐廳;1990年,麥當勞也入駐深圳,兩大巨頭一南一北,以風起雲湧之勢擴散全國。

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二者不斷佔領市場的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品牌靈感,不少企業摩拳擦掌:

1994年,本土快餐品牌德克士開業;

1995年,美國品牌賽百味進入內地;

2001年,本土品牌華萊士門店落地;

2003年,美國品牌棒約翰進入內地;

2005年,美國品牌漢堡王來華髮展;

......

國際大牌紛紛進駐,國內企業也不斷崛起,30年間,以肯德基、麥當勞為首的巨頭引領了國內快餐市場的瘋狂擴張時代,也為現在細分領域如此激烈的競爭埋下伏筆。

其二行業入局者越來越多,消費市場卻逐漸冷卻。

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北京前門店開業時,恰逢改革開放不久,國內很多消費者對外來產品還有極度新鮮感,肯德基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符號備受歡迎。

即使動輒定價五塊、八塊的套餐在當時很“奢侈”,也沒阻止消費者熱情。據說北京前門店的肯德基店一度成為遊客必到的“打卡地”之一,來到北京的人,必定要嘗下肯德基,與門口的山德士上校人像留影紀念。

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尤其是目前健康消費理念下,經常被定義為“不健康”的洋快餐對“中國胃”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人們的選擇更加趨向於品質,同時伴隨大批真正的民族品牌崛起,中國老百姓不再盲目的崇拜“洋文化”,對舶來品牌的態度越發理性。

比如此前國人崇尚洋酒,餐桌上沒有一瓶XO或拉菲,似乎都不能顯示自己的高端生活品質。但現在精英人群在酒水消費中,更傾向於選擇茅臺、青花郎等國產高端白酒。

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不久前,作為酒品類最大的零售商,京東年中大促的酒類品牌銷售額top10中,僅有拉菲一個洋品牌上榜;而國內高端白酒品牌銷量只增不減,郎酒還以8年增長10倍,10年銷售百億人民幣的成績創造了一個“郎酒現象”。

【4】“肯德基們”的出路

既然洋快餐品牌已經降溫,國內企業為何還要接盤?

難道被“民族化”後,肯德基、麥當勞們就能重新成為餐飲潮流先鋒?

當然不是。

經濟向前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但對於這些品牌來說,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

去年,宣佈收購麥當勞中國後,中信資本首席執行官張懿宸曾就這個問題做出分析:

即便消費者對洋快餐的熱情不似從前,它依然可作為日常就餐選擇。

尤其之前外來快餐品牌多選擇一二線城市駐紮,忽略了需求巨大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市,所以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去年中資方接手時,麥當勞在大陸大約2400家店,到今年初門店數量增加到2600家店左右,幾乎“平均每天開一家新店”,即使如此依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餐飲資訊:肯德基“賣身”成癮?離“民族品牌”還差幾步!

市場潛力外,近年來互聯網和消費結合、數字營銷和外賣行業的興起,都可能成為這些品牌業績回暖的助力。

去年,麥當勞中國公佈業績,外賣業務增長81%;而肯德基2016年引入螞蟻金服後,後者為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目前肯德基手機下單、店內取貨的新模式極大促進了其中國地區銷售額的增長。

但這一切得基於這些洋品牌“中國化”的基礎之上。

張懿宸曾講在國內,大概6個星期就可以做出來一個激增計劃;但麥當勞總部卻表示不可相信,因為同樣的計劃,美國總部做要一年半。

所以不少人認為,拋卻洋明星的光環,“民族化”的肯德基、麥當勞們,可能會有更快更好的發展。

或因此,中國企業收購百勝中國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熱烈,百勝中國股價一度上漲超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