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三皇五帝”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称,当然也有“‘三皇’分别指哪些人(部落),‘五帝’分别指哪些人(部落)”的解释方法。在此我们要讨论的是前者。因为即便将个别明君提出来讲,所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这段历史比较漫长久远,且几乎都是以神话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争一人一事之得失是不合适的。我们要像鉴赏水墨画那样,探求古人用这一时期的记载表达何种态度——其实历朝历代的历史都是如此,胜利者撰写的历史总是在无情地嘲弄着失败者,并且在炫耀和包装自己的过去。

三“皇”五“帝”,具郭沫若考究“皇”和“帝”二字都有“光芒万丈”的意思。而“皇”指统治疆域之大,“帝”则是古籍中对神明的统称,指人在修炼之后得到的一种境界。因而“皇”和“帝”的称呼是当时人对统治者神化的结果,也是宗教崇拜的结果。古罗马帝国、二战结束前的日本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三皇五帝”一词是道教“追封”的,从中也能看出道教与原始信仰、传统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

那么,这种将部落或君主进行神化的行为是否有其规律或态度呢?

有的。

最开始的三皇时代,我们在此以司马迁《史记》中的说法“天皇、地皇、泰皇(人皇)”的说法为准。(我们平时所听到的“伏羲、神农、黄帝”的说法出自《三字经》。)这个时期的君主酷似到人间来实习的,当完君主后的结局大多是飞升成仙。所以就神话脉络而言这个时代属于比较纯粹的神话时代,神就是神,人就是人。神统治人,且无论由来还是归宿都与人处在完全不同的次元之中。

中间的五氏时代,我认为这是中国史前史最关键的时期。因为这段历史反映的是世界从神治走向人治的过程。古代劳动人民在拥有高超生产技艺的领袖(部落)的带领下开始对神的独裁发起挑战。这不仅仅是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也是北欧神话中的“诸神黄昏”。在中国神话中神权并非永恒,我们不仅仅一言不合射太阳,更能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终结神权的统治。

最后的五帝时代,是《史记》记载的开端,也是中国政治争霸史的开端。这一时期很多后世频频上演的大戏开始登台。有人说我们的先民是纯洁的,事实上,人一旦沾了政治,永远不可能纯洁。

我们来分别论述一下:

第一章 三皇时代(神话时代)

“三皇”的说法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等人后来建议秦始皇称“皇帝”,认为泰皇最贵。因为嬴政既不是天,也不是地,是个人。

另外由于《史记》并没有“三皇”的确切记载,唐朝的司马贞补写了《史记·三皇本纪》。在此书中不仅论述了三皇,同时也涉及到了五氏的部分内容。

三皇谓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既是开辟之初,君臣之始。——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还有本书《帝王世纪》,也对此有描述。

天地开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 。——皇甫谧,《帝王世纪》

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为什么扯这么远?因为古代不仅喜欢神化君主,还喜欢跟神仙傍亲戚),此神自封“元始天王”(也就是道教的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西王母的母亲)结合之后生下了十二个绿发龙角、人首蛇身、地中海发式的兄弟,姓望名获,字文生,被后世称为“天皇氏”(意为像太阳一样灿烂而伟大的君主)。从部落归属上属于古越族,被称为天地诞生后中国的第一位君主。退位后就飞升成仙了。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关于天皇氏的名讳:

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

神话时代的早期君主中明君辈出,大多功德无量。天皇氏十二兄弟就是典范,毕竟这是个纯粹神治的时代。他们最早创制阴阳五行概念,崇尚木德(这种以五行学说定位王朝的传统延续了整个封建时代),并创制天干地支作为历法的基础。如果说盘古创造了天地,那十二兄弟最大的功绩就是解释了天地。

天皇氏兄弟飞升之后,位置传给了地皇氏。地皇氏也不是一个人,是十一个兄弟。姓岳名鉴字子元号文悦。据说他们有着女人的妆容,马一样的蹄子(猎奇……)。现在常看到一些民科说法说华夏族是苏美尔和古埃及东迁的产物。且不讨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那些古代领袖妖人般的长相的确令人浮想联翩。相传他们的功绩为“定三辰,分昼夜,有日月”,即将历法体系进一步细化。当时历法的唯一作用就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直接关乎民生。地皇氏兄弟在退位后跟天皇氏一样飞升了(人家当老大真的只是来实习的……)。

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盘古至唐虞传》(这本书的历史价值我们有待商榷)里有关于地皇氏妖冶长相的记载:

地皇氏生时,出于雄耳龙门之山岳,遂以岳为姓,名曰铿。地皇生得马踶妆首。——钟伯敬,《盘古至唐虞传》

地皇氏飞升后传位给他的儿子(们)人皇氏。人皇氏兄弟九人。他们姓恺名胡洮字文生,号居方氏。“居方”二字成为现代人推测其功绩的主要证据,但结论尚未定论,反正肯定跟住所形状有关。《洛书》记载人皇氏兄弟龙躯、人面、骧首(比父辈更妖艳)。考古推断人皇的主城很可能是玉器文化的中心良渚古城,当然神话与考古发现相差太悬殊还需要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人皇氏主要功绩为将统治地区城邦化,并且在他们在位期间开始出现繁荣,人民过上“饭稻鱼羹”的生活。这也是学者推测他们主城近海的依据。

人皇出暘谷,分九河——《春秋纬命历序》

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这个地方有个与《史记》和《尚书》的记载相矛盾的地方:“九州”的概念(怎么鼻子突然酸了……)最早应该是大禹治水时提出来的,所以此处应为一种比喻的说法。

人皇氏传位于其儿子提挺氏,期间经历了神话时代最早的一次乱世。提挺氏以武力治国,擅长武器制造。通常认为从提挺氏是一个拥有强大战斗力的氏族首领,他等位于乱世之中,以自己的统治方式结束了乱世。

人皇氏没,矩神次之,出于长淮。——罗泌,《路史》

提挺氏传位于其子通姓氏。通姓氏又称离光氏、皇覃氏。

皇覃氏,一曰离光氏,锐头、日角,驾六凤皇,出地衡。在而不治,官天地府。——罗泌,《路史》

古籍中记载通姓氏“出地衡”,学者推测他的通知重心应该是在南方。通姓氏退位后传位有巢氏。

截止到这个时候,远古君王的记载还是比较模糊笼统的。不仅常常是多个人出现,而且功绩也比较夸张。在此之后便进入了“五氏”时代。五氏时代的君主功绩最为具体亲民,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时他们的形象也比较具体,成为汉民族传说的主体所在。民生无非是衣食、医疗、宗教,今天再多一个教育。古时君主群众基础的来源就跟黄巾起义、白莲教、太平天国、义和团是一样的。相比起抽象的概念,先民对衣、食、住、行、不死、钱感兴趣等实实在在的东西更感兴趣,今天也是如此。

第二章 五氏时代(后神话时代)

“五氏”的称谓,有史学家提起过。比如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的论述:

伟大的各种神祗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出现下列五氏,可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出现的时代是第几纪和什么纪。——柏杨,《中国人史纲》

我为什么把五氏统治的时代称为“后神话时代”呢?因为这个时代在史书中存在的形态依然是以神话为主,但不同的是,没有了对神权的一味崇拜。我们很难确定这些首领是具体的人而非部落,但他们的贡献一定是实在而贴近生活的。

有巢氏,号大巢氏。他通过教会人筑房而赢得了极大的威望。对于其“筑巢”的功绩争议是比较大的。

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周,《庄子》

毕竟我们对“筑巢”的推测只是源自古籍中的只言片语。所谓“巢”是个很宽泛的词汇,既可以是住房、也可以是部族,甚至是国家。由此推测有巢氏是第一个将部落联盟提升到近似国家规模的君主也是有可能的。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韩非子》

那他的成就就不是单单的教人筑巢那么简单了。当然这些都不矛盾,一个人可能有一项功业,也有可能有多项功业。我个人认为有巢氏应该是将部落拓展到了国家的规模,因为“巢皇”就像西方的“凯撒”一样成为了首领的代名词,并有传二世和传百余代之说。相传巢皇的统治最终毁于乱臣之手。

接替有巢氏首领位置的人是燧人氏。燧人弇兹氏,名允婼,建燧明国。他是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的开端,是历史上第一个人工取火的人,或者是一个(一群)普罗米修斯一般的存在。

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王嘉,《拾遗记》

需注意,王嘉的《拾遗记》严格来讲不能作为史料,而只是小说。

从燧人氏开始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他对血统婚配有了严格的限制,将人与野兽区分开。他立姓氏为“风”,这是人类最早的姓氏之一。同时他也是渔业的始祖。燧人氏定北极星,进一步强化历法,造就了远古文明的一个小高峰。燧人氏后来与弇兹氏通过姻缘结成了部落联盟,合称燧人弇兹合雄氏。弇兹氏和后来继承燧人氏位置的华胥氏都是早期的女性部落首领,其部族是燧人氏统治的大部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燧人氏退位后华胥氏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她被誉为中华文明之祖,因为正是她在雷泽受了那个大脚印的感应而生下了伏羲和女娲。华胥氏是受雷神的感应生下了伏羲,因而在伏羲出生后华胥国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华胥氏退位后伏羲氏称王。

华胥氏的存在让我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盖亚。在中国神话中华胥氏是个母神般的存在。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伏羲氏的出现让人类文明的水平迈进了一大步,从他开始关于君王的传说也就更加接地气,不再那么高深莫测。君王努力的方向在于建设国家和完善民生而不是一味搞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关于伏羲流传下来的传说非常多。传说他人首蛇身(远古时期的圣人大多半人半兽)。他的功绩就太伟大了:创立八卦,这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核心的理论。教人民如何渔猎、如何驯养家畜,是畜牧业之鼻祖。改革婚姻,提倡外族婚配,结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发明陶埙、琴瑟的多种乐器,是中国乐器之祖。并且他是国家系统之祖,在他的规划之下部落已经有了“分化而治”的属性,开始向国家的雏形迈进。据说他还是龙图腾的创始人,但龙图腾本身来历众说纷纭,因而这一点是比较有争议的。

可以说伏羲氏创造了史前文明的巅峰。从古籍上我们能发现一点,伏羲的很多功绩与后世都是重合的。比如说备受争议的伏羲造字说就与我们所熟知的仓颉造字说大相径庭。他的很多文明更多的是被后世重新整理而非再塑造。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原始的三皇五氏与后来的五帝之间有一个断层。造成断层的或天灾或战乱,那个时代的战乱能造成多大破坏呢?所以必是天灾。

这个天灾就是大洪水。

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大河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灾的出现频率非常高。但大多是纯粹的地区性泛滥,是有规划余地的“治水”,而不是“逃亡”。在伏羲的传说中出现过一次毁灭性的大洪水,其场景描述与两河流域传说中的灭世洪水很是相似。伏羲女娲兄妹相婚的故事也为后来日本传说中伊邪那岐与伊邪那美的传说提供了蓝本。另外,一提起伏羲的一些比较猎奇的经历,很多人喜欢拿《山海经》说事儿。其实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伏羲。伏羲卸任后女娲继任。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女娲,又称娲皇。在神话传说中是大洪水浩劫后的新一代创世神。女娲在位应处于大洪水末期,因为她的传说中还有着与水患搏斗的痕迹。“补天”和“造人”也都是天灾过后的后期建设。因此她成为了最接近现代的一代创世神,也被看做是中华文明继华胥氏后的第二代母神。这很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和皮拉。伏羲和女娲在天灾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可谓是功德无量。否则中华上古文明就会像亚特兰蒂斯一样处于失传的状态。开天辟地之初的神话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附会所作,不足采信。但在伏羲传说的前后明显出现了父系氏族的端倪,可惜一场大洪水又让母系氏族占了主流。女娲统治时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关于女娲的长相,历来被描述得千奇百怪。

屈原在《楚辞》中吐槽: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楚辞·天问》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更直接的描述: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山海经·大荒西经》

东汉时期的一位在《楚辞》领域颇有建树的文学家王逸神补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神农氏是五氏的最后一任,也是神性最弱的一任。从他开始部落领袖终于会死而不是一味的飞升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大家都听过,他女儿精卫变成鸟填海的故事大家也都听过。这些故事都是朴素而动人的,比之前神乎其神的怪异神话要好上太多。

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曰炎帝。——司马贞,《史记·三皇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他别号朱襄氏,不仅是中医的鼻祖、农业的鼻祖,传说他创六书,也是古汉语构字法的鼻祖。不同于之前人兽同体,他的形象终于像“人”了,只是除了脑袋之外都是透明的。神农留下的遗迹争议最大,分布较广,且真假难辨,为现代旅游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氏的时代之后即是五帝的时代。部落联盟开始有了国家的雏形。这其实是封建文人大书特书的结果。留下的传说大多有其时代特征,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先秦至秦汉时代的特征。实际上今天我们在考古的基础上看历史,就能知道那时的人还是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只不过在生产上较之前先进得多。并且人与人之间私有财产的意识越发强烈,也就开始有战争和掠夺存在。炎帝与黄帝同出于有熊氏部落,两者之间兵戎相见时依然不含糊。从某个侧面讲这也是文明进步的结果。

第三章 五帝时代(人治时代)

在人真正统治这片大地之前,对于带有神性的王者们都心怀敬畏。但这种敬畏挡不住史家的好奇心。

其中最刻苦的人估计是《帝王世纪》的作者皇甫谧,他把从远古时期到曹魏数千年的帝王世系给扒了一遍。精神可嘉,但跟司马迁的《史记》相比矛盾实在是太多。更何况《史记》是从轩辕黄帝开始的。我们来看一下皇甫谧对上古时代帝王世系的论述:

太昊帝庖牺氏,亦称伏羲氏、黄熊氏。凡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 、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十五世,皆袭庖牺制度 ,故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炎帝神农氏,一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凡帝承、临、明、直、来、衰至 榆罔,也有八世;黄帝有熊氏,亦号帝鸿氏、归藏氏、轩辕氏。——皇甫谧,《帝王世纪》

皇甫谧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自己搞出的这套体系必然被后世质疑,因而在后文中弱化了对世系的讨论,而是强调统治者的尊贵性与社会责任。

天子,至尊之定名也。应神受命,为天所子,故谓之天子。——皇甫谧,《帝王世纪》

那后世是如何对待皇甫谧《帝王世纪》与司马贞的《史记·三皇本纪》的呢?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要跟《史记》矛盾的地方,直接剥削掉其权威性甚至是合理性。

但其实有另一种解释方法:

三皇五帝,很可能是平行存在的!

这个理论适用于解释部落联盟制度。毕竟部落联盟是一群部落推举出首领来统治,一个为成为统治阶层的部落并不代表其不存在。这一点常用于解释夏、商、周三朝的关系。毕竟我们的二里头遗址只追溯到夏朝晚期,因此这恐怕连假说都不是,这能作为一种猜想存在。

除此之外,对于三皇、五氏、五帝定义的矛盾,还可以用选择标准的异同来解释。

我们通常将《史记》作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标准,民间则多以《三字经》为了解的媒介。因此会出现“天皇、地皇、泰皇”与“伏羲,神农,黄帝”两个版本并行传播的格局。

其实这是个“人”与“神”取舍的问题。神治和人治,是中国神话的两个不同的时期。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如下阐述:

神虽然因为奴隶主愈有权威而在天上升得愈高,但在群众中也滋生着一种反抗神的意愿。——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人创造了反抗神的神,同时在神话时代里,逐渐扮演着亲自扳倒神而统治这个世界的角色。这种特性直接决定了中国很难成为一个中世纪西欧式的神权国家,并诞生了宗教等价物一般的——儒家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斯宾塞的学说并没有成为一种宗教或宗教的等价物,没有成为民族或芸芸众生可接受的信念。而儒家学说,已经成为中国芸芸众生的一种宗教或宗教等价物。——辜鸿铭,《春秋大义》

下面来具体说说五帝。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黄帝姓姬,号轩辕,为少典(有熊氏)之子。他和神农氏炎帝在神话中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像是一股外来力量插入了伏羲女娲的体系。我小时候听说黄帝四张脸时就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只有埃及、两河流域和雅利安民族的神话中才会出现用器官数量做文章的怪物,中国传统一般都是人兽合一。所以黄帝、炎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像是一股或几股外来文明瓜分了中原。所以三皇时代、五氏时代中有无数个人文初祖,到了黄帝这里全部归一。黄帝是第一个一统中原的君主,也是华夏族唯一毫无争议的祖先。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8年,即道教元年。神话时代的君主生卒年、在位时间都是通过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神农氏统治的后期部落之间开始发生战乱。随着不断的征伐兼并,炎帝占据西方,黄帝占据中原,蚩尤占据东方。炎帝兵败蚩尤之后向黄帝求助,并于后来的涿鹿之战击败蚩尤,定都涿鹿。后来在统一天下、奠定中华后于泰山封禅,以土王天下(具体关于帝王属性的论述请参照马伯庸先生的相关专著)。黄帝的传说就很有皇权时代的味道了。通过战争得到权力,并举行仪式昭显权威,这是典型后世君主才有的作风。黄帝在融合了炎帝在生活技术上的成果后进一步发展,将其成就发展为早期农耕文明的巅峰。黄帝在功德圆满后乘龙飞升,玄嚣非正式即位。直到玄嚣死后才有正式继位者,即颛顼。颛顼有个弟弟叫蟜极,他有个儿子叫“俊”,即后世的一代明君帝喾。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次子昌义的儿子。以火(一说水)王天下,因而后世神话中经常将他与火神祝融混为一谈。他的功绩是制定音律和划定九州版图,传统的九州概念自此定下。但在部分传说中他被描述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他划定社会等级制,颇具奴隶制雏形。这给当时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好死不死这时候炎帝的部落中又出来一个擅长农耕畜牧技术的共工氏,且在群众基础提升后有了不臣之心。于是颛顼以鬼怪歪理蛊惑民众(中国历史第一次文革),共工惨遭迫害。颛顼自此成为暴君和妖魔之祖的代名词。他死后化作怪物“鱼妇”,令天下人看到了暴君的丑态。颛顼死后,其侄子帝喾继位。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帝喾姓姬名俊,号高辛氏,是神话时代著名的经营型明君。他前承炎黄,后启虞舜,被商族人做先祖。他从他叔父的手中接了个烂摊子,因为颛顼并未能完全打败共工氏,又在民怨载道之时遇上了水灾。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帝喾向南迁都于亳,使人民远离天灾和战乱。他在镇压了边疆动乱后精于内政,造就了一代盛世。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帝喾死后,其次妃常仪的儿子帝挚即位。帝挚号青阳氏,仅在位九年就禅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放勋,即尧。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帝挚其实是被尧逼退的。因为尧的治国才能远高于帝挚,各路诸侯已经有了反叛之心。此时有诸侯试探性地向帝挚旁敲侧击,帝挚比较识相就把位子让给了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尧姓伊祁名放勋,母亲为陈锋氏。他从十三岁起辅佐自己哥哥统治天下,帮着帮着将各部落首领的人心收揽到自己这里,很快就取代了他哥哥。有人说他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实际上最早行禅让的应该是他哥哥帝挚——如果真的有禅让这么回事儿的话。尧在位时依然没能结束与水患的搏斗,那个时代凡迁都移民之事大多是由于水患或边疆侵扰。尧系统提出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被后世的儒家、墨家追捧为圣人。大羿射日的故事就发生在尧当政的时期。但大羿射日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是通过《山海经》的暗示推测出来的。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是“后羿射日”,这是夏朝时的事情。具体考究这些意义不大,因为有穷氏一族的脉络本身就是个错综复杂的迷。尧在晚年在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先是遵从群臣的意见让自己的儿子丹朱临时摄政,后禅让给舜。

丹朱是尧的亲儿子,天资聪颖,是围棋界的鼻祖。尧通过让他治理边疆问题来考验他,结果他暴露出骄傲自大,性格狂躁的缺点。尧认为他不是治国之才,便考虑从一个传统大部落中寻找年轻人作为接班人。他看中了有虞氏部落,就提拔了有虞氏部落的末裔舜为继承人。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尧舜禅让的故事我想不用我多说。舜生活在一个他继母、弟弟、父亲都想弄死他的家庭里,通过房上点火和石封井口等方式对舜进行了不成功的谋杀。这其实也是有虞氏部落命运的缩影。在舜退位后禹和启疯狂迫害有虞氏部落,之后历代夏朝的国君都对有虞氏颇为刻薄。(可能你会脱口而出“尧幽囚,舜野死”的问题,我后文会论述。)这也是家天下奠定以后政敌之间野蛮斗争的缩影。

从神话时代到血腥禅让的“三皇五帝”指的到底都是谁?

三皇五帝时代的最后一位君主是禹。禹,姓姒名文命字密。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因继承其父亲治理黄河有功,舜禅让其位置于禹。禹是夏后氏君主,同时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奴隶制国家“夏”。“三过家门”、“涂山大会”、“铸造九鼎”等故事我们在小人书里已经看烂了,不必多做叙述。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对禹的崇拜在秦朝前后达到高潮。本身禹的出身就颇受怀疑,疑似具有西戎游牧民族的血统,这让同样与西戎眉来眼去的秦国备受推崇。同时崇拜大禹的时代水利工程一般都做的比较好,一般在水患比较严峻的时候百姓才会想起来有个大禹是可以供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