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上週的《國家寶藏》亮出的三件寶貝之一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雖然是摹本)。

《洛神賦圖》是根據曹植的《洛神賦》畫的,曹植的《洛神賦》雖然寫得實在很美。但,它流傳廣泛的重要原因,可能還是《洛神賦》背後,曹植和他嫂子甄氏那點說不清楚的事情。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影視劇中關於子健的形象,基本都是風流倜儻型的。比如這樣: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或者這樣: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也可能是這樣: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這張是送給越劇迷的特別福利)

不過,史書對於曹植的相貌好像沒有具體記載。歷史上真實的曹植很可能是這樣的。

(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上圖出自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曹植集校注》,個人認為可能比較符合歷史真實,所以,“顏黨”可以退下了。

接下來,進入今天問題的核心。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給大哥戴綠帽子,似乎是小叔子天經地義的義務。

不過,我們接下來在普及一下三位當事人的年齡。

曹植,生於公元192年,

曹丕,生於公元187年,

甄氏,生於公元183年

也就是說,甄氏比曹植大了整整9歲。

好吧,年齡不是問題,曹氏父子向來喜歡“人妻”。

那麼,曹植與嫂子的初次相識可能是在什麼時候呢?

歷史上的甄氏在和三曹發生關係(不是那種關係)之前,是曹家的死對頭袁紹的二兒子袁熙的老婆。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袁氏潰敗,曹操攻下鄴城是4年後的204年,那一年曹植12歲,曹丕17歲,甄洛21歲。

一個12歲的男孩對21歲的少婦產生了如滔滔江水般的愛慕之情……

當然,你一定要說曹家父子都早熟,我也無可反駁。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一般影視劇認為官渡之戰後,袁熙就死翹翹了,所以甄氏一出場就是個寡婦。但事實是——官渡之後,袁熙逃到了北方的烏桓,一直到207年才死。

也就是說,甄氏當時很可能犯有“重婚罪”。

那麼,關於曹植和甄氏的緋聞究竟是什麼時候傳出來的呢?

始作俑者可能是關於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選》“洛神賦”後面加的一條注:

《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將,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寢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鏤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後讒死,

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賚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將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見女來自雲:‘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在我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今與君王,遂用薦枕蓆,歡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髪,羞將此形貌重覩君王爾。’言訖遂不復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珠玉,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這條注,注得繪聲繪色,深得唐傳奇之精髓。只是不知道幾百年之後的李善是如何得知這些後宮秘辛的?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事實是,從戰國至漢魏以來,“神女”題材一直是一個重大的母題,湘妃-巫山女神-洛神經常出現在屈原、宋玉等人的筆下。曹植的《洛神賦》除了字數更多、描寫更美外,立意並沒有太多新意。

曹操過世後,曹丕、曹睿時期,曹植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想來他的智商還不至於低到要用如此敏感的話題去觸動魏明帝那脆弱的神經。

《感甄賦》其實是《感鄄賦》,因為曹植曾一度受封“鄄城王”而做。(知道通假字的可怕之處了吧!)

而且《三國志·魏書》記載甄氏的死因是因為“妒”,就是說在失寵以後,嫉妒郭後得寵,於是做出種種舉動惹怒了曹丕。會為爭風吃醋,那麼她暗戀或明戀曹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其實,李善注出臺之後,一直都有學者報以深深的懷疑,但是,這也擋不住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這段叔嫂戀的極大熱情。唐代好事的詩人李商隱又寫了“宓妃留枕魏王才”,更是把這件事情給坐實了。因為這樣才狗血,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於美好八卦生活的需求。

所以說,很大程度上,不是曹植想搞嫂子,而是廣大人民需要曹植搞嫂子。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是因為今天又讀了曹植的《名都篇》。記得學生時代,《名都篇》是一直拿來與《白馬篇》比較的。結論是《名都篇》描寫了身披輕裘厭百味的紈絝子弟奢靡的生活,是少年時代曹植的寫照。其中的“美酒鬥十千,就讓李白豔羨不已。

曹植到底有沒有搞過嫂子?

《將進酒》中還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詩仙李白一直都是曹子建的忠實擁躉。而《白馬篇》則描寫了一個一腔熱血、一心報國的有為青年。

少年時讀《名都篇》沒什麼感覺,只覺得這是一個無處安放青春的小男生。今日再讀,讀出的卻只有悲哀和不安。整篇賦都是匆忙的,一件事尚未完成、就迫不及待地進行第二件,沒有片刻喘息的功夫。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稍微停下來一些?或許,停下來,就會想起什麼、思考什麼?而《名都篇》中的少年,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計劃、不考慮未來的。明日復明日,便在這無意義、廉價的、不知明天的快感中消耗。

今天翻《曹植集校注》,發現《名都篇》並不是我所一直以為的作於曹植青少年時代,而是誕生於太和年間,遠遠晚於《白馬篇》,此時的曹植已進入生命的晚期。此前寫過《增白馬王彪》、寫過《求自試表》,寫過《求同親親表》。建功立業的希望破滅了,知音把酒的希望破滅了,與親人相聚的希望破滅了……

壯志一點點消磨,心一寸寸灰。

那時候的曹植已是“塊然獨處。左右唯僕隸,所對唯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義無所與展。”近乎行屍走肉。

這時候的他,想起《名都篇》中的少年,那被辜負的、輕擲的少年歲月,是不是也像站在一片白茫茫大地中,回憶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曹雪芹一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