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怎么搞垮大清的?

历史说点事


慈禧搞垮大清吗?其实没有慈禧,大清早就完了,全靠慈禧在那里维持着。

想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汉族大臣,个个都是称霸一方,手里有兵有钱有人。如果不是慈禧在那里用力笼络,这些人早就独立、造反了。当然慈禧也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向十一国宣战。结果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袁世凯等人就搞了个“东南互保”。不过大体来说,慈禧控制、笼络这些汉族大臣做的还是不错的。

看看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马上就跟袁世凯闹翻了,把袁罢职了。结果武昌起义一爆发,载沣还得把袁世凯请出来。但双方矛盾已生,袁世凯已经不可能再老老实实为大清效命了。袁世凯和革命党人联合,把大清推翻了。慈禧在的时候,李鸿章、袁世凯这些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慈禧死了三年,大清就没了。

慈禧还支持新派大臣搞洋务、办新军、修铁路、办邮政、设警察、废科举、办留学、预备立宪等。这些革新可给大清续了不少命,还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国史拾遗


大清的灭亡是历史潮流,民主共和国取代封建王朝的必然走向。说慈禧搞垮大清未免夸大,但作为晚清垂帘听政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并非一个真正合格的政治家,而是权利的野心家。

她的过远大于功,说其加速了大清的灭亡,一点也不冤枉。

细细数来,慈禧有九过:

其一,对助其上位的盟友加小叔子奕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缺乏信任和御人之术。有道是"采群言以成广义,合众志以成城。”直接影响奕訢为代表的洋务派。改革立宪等政务的效果。

其二,对亲生子同治过于放纵,却一再推迟大婚,使得同治心有怀怨,放纵叛逆致身死

其三,出于私心立幼主,选择四岁的载湉继位,于国事有亏。假使选贤立能,让亲王执政,慈禧退位失权,又怎能心甘呢?


其四,光绪成年后,也故意推迟亲政时间,恋权不放。强迫将自己的内侄女嫁给光绪,即隆裕皇后,要叫她"亲爸爸”,以男性自居掌权。

其五,发动戉戍政变,囚禁光绪帝。既不杀也不废,国不可一日无君,帝后两派内讦,于国不利。

其六,缺乏世界眼光和外交智慧,意气用事,利用义和拳打击洋人,惹来八国联军入侵之祸。


其七,奴颜媚骨地卖国,求保其地位,使国民饱受其害"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没下限。

其八,临死指定溥仪进宫继位,再立幼主,错误地构建身后政局,重蹈覆辙。至于光绪之死,大约也难逃其咎。当然光绪也非明君能人,但其复位可收拾帝派人心,名正言顺,使袁世凯窃国无望也,起码可以让清朝再挣扎若干年。

其九,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如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置海事危机于不顾,上行下效,朝野满人尽皆腐化堕落之风。


当然作为晚清掌舵人,慈禧犯的不仅是方向错误,而是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政治操守,权力的欲望为先,国事为后,野心大于能力。作为咸丰后宫唯一能读写汉文的妃子,成功执掌清国大权几十载,自有其过人之处,然才德有亏之人当政,终国之哀矣!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咸🐟,期待你顺手点评。

元元的天下


在中国,慈禧是一个被严重妖魔化了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首先不是历史,而是政治。

第一,本朝不修本朝史。这就导致后朝为了本朝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会严重的污名化前朝,何况晚清到现在,我们一直是革命话语系统。所以看的时候,你得打个对折吧。

第二,与以往的朝史不同,太后治下的清朝还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末朝末世。除了应对中国文化圈下的循环因替,还得应对异质文明与近代文明的冲击,这就导致,不该太后背的锅,她都得背了。比如搞垮大清朝之类。你以为,搞垮一个朝代,是很容易的事么?那啥,看看《西虹市首富》,人有了钱,想败掉都不容易,越败还越挣钱了所以,你得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打个对折吧。

要我说,是太后延续了大清王朝半个世纪的寿命好不?如果没有她,清朝可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灭了好吧?

一、慈禧领导大清实现了“同光中兴”

慈禧出生于1835年。

1861当咸丰皇帝去世后,年仅26岁的慈禧在奕訢的支持下,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成为了大清的实际领导人。

当国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慈禧重用恭亲王奕訢、大胆起用汉人,迅速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洋务运动,使大清步入了恢复重振之路,在她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和平发展,大清的综合国力较此前有了很大提升,实现了“同光中兴”。

二、慈禧是支持改革的。

在大清的改革历程中,慈禧或许不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但的确是她给洋务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改革环境。

1866年,当洋务派欲在同文馆加设天文、算学馆并请洋教习时,大学士倭仁强烈反对,太后与小叔子奕訢联手调戏倭仁——奕訢上奏说:查倭仁有奏折说过,天下之大不患无才,我们大中国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看来我们二十年都找不到的人才,倭仁朋友圈居然有,太高兴了,那啥,赶紧请旨饬下倭仁,让他保荐数员,另设一馆,由倭仁督饬,以后就看他的了。太后明知道这是奕訢调戏倭仁呢,居然也顺竿子上了,跟在小叔子后面下发了一个谕旨:那啥,倭仁你自己办个馆,跟同文馆比赛,到时候我看你们啷个办得好。到时候给你们发红包哈。光这还不够,倭仁,皇上命你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倭仁恶心死了。马上表示投降:奴才意中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奴才也做不了总理衙门大臣。慈禧装模作样地批曰:现在没有,那就随时留意吧,有了赶紧保举上来。 还有,总理衙门大臣这个职务你不能辞。大清外交没你不中哈。可怜的倭仁心情郁闷,心神恍惚,朝散上马回家时忽然就晕了过去——这可能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假摔了!老头骑不得马了,借别人的轿子回了家。一回家就病了,他以此为由再次请求辞职,慈禧仍不准。只给他一个月的病假,不管装病真病,反正总有病好的一天,你别急,我们等你,总理衙门也等你哈!

由此可以看到,大清改开的阻力,并不在太后本人。而在天朝本身。

对于光绪的维新变法,太后也并不反对,她曾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只是当光绪在康有为这个“广东小人”的忽悠下,想要进行“大跃进”式的改革,严重影响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极有可能“车毁人亡”的时候,她才“踩了刹车”。踩刹车的原因慈禧解释得很清楚:“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后来,慈禧还发起了清末“新政”,仿行立宪,如果上天能多给慈禧十年的时间,晚清的结果应该不是后来的结局。

当然,这并不是说慈禧对大清的覆亡没有责任,慈禧的败笔主要有两个,一是没能够奉行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让光绪和他背后的主战派占了上风,导致甲午战争的发生,大清遭遇重创;二是不该在顽固派的忽悠下利用义和团排外。重创之后再遇重创。这两次创,可不是洋务运动那样的创可帖一贴就能好的,何况,太后的寿命也是有限的。你一死,谁还能掌控全局?内部先就乱了。

怎么说呢,成也太后,败也太后。太后是延长了大清的寿命,但是,转型还是没有转成,这叫功亏一篑功吧。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有一本分析清朝命运的著作,名叫《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她如此评价大清的改开:“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逃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这些杰出人物,是在谁的领导下?当然是在太后的领导下。一句话,是太后延续了大清半个世纪的寿命。那为何最后,还是死翘翘了呢?芮玛丽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国之所以不能成功地适应近代世界潮流,其障碍不是列强的侵略、不是满清统治,不是官场的愚昧,更不是偶然的历史条件,而是儒家学说体系本身的基本构成因素……

一句话,打倒孔家店,狠批孔老二!


端木赐香


不偏袒,慈禧的腐败,贪图享乐只是加注了清王朝灭亡而已。清朝从乾隆晚期开始就已经腐败,一个王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八旗军贪图享乐没有了当初入关时的雄心壮志,乾隆后的历代皇帝都没有加强军队改革。洋人用长枪大炮的时候中国还在用大刀长矛。


小Y087


我不认为完全是慈禧导致了清王朝的衰落,清王朝到嘉庆以后就已经在开始走向灭亡了,那个时候慈禧还没出生呢。慈禧太后是一个能力极强的女性,她有功有过,但是,她的过我不用说都知道

但她的功谁清楚呢?在她的时期,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衰落,同时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的结尾,双重压力,这样的艰难处境,如此衰落的国家,别人没这个本事,她慈禧能撑整整半个世纪,她一个人顶着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不亡朝,也算是厉害,如果没有她,或许中国就亡国了呢。

从某种方面说,是的,有人说,她和外国签订了那么多的条约,但是,想想,如果不签订条约的话,外国列强会怎么样,他们就会一直打下去,直到中国亡国,签订条约,应该是最好的方法,能暂时保住中国国本还在,或许你又问,为什么不变法图强,当然人不可能完美,她的过失就不用说了,她也有目光短浅的时候。

如果没有慈禧,清朝到19世纪60年代就得完蛋,而中国必然进入一个四分五裂的时代,能不能维持一个半殖民地的脆弱地位都不好说。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