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炮會催生出新的火炮巡洋艦或戰列艦嗎?

Jichangwook


會,肯定會!但是未必是巡洋艦或者戰列艦的叫法。

作為第三代擊發武器系統的典範,《軍武數據庫》是這樣劃分的:點火式擊發彈藥為第一代,比如火銃;具有半自動或全自動功能的機械式擊發彈藥為第二代,比如機槍、衝鋒槍等;電子式擊發彈藥(或彈丸)為第三代,比如電磁炮、激光武器、電子脈衝擊發化學藥的“金屬風暴”武器系統。第三代的顯著特徵就是取消傳統的機械操作擊發部件,優點是快速、高動能發射彈丸。

這是武器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會在未來20年內開始大規模應用,前景比核彈威懾還要廣闊。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電磁炮的特性:它是利用電流產生的勞倫茲力“直線”加速載物,不使用炸藥或者推進劑“外物”使炮彈獲得極大動能的裝置。成本低廉、高炮口初速和避免傳統炮彈炸藥存儲的風險是其巨大的優勢。

成本低廉優勢

電磁炮一旦取得突破,將不僅僅是使用在艦艇船舶上邊的“炮”!小型化後,我們使用的槍械也將慢慢替換成為第三代電磁武器系統!陸軍所有火炮系統也將改變!甚至空軍戰機除去激光武器外也會搭載電磁武器!到時諸軍種的後勤系統將得到極大的統一!各式電磁線圈、彈丸口徑和電能存儲模塊將替代目前各種不同型號基數的彈藥、導彈、油料、炮彈等等五花八門的補給門類。這樣戰時動員將變得更加迅速、低廉和便捷。數十發電磁炮彈和數十枚導彈的存儲、運輸、發射價格差是十分誘人的。

高炮口初速優勢

傳統火藥能的炮口、槍械的“槍口初速”無法超越2000米/秒,而電磁炮能夠達到3000米/秒!這是7-10馬赫的超級速度!能把彈丸發射到200公里的距離上!這時的戰艦主炮無論在射速或者射界上都是全新的概念,雷達探測距離與炮口的距離同比例和反應速度“探測到即可攻擊到”的打法與古老的戰列艦---戰列線攻擊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單門電磁炮即可通過“速射”覆蓋一個區域的範圍,不需要靠戰列艦式的多門重炮覆蓋射擊來提高精度!

同時,小型化的電磁炮還可以充當近防炮的角色。對來襲的導彈(如果還存在)將是致命的“防禦”,一面金屬牆“擋”在導彈的路徑上,一點也不是玩笑。

現代海戰理論是脫胎自二戰航母海權時代理論的,艦載機攻擊戰艦的方式隨著防空技術和對空導彈的發展逐漸走向弱勢。例如我們即將入役的055大驅,以美軍的攻擊水平很難在損失幾架艦載機的代價下擊沉055。反艦導彈只有在“飽和攻擊”情況下才能做到。

綜上,W君認為未來會出現以電力為全艦唯一能源的新型水面戰艦出現,小型化的各種近防電磁炮充當防禦手段,而攻擊則由1-2門電磁炮完成。巡洋艦或者戰列艦的叫法不能體現這種武器系統的能力,隨著技術的發展,大洋上也許會出現“超視距”炮戰也未可知。


軍武數據庫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會員 張浩

我國已經將艦載電磁炮投入了測試。

不會。第一不符合未來武器發展原則,電磁炮是一種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定向能武器系統。美國國防科技發展局(DARPA)確定的未來武器發展方向包含了隱身化、無人化、智能化、分佈式、定向能等原則。戰列艦即便是能用上電磁炮,也不符合隱身化和智能化、分佈式的要求。分佈式不但是分佈式殺傷,也是分佈式防禦,未來的戰爭決定了單個集成度很高的大件武器裝備生存力較差,一旦被摧毀就會導致其他系統失去支撐,因此分佈式武器系統提高了軍隊的生存力,損失掉部分單位後,整個系統仍然能夠具備較為完整的作戰能力,戰列艦首先就不符合這些原則。

網友設想的新型電磁炮戰艦。

第二因為導彈技術也在發展。我們知道海戰中反艦導彈的出現取代了艦炮反艦的時代,雖然電磁炮的出現極大的提高艦炮地位,使艦炮重新開始發揮重大作用,但導彈技術也不是一成不變,停滯不前。如,我國的YJ-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不但具備高達800公里的射程,還能夠實現末端的超音速突防與蛇形機動,不但難以攔截,而且射程還是電磁炮的好幾倍。

雖然電磁炮很先進,但是導彈技術也一直在發展中,圖為鋯石導彈。

在未來,高超音速的導彈技術也會廣泛應用,俄羅斯就已經率先把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投入了實際使用,其最高飛行速度高達5馬赫以上,這些武器系統更加先進,他們會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流,電磁炮仍然只是軍艦上起備份和輔助的作用。因此,以電磁炮為主要武器的戰列艦或巡洋艦暫時是不會出現的。

個人簡介:張浩,28歲,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這個問題暢想一下還是蠻爽的。

電磁炮目前還屬於最前沿的裝備,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還在探索測試階段。它的很多數據是我們這些軍事票友不知道的,所以,探討起來也缺乏依據。譬如射程的數據,現在就有很多種說法,下面咱們就根據這幾個不同的射程來探討一下。

1,美軍的DDG1000上面的電磁炮最初號稱是射程180公里,在炮裡面也算是很犀利了,但去年他就爆出消息,沒有合適的炮彈,只能使用普通的制導炮彈,射程把前面的1去掉了,留下零頭,只有幾十公里。這嗑就沒法嘮了。

而理論上,電磁炮的射程可以達到300公里,縮個水,也就是180-200公里。而180公里-300公里這樣的火炮射程,在海戰中,艦隊之間的對決,他是很難有位置的。現在艦載機對水面艦只的打擊距離在1500公里。中俄兩國的艦載反艦導彈的射程也已經可以達到500公里。

就算電磁炮可以打到300公里,但1500公里的時候艦載機就已經可以展開攻擊了。從1500公里算,到300公里電磁炮可以射擊,那得是1200公里的距離。如果兩支艦隊全速開向對方,那就是60節的速度,咱們算個整數,就是每小時120公里的速度接近。電磁炮可以開火,那得是在遭到艦載機的第一波攻擊的10個小時以後。正常來講得是15-20個小時以後。渣都已經不剩了。

電磁炮的根本為題在於:它終究還是炮。射程跟飛機導彈還是有本質差距的。

300公里以內射程的電磁炮,很難用於海戰。它的主要用途還是:對陸攻擊。配合登陸部隊,打擊敵人的地面目標。

如果開發一款電磁炮戰列艦,上面安裝12門大口徑電磁炮、再來12門中口徑電磁炮。這是什麼概念的,它的火力得超過陸軍300門大炮。現在一門普通的艦載120主炮的火力就相當於陸軍的一個炮兵營。進行對地支援,中口徑的電磁炮可以精確到敵人機槍火力點。這樣的一艘艦,支援一個陸戰旅登陸那是完全夠用。前方的戰士只要不斷的把敵方座標傳送過來,然後根據目標的距離、大小,指揮系統自動分派到每一門炮。

用電發射,便宜。比戰鬥機、導彈、無人機便宜太多。比普通的化學能炮彈也便宜。而且不需要發射藥,電磁炮的載彈量是普通炮彈的10倍,再加上高射速,隨便突突突。

所以說,如果技術就把電磁炮的射程限制在300公里-180公里,那麼可發一款火力支援艦,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遠洋決戰就不要想了。

2,但據極不靠譜的標題黨的消息,我國的電磁炮設計的指標,射程是600公里。

近期露面的圖片顯示,中國的電磁炮很可能是電磁線圈炮,不是美國的那種電磁軌道炮。而線圈炮的主要特點就是可以發射大體積炮彈,射程也更遠。再加上龐大的體積,中國的這款電磁炮射程更遠倒也應該是事實。再加上這幾年在馬偉明院士那裡透漏出來的信息,個人覺得600公里的射程倒也不一定是天方夜譚。

如果電磁炮可以達到600公里的射程,那性質就變了。600公里的射程,電磁炮參加遠洋決戰的可能就會急劇提高。

這個射程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艦載反艦導彈。中俄的可以達到500公里,美國的只有200公里。

雖然航母的艦載機可以打擊到1500公里,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很多。就像美軍在南海轉悠,大家平時離的都很近。艦隊之間相距個幾百公里很正常。如果有一款射程達到600公里的電磁炮戰列艦,上面還是12門電磁炮。如果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一條艦就可以在10分鐘內發射出去1200枚炮彈。而10分鐘的時間,敵方即便是有航母艦載機,那也得是在趕過來的路上,根本來不及對戰列艦發起攻擊。電磁炮炮彈的射速可以達到5倍以上音速,而且沒有導彈那樣的火箭發動機,沒有尾焰,雷達根本無法探測,更無法攔截。這1200枚炮彈能把一支雙航母編隊打成渣。

只要是能貼近對方600公里,那一切都好辦,就算是對方先發動攻擊。我探測到了你的導彈已經向我射來。就算只剩下1分鐘,我都能向你打出去120枚炮彈。能換你一支艦隊。

如果真的可以把電磁炮做到600公里的射程,那麼開發一款戰列艦還是很有吸引力的。但這裡面的問題就是:威力過剩。我上面全是按照對方是美帝重型航母編隊算的。但如果是日本的九十艦隊,1門炮滅他全家。

均衡的來考慮就不如開發一款核動力巡洋艦,3萬噸的排水量,200個導彈垂髮坑,2門電磁炮。純電磁炮戰列艦有點太激進了,但確實很酸爽。

總的來說:

如果電磁炮的射程卡在180公里,那它就只能是一款補充性裝備,也就是現在艦炮的升級,沒有什麼革命性轉變。未來的地位就是驅逐艦上安一門。再好,它也只是炮,跟動不動幾百公里上千公里的導彈沒有可比性。

只有達到600公里,電磁炮才能稱得上革命性武器,才有為它研製專用平臺的價值。


銳視覺何老師


這個問題其實本質非常複雜,從技術上來說,軍事技術的進步必然會推進武器裝備的發展,這已經是被歷史證明的過的事了,沒什麼好談的。


但關鍵是,這種發展或者這種潮流具體會朝著哪一個方向去,就就很難解釋了。

很多人都清楚,小編對一型高新軍事技術裝備的成功,定位與主流的看法並不相同,主流的看法是認為在空間、時間、威力、速度等多方面取得進步,變得更快、更強、威力更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才是一型軍事高技術裝備取得成功的關鍵。

可小編認為,一型高新技術裝備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首要是環境,只有環境的變化才會有需求,而裝備“技術”本身是次要的,高新技術本身確實是,催生武器裝備能否誕生和成熟的關鍵,但這種技術的影響,能否改變環境和戰爭需求,目前看,還很難說。

可能有的人要批評小編,會拿化學炸藥技術的誕生,熱兵器淘汰冷兵器來舉例。

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熱兵器淘汰冷兵器中間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原因就是化學能炸藥本身的技術並不足以改變戰爭全貌,需要的是整體相關環境的應用技術的進步,比如火炮鍛造技術的進步,後膛裝藥技術的誕生等等……

電磁武器也是如此,電磁武器今日的進步,實際離不開材料領域的巨大突破,只有材料的突破才能有更大的電容和更大的功率。


所以像電磁炮這種高新技術武器,雖然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有一定的發展,但在整體相關技術條件下的成熟度的很低,而以後,會不會出現巡洋艦,戰列艦這種大炮鉅艦時代的迴歸,則還是眼看未來戰場環境的需求。

以小編來看,這種可能不能說沒有,但需要未來戰場相關係統技術提升的支持。

因為,即使電磁炮可以利用2500米/秒的出速,發射可重複自動裝填的通用電磁發射裝置來發射導彈,或者利用電磁軌道/線圈炮等發射炮彈來對近距離目標實施打擊,打擊範圍也不會很大,也就在200公里左右的範圍內,這個距離內,電磁炮可以把對岸或者對海的打擊能力提高一個數量級,確實可以提高火力密集度和持續打擊能力。

但是這一切需要強大的目標信息相配合,也就是需要非常強大的偵查能力,而目前或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具有這一能力的,也就只有航母才有。(小編在以前的問答中解答過關於衛星和偵察機偵查效率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

而且隨著電磁技術的進步,電磁武器的炮口出去速會越來越高,射程越來越遠,而對目標的實時偵查能力就會變的越來越依賴。(當然還會有其它相關問題,比如美帝就是因為制導炮彈內的電子原件不能承受電磁發射時的巨大過載而下馬)

目前看,符合題主要求的,可能就是馬偉明院士的未來全能艦構想了。


圖注:艦載高能武器和全電推進技術,利用電磁發射技術打擊中近距離目標,併兼具反導及遠中近三層防空能力。

但還是小編所說的,這一切都需要相關係統的支持,而相關係統又離不開相關技術的進步。


軍事小科普


理論上不會。第一不符合未來武器發展原則,電磁炮是一種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定向能武器系統。美國國防科技發展局(DARPA)確定的未來武器發展方向包含了隱身化、無人化、智能化、分佈式、定向能等原則。戰列艦即便是能用上電磁炮,也不符合隱身化和智能化、分佈式的要求。分佈式不但是分佈式殺傷,也是分佈式防禦,未來的戰爭決定了單個集成度很高的大件武器裝備生存力較差,一旦被摧毀就會導致其他系統失去支撐,因此分佈式武器系統提高了軍隊的生存力,損失掉部分單位後,整個系統仍然能夠具備較為完整的作戰能力,戰列艦首先就不符合這些原則。

第二因為導彈技術也在發展。我們知道海戰中反艦導彈的出現取代了艦炮反艦的時代,雖然電磁炮的出現極大的提高艦炮地位,使艦炮重新開始發揮重大作用,但導彈技術也不是一成不變,停滯不前。如,我國的YJ-18亞超結合反艦導彈不但具備高達800公里的射程,還能夠實現末端的超音速突防與蛇形機動,不但難以攔截,而且射程還是電磁炮的好幾倍。

在未來,高超音速的導彈技術也會廣泛應用,俄羅斯就已經率先把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投入了實際使用,其最高飛行速度高達5馬赫以上,這些武器系統更加先進,他們會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流,電磁炮仍然只是軍艦上起備份和輔助的作用。因此,以電磁炮為主要武器的戰列艦或巡洋艦暫時是不會出現的。


紫龍防務觀察


應該是不會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已經開始脫離了那種概率化殺傷的範疇了,現代化武器裝備強調的是精準度和精準打擊。戰列艦是隻是依靠炮口徑來壓制敵人,這個根本就不符合現代化的作戰理論。現代化作戰強調的是一擊致命,減少不必要的攻擊和減少對於平民帶來的傷害。所以說,不會出現電磁炮戰列艦。但是電磁炮上軍艦確實是勢在必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