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棲攻擊艦有弱點難以適應太平洋惡劣海況:過度突出高航速

59年美國製造世界首艘兩棲攻擊艦日韓迅速跟進

自從1948年美國海軍陸戰隊開始嘗試用直升機搭載步兵遂行登陸任務開始,在經歷了幾種用老舊航母改裝之後,世界上第一種專門設計的兩棲攻擊艦“硫磺島”級終於在1959年4月開工,從此,這類外形酷似航母,擁有全通式飛行甲板和大型升降機的新型艦艇開始大行其道,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艦種基本被美國海軍壟斷,直到1985年意大利海軍“聖喬治奧”級兩棲攻擊艦的出現。

在1995年,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建造“大隅”級,2002年和2003年,韓國與法國又相繼開工了自己的“獨島”級和“西北風”級,這些艦艇在除了能起降旋翼航空器外,還帶有航母所沒有的塢艙和車輛甲板,同時具有一定自衛能力,可以進行立體登陸,成為兩棲艦艇中綜合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種。

中國兩棲攻擊艦有弱點難以適應太平洋惡劣海況:過度突出高航速


中國沒有標準兩棲攻擊艦隻能進行老式水平登陸

中國海軍在這方面相當落後,到2006年才下水了第一種萬噸級兩棲船塢登陸艦071型,該級艦沒有全通甲板,登陸手段以水平登陸為主,作戰能力相對不足,而自2000年後中國海軍新型艦艇爆發式增長,順應潮流發展兩棲攻擊艦已經是眾望所歸,所以這次出現在阿布扎比的模型並不令人意外。

中國兩棲攻擊艦隻設很少艙蓋以適應太平洋惡劣海況

以在泰國展出的那艘兩棲艦模型為例,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似曾相識,其在外觀上非常接近,帶有垂直的艏尖艙與切四角的航空甲板。根據展會上公佈的信息,該艦長190多米,滿載排水量22000噸,同樣與“西北風”級接近,航速22節,明顯高於“西北風”的18節,但動力系統採用傳統的直軸螺旋槳,“西北風”則是先進的全電式吊艙推進器,艦體右側的航母式艦島帶有前後甲板室,約佔全艦長的三分之一,兩座桅杆以及排氣道則似乎照搬了054A型護衛艦的設計。

中國兩棲攻擊艦有弱點難以適應太平洋惡劣海況:過度突出高航速


後桅與煙道結合在一起,大型的雙層艦橋有利於登陸指揮,但沒有采用“西北風”式的大開窗,同時整個艦體相當乾淨,很少見到有開口或艙蓋,這或許是由於模型精確度較低,但也反映了中法兩國海軍的不同,後者常在海況相對較好的地中海活動,而中國海軍面對的太平洋需要艦艇有更好的封閉性能。

中國兩棲艦突出高速高適航性遠洋作戰能力

同時,這個模型的前後甲板室都相對較小,前甲板室更是被作為武器平臺,這個設計特徵通常出現在美製同類艦艇上。值得注意的是,該艦雖然滿載排水量與“西北風”類似且長度接近,但寬度只有21米出頭,甚至低於071型船塢登陸艦,艦體細長,顯示其相當重視艦艇的高速性能。

中國兩棲攻擊艦武器以自衛為主只配近程防空導彈

新型艦在飛行甲板的四角都進行了切邊並處理為階梯狀,後兩角用於佈置兩座導彈發射架,根據其形狀,估計是於056型護衛艦上裝備的紅旗10同類的系統,但由於艦體相對很大,聯數可能更多。另外,這兩座發射器也有可能是新型火箭發射器,這種發射器同樣大量裝備於2000年後的很多中國艦艇上,用於發射電子干擾火箭或者反魚雷深彈。

中國兩棲攻擊艦有弱點難以適應太平洋惡劣海況:過度突出高航速


作為一種高價值目標,兩棲攻擊艦無疑是對方潛艇的重點“關照”對象,為其配備反魚雷硬殺傷裝備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前兩角的近防炮武器站目標通道與火力通道分離,估計與巴基斯坦海軍的F22P型裝備的類似,這個系統可算是中國的第一種“猴”型裝備。

新型艦這樣的武器裝備以自衛為主,應該按照模塊化設計,可以快速更換,佈置在飛行甲板四角,能實現360度全方位覆蓋,這個系統也有可能是新型單管76毫米炮,兼具防空和火力支援任務,意大利同類艦艇通常採用這種佈置,071型上也能看到這種武器,艦橋前甲板室還佈置了一座類似730系統的近防炮,這些武器構成了該艦的自衛火力網,雖然不算強大,但也勉強夠用,最遠殺傷遠界達到10千米左右,足夠掩護攻擊艦本身和其釋放出的登陸艦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