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入局智能風控 建立互金「免疫系統」或成趨勢

資料視頻:刷臉取錢、VR購物 “金融新科技”現身網絡安全周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想購物時,掏出手機掃碼就能付款;該充值了,通過網絡足不出戶便可繳費;手上有閒錢,網上上還有預期收益可觀的理財產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正深刻影響著金融業變革,同時,新型的金融犯罪手段也隨之而來。藉助虛擬的網絡空間,金融犯罪手段變得更加隱蔽和複雜,互聯網金融風險防禦面臨更大的挑戰。

科技巨头入局智能风控 建立互金“免疫系统”或成趋势

“網絡安全是個生態,需要合縱連橫、縱深防禦,依靠生態的力量來不斷拓寬網絡安全的‘護城河’。”9月21日,在成都舉行的中國金融網絡安全論壇上,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藍烈華表示,互聯網企業除了需要基於自身的數據和技術來識別風險外,還應該一邊整合企業內部安全情報,一邊藉助外部力量共同合作,建立“立體監控+生態聯防”的體系。

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全新安全需求,金融業與網絡安全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一大趨勢。為此,一些涉足金融行業的互聯網企業開始通過人工智能構建風控體系,通過完善支付基礎設施、提升風控技術,將安全融入到整個業務系統中,保護用戶資金安全。就在昨天,螞蟻金融雲宣佈正式升級成為螞蟻金融科技並全面開放,為行業提供金融風控技術及數字保險等解決方案。本月初,百度推出雲端區塊鏈產品和方案,通過前沿技術賦能支付清算等B端領域;騰訊則與公安聯動成立“反欺詐聯盟”,並利用大數據和AI打造智能風險防控系統來識別交易風險。京東金融也在向數據服務、金融雲等領域轉型。

金融科技在保障資金安全,促進快速轉移方面發揮極大的作用,但在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同時,金融風險隱蔽性、傳染性等負外部性特徵依然存在。統計顯示,在2018年上半年累計發現的1萬餘家P2P網貸機構中,存在中高風險的佔比約為44%。其中,普通網民接觸較多的互聯網基金交易為重災區,非法平臺數量佔比達61.7%;虛擬幣、期貨等也是非法交易高發地。

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網絡安全生態能快速防控金融風險。但在稍縱即逝的互聯網上,延遲一秒都會造成巨大損失。那麼,金融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這些問題,如何通過發展金融智能風控科技去解決?

“安全不是單一的產品,不是靠密碼設備、防火牆就能做好的,安全是一個過程、一種服務。”四川大學計算機網絡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李濤認為,傳統網絡安全“亡羊補牢”式的事後處置、事中應急對金融行業來說猶如“遠水與近火的關係”。在他看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真正的作用在於識別未知的金融風險,幫助企業在攻擊發生前做預警,“就像是人體可以對細菌病毒免疫一樣,互聯網金融產業也應該具備類似的‘免疫系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