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近年來,國家對鄉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可謂前所未有,軟硬件投入不可謂不大,教學樓、圍牆、廁所、實驗室、體音美器材、教學儀器、圖書等一應俱全,按說鄉村學校應該欣欣向榮、生氣勃勃,教育質量應該有質的提升。可現實是,鄉村教育的落後面貌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甚至出現政府不滿意、教育主管部門不滿意、社會不滿意、家長不滿意、學生不滿意,就連教師也不滿意的奇怪現象。原因究竟在哪?又該怎樣改變?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教育投入,人是關鍵。鄉村學校花巨資投入的各種教學設施和器材的閒置率非常高,不是教師不想用,而是缺乏專業教師,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甚至連專業的體音美教師都沒有。試想,一個體音美課程都開不起來的學校,還奢談什麼素質教育?還搞什麼課程整合?辦好鄉村教育,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忽視了對鄉村教師待遇的提高和成長的關注,沒有一個高素質、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怎麼辦好教育?因此,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實行城鄉教師工資倒掛,建立合理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真正讓優秀的教師能下得來、留得住,才是解決鄉村教育長期落後的不二選擇。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由於農村地區辦學條件差、生活環境艱苦,教師待遇偏低、個人發展機會少,嚴重影響了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與工作積極性,造成農村優秀教師大量流失。現在多數鄉村學校陷入這樣一個怪圈:新教師一般招聘不到,偶爾招聘一兩個新教師,學校精心培養,成效也不錯,到第三年已經成為學校的骨幹,而此時也到了教師調動的最佳時機。我們對一些艱苦地區學校的抽樣調查表明,50%的校長反映近年來有教師流失的情況,並且認為流失的主要是骨幹教師和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甚至有的地方由於教師的大量流失,致使學校無法正常開課,有些村小隻剩下一個“留守”教師。農村教師的大量流失加劇了農村地區中小學師資短缺,尤其流失的大多是優秀年輕教師、骨幹教師,造成教師年齡老化現象嚴重,並且學段越低,學校越偏遠,老化的程度越嚴重,這無疑給鄉村教育發展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重建鄉村教育,一方面,需要外部環境的優化,也就是需要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和關心;另一方面,則更需要教育內部的勵精圖治。無數的事實證明,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選好校長,用好校長,名副其實地讓教育家辦學,是重建鄉村學校的重中之重。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至於重建鄉村文化,主體不應是學校,而應是政府,但學校也應當大有可為,大有作為。比如,可以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眷戀故土的家國情懷,形成一種德育資源和教學資源。這種資源,包括當地習俗、當地名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勝古蹟等。學校將其挖掘整合,落實於地方課程教學,這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鄉村文化。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加強家校溝通,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目前,鄉村學校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大部分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爺爺奶奶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又溺愛孩子,連開一次家長會都很困難,根本談不上與學校合力對孩子進行教育。這些孩子大多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學習成績也很差,只要一提起爸爸媽媽,都撇著小嘴掉眼淚。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各項素質發展令人擔憂。因此,建議給鄉村學校建立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有娛樂、玩耍的場所,設立專人陪伴,對孩子進行作業輔導和心理疏導。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事制度僵化,教師缺乏合理流動。不可否認,目前鄉村教師的從業素質參差不齊,部分教師不能勝任教學工作,但是由於人事制度過於僵化,缺乏合理的流動機制,造成鄉村教師進得來、出不去的局面。試問,如果從參加工作到退休都沒有挪過窩,怎麼會不產生職業倦怠?而教師恰恰是最不能產生倦怠的職業,因為那會耽誤一個個孩子的未來。因此,建立靈活的人事制度和教師退出機制迫在眉睫,只有讓優秀教師真正在鄉村紮根,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教育質量。

農村教育,路在何方?

鄉村教育以改革的思維和方法開展工作,才能突破發展瓶頸,開創新局面。一是要用整合課程的思維解決鄉村教師課頭過多、負擔過重的問題。二是要用整合學科教材資源、鄉土自然資源、民風民俗與傳統文化資源以解決鄉村文化傳承的問題。三是用培養全科師範生的方式解決體育、音樂、美術師資短缺的問題。四是用招錄本村或本鄉定向師範生的辦法解決鄉村留不住年輕教師的問題。五是可借鑑濟源市克井鎮白澗卓立小學“聊課”的方式,解決村小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六是可借鑑內鄉縣桃溪鎮中心小學的經驗做好村小徳育,在“寫好字、掃好地、唱好歌、做好操、畫好畫”方面下功夫,抓好學生習慣的培養,為其終生髮展奠基。七是教師成長以“有效備課、有效互動、有效指導、有效訓練、有效管理、有效評價、有效反思”為重點,抓好業務修煉,減負增效保生源。八是管理上借鑑民權縣白木小學的經驗,讓“大道至簡”“無為而治”“仁愛之心”“鄉土氣息”“美麗鄉村”“孝道家訓”等元素融入學校辦學與管理理念,努力把村級小學辦成鄉村文明的策源地,讓純樸敦厚的鄉村文化得以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