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永清自古文風昌盛才子輩出,文人里名聲最大的莫過於劉街的劉源灝、劉源浚兄弟二人,“一門兩翰林”這是何等的榮耀?劉氏兄弟的故居被當地人稱為“劉街翰林院”,現僅存東院過廳、北院祠堂及翰林井;它是永清現存唯一的清代官居;是河北省境內僅存的河北梆子、崑曲科班舊址,僅存的建築恰是當年科班的排練廳,彌足珍貴。

劉街微友“除夕”也曾專門寫文記錄“翰林院”的故事,他告訴我們,最近已經有工程隊進駐劉街,要對翰林故居進行修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看到它昔日的輝煌!

劉街翰林大廳記憶

作者/除夕

我小的時候,最早上學是在我們村翰林院的大廳裡,那時候學前班的孩子沒有正式的教室,常聽老人們講以前的翰林院是多麼多麼氣勢壯觀。其實翰林院大著呢,南北東西有好多房子,所剩的這間大廳只不過是一間過道廳,同時得以倖存的還有北面的祠堂,後來祠堂改建成了我們村裡的膠木廠。

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在我的記憶裡,大廳西面好像是老公社,北面蓋了大隊部,南面是衛生院,我小的時候經常去衛生院裡看電視,那是我們村唯一的一臺黑白電視機,還記得衛生院裡有一個崔先生,胖乎乎的有點光頭,後來衛生院搬走之後我再信安還見過他一次。

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現在大廳雖然破舊,但從建築材料和風格不難看當時的輝煌。大廳南北通透,東西還各有一個側門,大廳底座都是用大塊長方形漢白玉石奠基,哪塊都應該有幾百斤重,後牆是藍磚磨磚對縫砌成,大廳上面是方磚布瓦蓋頂,最宏偉的是那幾根圓柱,每根圓柱下面都是漢白玉雕刻的柱墩,根據這間大廳就能想象當時聚集了多少能工巧匠。

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印象裡小時候上學條件非常簡陋,自己帶一個小板凳,找幾塊磚墊著寫字,還好在那好像沒上幾天就搬到了大廳東面的院子。那算是正式的教室吧,教室裡的牆上用水泥抹的黑板,課桌也是用磚壘的,用水泥抹著桌面。那個院子好像不光是學校,我們教室在院子南面,北面的一排應該是大隊的副業,好像是氈子廠,我們調皮的孩子有時還偷摸去那裡看看。

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我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張琪珍老師(現在她已故去),那時候老師嚴厲盡責,打學生也是常有的事,老師最好的武器就是板擦,那時候都貪玩,經常被老師用板擦打手心,我是身有體會。

永清劉街翰林院將要重修

後來我們又挪到了村西邊的正式學校,在那裡開始了正式的學習,對於翰林院大廳的關注漸漸少了,記得上三年級的時候,有同學說大廳側門底下有一個地道,還有人下去過,說還在裡面發現了兩隻生鏽的槍,我們幾個膽大又好奇的學生趁著中午放學都沒回家吃飯就去看了,到了那一看,哪有那麼回事,都是胡說著玩的,但在每個人心裡對大廳都有著一種畏懼。

後來大廳被包出去建了電影院,再後來在那住的附近人在那裡堆滿了雜物,再後來總聽說要重新修建翰林院,大隊就整個給封起來了,看看以後的發展吧。

總之那是劉街以前最輝煌的歷史了。

除夕,二零一八年,四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