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原文:http://tieba.baidu.com/p/5479410026

在我買現役主力磚N6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約2016年的春天吧,我就聽到了好多次關於AUNE便攜耳放B1的大名。那時候正是國磚走向繁榮的初始,儘管便攜耳放這種存在聽起來更像是個附庸,但依然有許多有著嘗新精神的發燒友在試著玩捆綁,在為數不多的同類產品中,B1以親民的價格和優秀的聲音表現輕而易舉地成為了燒友中的明星——於是,我看到了包括N6在內的好些磚頭捆綁著一臺B1行走於各種展會和聚會之上。

儘管如此,我聽過2016和2017兩版B1之後,都覺得這個放的確不錯,但真要吸引我搞一臺,怕是還差點兒意思。原因在於一直以來自己手上的耳塞都是比較好伺候的低端貨,頭戴也沒有很迫切的需要加個放才玩得轉,這樣的情況下,加個B1簡直是雞肋;更何況,強烈的溫暖音色,本來就不是我想要的前端類型。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年中時,B1 LTD頂著限量的光環降臨燒圈。這麼重要的產品自然一定要好好聽。結果,素質上果然是提升巨大,但氣勢上處處呈現的咄咄逼人的衝勁,再次讓我望而卻步。兩回合過後,有一次AUNE家萌萌的CC妹子問我聽感時,我說,我非常認可B1和LTD的聲音表現,但恕我實在不喜。估計這話,也讓CC妹子有些懊惱吧?

本來事情也就這麼過去了。沒想到LTD賣完才沒倆月,號稱繼承了LTD版調音的系列新品B1s,突然登場!

在聽到真機之前,我對B1s也就是宣傳和售價方面表示過懷疑。上市前有一次在實體店偶然發現了樣機,拿來店裡的LTD一併對比,立馬發現了一些不得不說的事兒。但這些事,不仔細聽B1s,又很難完整地描述。

於是,就有了讓CC很驚訝的事情:那個聲稱自己不喜歡B1系列的人,居然報了B1s巡迴試聽。B1系列的包裝向來是十分精簡,一方扁平的黑色盒子,打開之後拿走說明書等物,就看到盒子內部兩個凹槽,大的躺著B1s,小的放著充電線和對錄線。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取出機子本體,更覺內心毫無波瀾——這臺B1s,跟B1和LTD,長得都還是一個樣……

準確說——配色上和B1一模一樣,LTD只有金色,B1s和B1都是銀黑二色。巡迴到手上的這一臺,就是全身銀色,背後貼著兩塊紅色的皮面。如果不是正面註明了這是B1s,放在一塊肯定跟B1混了。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尺寸大小和按鍵位置也依然駕輕就熟。正面兩個大天窗,跟B1和LTD對比過之後會發現有少數重要元件是不一樣的。背面兩片皮膠。頂部是音量旋鈕、線性輸入接口和耳機口。左側,電源開關、電流調整、增益調整幾個開關依次排列;右側,只有一個顯示電量剩餘比例的小按鍵,按下按鍵後旁邊的小燈在5檔之中閃了幾下即是大致的剩餘電量。這其中稍微值得說道的還是旋鈕。LTD對比普通版B1的操作提升當中,旋鈕的手感是重要的一環,而B1s在這方面還是保留了和B1的屬性,阻尼稍顯略小,表面工藝觸感也一般。這幾臺耳放的旋鈕邊上死活不肯註明順逆時針轉動和音量增減的對應關係,以至於時不時把耳朵轟個半聾,在這點上,我是極為不喜歡的。試聲音之前,我看了下手頭的各種設備。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最開始讓我留意B1系列是由N6而起。實際上,從前端的搭配來看,最適合的依然是N6。換用手頭有的其他定位更低的磚頭,LO口在輸出電平方面還是有些不足,始終難以發揮B1s的實力。耳機方面也不拿K812、K240RS這類開放大耳來試了,畢竟那些上臺的表現遠非便攜設備能比的。

於是塞子掏出來常青樹型號威索尼克GR07c,開放式的潛力較大的飛利浦S2;頭戴找出來包耳式的天龍MM400,又專門借了條80歐版本的拜亞DT1350。想來,便攜耳放針對塞子和便攜頭戴的需求,應該會更集中一些吧。

先說GR07c。N6+B1s+GR07c的組合,如果對比N6直推,比較中肯的評價應該是:風格變化大於其他。平心而論,GR07c對於前端控制力的要求並不高,儘管我個人很喜歡用它來測前端的表現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本身的素質在N6這個檔次的磚頭的驅動下也基本到頭了。加上B1s,反覆在磚頭和B1s的PO口之間插拔,聽了蔡國權《不裝飾你的夢》、老鷹樂隊《Hotel California 1994 live》、王菲《旋木》、小提琴曲《花樣年華》等之後,依稀覺得三頻的均衡程度沒啥改變,素質上一樣能將GR07c推到完全發揮的程度,風格上B1s的聲音更為圓潤。畢竟N6本身已能勝任,加上B1s之後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就是先過了及格線。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再說MM400。對於便攜耳放推頭戴式耳機,我一開始便充滿了期待。還是聽GR07c時試的那些曲子,一圈下來,對B1s的推力毫無質疑,但對控制力方面稍有些擔心。B1s在開了高增益的情況下推動MM400,解析稍有提高,聲場足夠大但邊界反而要比N6直推時更明顯,結象一樣準確但密度略有降低;低頻受限於MM400原本不多的量感,下潛和氛圍感方面都比較一般,會稍微顯得有一些鬆散。

再看飛利浦S2。說實話,過往的開放式入耳塞不知道為啥關注度極低,以至於我入手S2之前對這個類別的塞子竟然少有接觸試聽的機會,因此當N6插上S2的時候,無論聲場結象解析動瞬態還是氛圍感密度感都讓我耳邊一亮。但必須承認,S2是對前端有要求的塞子,並且呈現一種“欲求未滿”的狀態,就期待著前端能多喂一點東西——所以當B1s接上S2的時候,我幾乎爽得要飛起來。這次對比N6推,提升雖然不太多但也是一耳朵的事情,解析更為清晰可見,能量的波動更富動感,聲場也略加舒展了一點;在這基礎上還能做到圓潤,耐聽程度有增無減。如果不是S2腔體太大有點硌著耳朵,我可能可以就著這套搭配聽上一整晚。

最後是DT1350,是經典的80歐版而非雞肋的32歐低阻版——這個型號做得就是便攜款,聲音卻絲毫不“便攜”,對前端要求就更加不客氣。當N6直推時,我會有種“這套搭配還不錯”的感覺,後來上了凱音66套臺式解碼耳放,一下子對DT1350的聲音潛力刮目相看。那麼上了B1s怎麼樣?理論上說要達到上臺的程度是有點困難的。

但實際上,對比磚頭直推,提升還是巨大:把DT1350的紮實底子激發出來,讓低頻的凝聚力強了不少、下潛明顯往深度探,中頻飽滿有厚度,高頻則順其自然。聲場妥妥地大了一圈,結象也略略大一點,讓整個空間像是從音樂廳演唱會轉移到露天體育場。一系列的對比之中,B1s在推DT1350時帶給我的驚喜是最多的。

總結一下B1s自身的特點——

推力足夠大,聲音豐盈有力;各頻段能量分佈大致均勻,低頻下潛不深但彈性適中,中頻不貼近也不凹陷,高頻沒有刻意加光澤和延伸;聲音溫潤,毛刺感和齒音等等鮮能明顯感覺到,也就是比正常範圍還要更圓一些。

再有就是聲音的素質。為啥要單獨拿出來說呢?因為一旦去關注B1s的硬指標,就一定要扯到同門的B1 LTD——畢竟是號稱延續LTD版調音的B1s,少了根單晶銀對錄線,做工向下看與普通版B1基本一致,價格卻便宜了大幾百,一度讓人懷疑:逗我呢?如果以普通玩家,比如我,來掂量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多多少少會覺得AUNE這樣出產品的策略有點不厚道。

然而當實際聽過B1 LTD和B1s兩臺機器的表現之後,我發現LTD用戶大可不必擔心。因為,B1s對比LTD,聲音是有差別的。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在牽扯出LTD的硬素質方面,B1s距離LTD有一點兒差距。解析基本在同一水平,聲場則要比LTD更有明確的限制,結象也不像LTD那般紮實。動態和瞬態方面,也是LTD要更有優勢一點兒。總體來說,兩者還是在同一檔的水平,但差距比較小——畢竟便攜耳放的市場不算大了,產品也不多,把這倆劃分到一個檔次的水平,沒毛病。

但風格上的差異,就有點兒大了。LTD給人的感覺是能量十分豐沛、態度相當熱情、精力保持旺盛的狀態,演繹各種類別的音樂都難掩內心的躍動。實際上,LTD因為熱情,所以在素質的表現上或多或少會給人一種“這玩意整體各方面都要強”的假象。而B1s,則在安定感方面給人一種平復了心口多餘的激動的感覺。所有的聲音都井井有條地出來,又規規整整地過去,不會一邊在行進一邊企圖把歌曲玩high。很難說這兩種風格各自適合什麼樣的燒友。但B1s這種不刺激的聲音,除了演繹一些流行樂、ACG之類的音樂不夠“燃”,其他曲目上倒也做得相當得體,而且的的確確是耐聽了很多。

當然,如果再往下跟B1比,從價位來看也知道,B1s自然會略勝一籌。大體來說,素質上更接近LTD的B1s對比B1各方面都有些升級,風格上則當了回背景板,反襯出B1在某些情況下暖到有點糊的不足。

直說了,我認可LTD的實力,但喜好上更傾向於B1s,原因所在於此。這份安定的溫柔,對混跡江湖有些時間卻依然身上殘留戾氣的我來說,即使無視聲音上的高級感,B1s偶爾也能安撫著躁動的內心。當然,沒能夠領略到對錄線的風采也是一個不小的遺憾。畢竟B1s官配的原線,聲音上還是寒磣了些……

「巡迴聽感」外秀內剛——aune B1s便攜耳放試聽

試聽了一段時間後,此前曾經思考過很多遍的一個問題又浮現於腦海:

便攜耳放這種產品到底意義在哪裡?

會產生這個問題,一是因為便攜耳放在HiFi圈內已經沒有之前那麼高關注度了,實際上真要細數的話,這玩意大廠不怎麼做,剩下一堆DIY品牌偶爾出一兩個聲音還算靠譜但自身檔次高不到哪去的產品,沒別的了。既然存在即合理,那麼自然想問便攜耳放到底為何而生。二是一直以來,盲目地給耳機上耳放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認知,如果便攜耳放有存在的價值,到底在哪個方向。兩方面的因素,又催生出“便攜耳放怎麼用”這樣的問題來。

我是很清楚自己如果要買便攜耳放的話是買來幹啥的。我一直認為,給磚頭上便攜放,最主要的還是兩個原因:一是增加驅動力,二是改變磚頭耳放部分的風格。

加推力好理解,就是增大輸出功率。以N6為例,這磚頭輸出電流足而電壓壓擺略有不夠,推吃電流的耳機沒毛病,推吃電平驅動的耳機尤其是頭戴和大耳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候搭個B1s,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改變聲音風格的方面則讓我想到當年一群鼓吹N6捆綁老B1的燒友,除了說推力變大了以外,說得最多的就是B1把原本中正得沒朋友的N6變暖變好聽,還可以中和一些相反類型的塞子云雲——當然,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我才不聽你們安利呢~

這兩個原因,都不是簡單地從聲音素質上給磚頭升級。思來想去,便攜耳放增加電平還是改變風格,其本身的素質實際上是可以感知得出來的。有點不湊巧,LO口比較不錯的磚頭,縱觀過去大多身處2k檔以上,而一到N6這個級別的磚,素質就已經不太急迫需要B1s來進行“升級”了。當然,對於2k價位以上、不如N6的磚頭而言,或許帶個B1s在某些方面會有些明顯更好聽的地方,但是否到了完全要取代原磚的放大部分、不捆綁不行的程度?恐怕也未必。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輔助推頭戴耳機、中高阻耳機的“助推器”作用吧。至於風格的改變,那更是各有所愛了。

但不管怎麼說,B1s這個便攜耳放,其安定感和內在的能量已然對我內心造成雙重衝擊。想來對B1系列一直以來的敬而不近的距離,還有和CC小姐姐的距離,到這裡,或許會被拉近些……

以上。

國磚吧耳邊燒友團,閑雲散人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