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

來不及說再見


北伐軍只有幾萬?這真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誤會!!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兩黨在宣傳和教材上“搶佔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


實際上,北伐軍除了從廣東、廣西往北挺進,由蔣介石直接指揮的10萬人部隊外,還有馮玉祥“五原誓師”拉扯起來的40萬人馬,再加上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30萬晉綏軍,人數不下80萬!!唬人的氣勢足以抗衡當時中國大地上任何一股軍閥割據勢力。當然,北伐軍的核心力量還是蔣介石的部隊,他們大多以黃埔軍校學員為骨幹,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軍事思想和作戰理念,更重要的是具備堅定的革命信仰。同時,廣州方面也得到了蘇聯大力的武器裝備、軍事訓練支援,這也是為什麼蔣介石要把唯一的獨子蔣經國送去蘇聯“留學”的苦衷,其實是給斯大林當人質去了。

再來看北伐軍的對手北洋軍閥,經過多年的混戰基本形成了吳佩孚20萬人馬割據中原、孫傳芳20萬“五省聯軍”盤踞東南、張作霖35萬奉軍稱重東北三省的格局。此時的北洋軍閥早已失去了袁世凱、段祺瑞時期的凝聚力,三人之間本身矛盾重重,為爭地盤積怨頗深,難以同心協力一致對外,於是就給了北伐軍各個擊破的良機。在各大城市工人運動的配合下,北伐軍先取吳佩孚,再敗孫傳芳,最後逼得張作霖退守關外,直到張學良通電“易旗”,全國遂告統一。

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一”只是停留在名義上,北洋舊軍閥被打倒後,全國大地上又迅速地形成了由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等組成的新的軍事割據,沒過多久更為慘烈的中原大戰隨之打響……


竹山清溪澗


北伐戰爭前後的這段歷史,其實比教科書上的隻言片語要複雜的多!當時北伐軍的力量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而北洋軍閥也沒有書本上描述的那麼強

。其實北洋和國民政府,雙方都存在很多的問題,北伐戰爭的過程也是反反覆覆,並非是吹枯拉朽,一邊倒式的戰爭。



這裡先講一下當時的背景。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後,廣東革命政府的內部,內訌不斷。先是國民黨的左、右派之爭,接著是國共之爭。最後大家坐下來達成了共識:先北伐,打倒了北洋軍閥之後再說。

與之同時,北洋軍閥方面也是內訌不斷,軍閥之間相互打,一天都沒有消停過。

首先是吳佩孚,他其實是最慘的。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的精銳全部被消滅。在奉軍和馮玉祥的聯合進逼下,吳佩孚只得灰溜溜的乘軍艦南下,準備到湖北東山再起。因為當時的湖北督軍蕭耀南是吳佩孚一手提拔的心腹,吳佩孚對蕭很信任。然而蕭耀南根本就不歡迎吳佩孚,他派人給吳佩孚帶信,讓吳佩孚別進湖北。吳佩孚走投無路,只得又灰溜溜的回洛陽老巢了。沒過多久,鎮嵩軍殺進了洛陽,吳佩孚再次灰溜溜的宣佈下野。這個時候蕭耀南派人跟吳佩孚說,願意出路費,讓吳出國。其實蕭是怕吳佩孚在河南待不住了,又回湖北對自己不利

吳佩孚正在猶豫的時候,馮玉祥的部隊又殺到了河南,準備把吳佩孚逼出河南。吳佩孚當時就火了,準備乘火車到湖北,跟蕭耀南掰掰腕子。結果蕭耀南派人把京漢鐵路給拆了,就是不讓吳佩孚入湖北。無奈之下,吳佩孚只得在湖北的廣水縣下車。一時間茫茫中國,竟無吳佩孚的棲身之地,簡直就是慘吶



再看孫傳芳和張作霖,這兩位此時也沒有好到哪去。在解決了吳佩孚之後,張作霖和馮玉祥又內訌了。當時的情況是張作霖略強一點,馮玉祥稍弱一些。馮玉祥為了扳倒張作霖,暗中拉攏了直系的孫傳芳,讓他在南方起兵驅逐張作霖的勢力。

1925年10月,孫傳芳聯合陳調元,二人在江蘇和安徽大敗奉軍,全殲奉系三個師,控制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孫傳芳自稱五省聯軍總司令。號稱有二十萬之眾,但其實都是臨時擴充的部隊,戰鬥力並不強。而且

孫傳芳只是名義上的總司令,其實五個省都是各有督軍

當孫傳芳對奉系反擊時,馮玉祥也派人乘機奪取了山東、直隸。正當張作霖想全面反攻的時候,郭松齡又被馮玉祥給策反了。馮玉祥再次乘機奪取了天津,把戰線推進到山海關。此時的張作霖都打算下野了,後來是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才平定了郭松齡叛亂。但經此一戰,奉軍的精銳也內耗的差不多了。



郭松齡反奉的時候,馮玉祥沒有出手,在一旁冷眼旁觀。等到張作霖平定郭亂後,明擺的就要開始報復了。於是,馮玉祥宣佈下野。跑去找吳佩孚聯合,準備跟吳佩孚聯合反奉。

馮玉祥當時為什麼找吳佩孚呢?這是因為此時湖北督軍蕭耀南的日子也不好過,段祺瑞被馮玉祥和張作霖請出山之後,以中央政府的名義打壓蕭耀南。身在南京,同為直系的孫傳芳通電全國,號召全國的直系同仁眾志成誠,不要內訌,共同討伐張作霖。再加上當時蕭耀南身邊的心腹也都是吳佩孚的心腹,他們都贊成迎回吳佩孚。蕭耀南無奈,只得請回吳。於是流浪了幾個月的吳佩孚就回到了湖北,就任十四省討賊總司令。

吳佩孚東山再起,馮玉祥肯定要巴結了。可問題是,馮玉祥跟吳佩孚是死仇。吳佩孚的十四省討賊總司令,討伐的是他馮玉祥,不是討張作霖。所以,吳一出山,就發出通電,把聯馮討張變成了聯張討馮

1926年4月,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閻錫山等各派軍閥,組成了“討赤聯軍”。向馮玉祥的國民軍大舉進攻,國民軍被迫放棄天津、北京,撤至南口預設陣地防守。這一下,北方開始了四個月的大混戰。



吳佩孚聯合張作霖打馮玉祥,表面上看沒什麼毛病。可問題是,湖北督軍蕭耀南不贊成打馮玉祥。吳佩孚在當時是個光桿司令,所有的軍費都要靠蕭耀南在湖北籌劃。所以

吳佩孚的內部其實是很不團結的!並且吳佩孚把湖北的精銳全部調到了北方打馮玉祥,這就導致湖北的兵力空虛,對湖南的控制很不牢固

當時的湖南督軍是趙恆惕,他有四個師。另一個湖南的實權派唐生智跟他不和,而且唐生智傾向革命。於是趙錫桓就跟唐生智在湖南打了一仗,唐生智不敵趙錫桓,向廣東方面請求支援。乘這個大好機會,北伐軍的第四、第七兩個軍先期進入湖南,協助唐生智穩定了湖南南部的局勢。唐生智和趙錫桓各佔半個湖南,唐生智的部隊也隨即加入了北伐軍,被編為第八軍。而且當時,湖北督軍蕭耀南病死了,湖北駐軍群龍五首。這一來一往,北伐軍的實力加強,吳佩孚一系的實力大大削弱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北伐軍在廣東誓師北伐。當時吳佩孚的軍隊還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後院起火了還不知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北伐要先打吳佩孚的原因,因為北伐軍已經先期拿下了半個湖南,湖北的兵力空虛



當北伐正式開始之後,馮玉祥的國民軍也被打的半死不活了。張作霖當時沒把北伐軍太當回事,覺得就是是一幫烏合之眾,吳佩孚應該能搞定,馮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所以他就沒有支援吳佩孚,對戰爭採取觀望態度。

另一個直系悍將孫傳芳,他跟張作霖想得是一樣的,也覺得北伐軍不過是烏合之眾,吳佩孚應該能搞定。他也想吳佩孚和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他好去收拾殘局,也不派兵去增援吳佩孚。然而前面也說了,吳佩孚的主力部隊正在北方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而在

湖南、湖北的兵力雖然號稱有十萬人,但都是一些戰鬥力很弱的雜牌軍

並且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前面提到過,吳佩孚他自己是光桿司令,手底下的兵全部都是別人的。湖北督軍蕭耀南讓著他,所以湖北的軍隊都讓他指揮了。但是當時跟吳佩孚同屬一個聯盟的河南督軍靳雲鶚就沒有蕭耀南那麼好的脾氣了。吳佩孚打馮玉祥,靳雲鶚支持,因為馮玉祥威脅大;吳佩孚挨北伐軍打,他就不支持了,因為他覺得北伐軍離自己還遠的很。他也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個兩敗俱傷,他再去收拾殘局。

由此也可見,吳佩孚號稱二十萬之眾。然卻實力虛弱,表面地盤有河南和湖北的全省、直隸與湖南的部分。但事實上,河南、湖南、直隸的軍隊都是自成體系,根本不甩吳佩孚。吳佩孚可依靠力量非常有限。

等到吳佩孚調兵回湖北的時候,湖南全省都被北伐軍攻克了。這個時候的吳佩孚,他是以湖北一省的力量單挑擁有廣東、廣西、湖南三省的北伐軍,他要不輸都見了鬼了

!等到北伐軍進軍湖北,在丁泗橋和賀勝橋連戰連捷,包圍了武昌後。吳佩孚已然是大勢已去,他帥餘部逃到了河南。這個時候靳雲鶚該救援了吧?然而並沒有。

靳雲鶚駐軍雞公山,直接以河南省最高統帥自居,下令收繳了吳佩孚衛隊的軍械,逼走了吳佩孚。在這種情況下,吳佩孚根本無力反攻湖北。所以吳佩孚這一系,與其說是被北伐軍打敗的,倒不如說是自己的人不團結,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吳佩孚被消滅後,就輪到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了。他跟吳佩孚一樣,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萬,坐斷東南五省。但事實上,他的政治根基非常淺薄。這一點前面也提過,孫傳芳統治的五個省,各有督軍。名義上聽他指揮,然而背地裡卻是各懷鬼胎

福建和浙江兩省非常反感孫傳芳的統治,自治傾向比較濃厚。當北伐軍一路上攻過來時,當地的本土軍隊望風迎降,紛紛倒戈。浙江的本土派夏超(浙江自治運動領袖)甚至直接舉兵謀反,試圖策應蔣介石。當北伐軍進逼南昌的時候,孫傳芳的長江海軍就開始與蔣介石媾和秘密倒戈。結果,南昌一場敗仗下來,孫傳芳就在江南地區完全站不住了!當時他手上還有江蘇、安徽兩省的部隊,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北伐軍已經控制六個省了,現在的實力對比是北伐軍的六個省削他兩個省,吊起來打都可以

其實北洋軍閥當時如果聯合起來,實力還是很強的!馮玉祥不就被他們打垮了麼?然而現實卻是不管誰捱打了,第三方就是不去救,坐視其被北伐軍消滅,然後再輪到自己遭殃。反觀北伐軍,雖然內部也有隔閡,但他們的目的卻是一樣的,就是先消滅北洋軍閥。其它的都可以緩一緩。



當孫傳芳敗退江北後,北伐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宣告結束。縱觀這一階段的戰爭過程,吳佩孚和孫傳芳的實力真的是被誇大了。雖然號稱有四十萬大軍,但精銳不多。北伐軍雖然只有十萬人,但實力不可小覷。這除了共產黨的影響力之外,蘇聯的幫助也是關鍵因素。另外,馮玉祥在北方牽制住了張作霖的部隊,讓他不敢南下

。間接的也幫助了北伐軍能夠順利的消滅吳佩孚,打殘孫傳芳。

張作霖和吳佩孚聯手打他後,馮玉祥直接就去了蘇聯找援助。等到北伐軍誓師後,他就從蘇聯回來了,在蘇聯的幫助下整頓軍隊,於1926年9月在綏遠五原誓師,宣佈擁護三民主義,國民軍全體加入國民黨,響應北伐。而在此後不久,閻錫山也宣佈加入國民國民軍,山西全省響應北伐。這個時候的實力對比,是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四派人馬圍毆張作霖和孫傳芳




所以總的來說,北伐戰爭並不是想象中的十萬人馬PK七十萬大軍。雙方真實的實力對比,沒有數據上展示的那麼懸殊。雖說北伐軍在早期面對吳佩孚和孫傳芳的時候,兵力上確實有差距,但是北伐軍的裝備比北洋軍好太多了。據蘇聯顧問的統計:北伐軍十萬人,擁有九百多支機關槍;北洋軍七十萬,卻只有一千多支機槍

。北伐軍擰成一股繩,北洋軍卻是分散在各地。這就好比北伐軍是一個拳頭,北洋軍是五根手指頭。手指頭戳人戳不疼,一拳頭過去立馬能把手指頭打骨折。

另外,信仰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北伐軍在北上後,利用基層黨員不斷地擴充實力,可謂是越打越強。而北洋軍閥仍然是清朝時期的那種老套路,先用巨資砸出一支軍隊,然後就沒有任何的預備兵員了。軍隊打完了就完了,沒有二次武裝的能力。這種軍隊,被日本人戲稱一次性軍隊!而北伐軍是靠蘇聯援助,有革命信仰的軍隊。軍隊損失了隨時刻可以補,依靠基層黨組織,兵源壓根就不是問題!

關於信仰,最後再說一個小故事。寧漢政府合流後,第四軍的國共士兵反目成仇,在戰場上拼刺刀時相互質問對方,為什麼叛變革命!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當時的北伐軍,都是有信仰、有理想的一群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往往會被政治家們左右,變成了時代的炮灰。


Mer86


真的以為北伐只有從兩廣出發的那幾幾萬人馬嗎?太天真了!北伐軍的數量可遠遠不止那麼幾萬,還包括了閻錫山的晉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

按照一些資料統計,兩廣出發的北伐軍大概為8個軍10萬人馬,蔣介石為總司令;閻錫山的晉軍近30萬人馬;馮玉祥的西北國民軍接近40萬人馬。這樣算下來北伐軍的總數不低於80萬人。

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盤踞大半個中國的北洋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馬。

東北王張作霖大概有35萬人馬,盤踞中原地帶的吳佩孚大概20萬人馬,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約20萬人馬。北洋三大軍閥的總人馬大概在75萬左右!

因此除去武器的因素,北伐軍和北洋三大軍閥在兵力上其實是相差不大的。其實在武器上,各大勢力之間應該差距不大,大家打了這麼久,誰也沒有把誰吃掉,可見武器的差距並不是特別大。

明面上來說,大家看起來是勢均力敵,但最終北洋三大軍閥卻是失敗了,北伐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就得從兩方面來分析:

從北洋軍閥內部來說,大家誰也不服誰,一方有難,八方圍觀!

北洋軍閥雖然同出自北洋一脈,但是內部不團結,袁世凱死後,大家打個不停,客觀上給了南方革命軍崛起的機會。

當北伐軍開始進攻吳佩孚的時候,坐擁東南的孫傳芳雖然和吳佩孚同屬直系出身,但絲毫沒有同門之情,他倒是樂於看到北伐軍消滅吳佩孚,只要北伐軍不要染指他的地盤就行。

同樣,奉系的張作霖對於直系出身的吳佩孚早就看不慣了,現在北伐軍要打吳佩孚,他是鼓掌叫好,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也就是說,首當其衝的吳佩孚要同時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

當北伐軍擊敗吳佩孚之後,兵鋒東指孫傳芳。這個時候的張作霖還是無動於衷,眼睜睜的看著孫傳芳被消滅。

張作霖本來與北伐軍是有一戰之力的,但是看到吳佩孚和孫傳芳相繼倒在了北伐軍手下,有點害怕了。畢竟他的主力部隊還在東北,於是準備回東北老家躲著。

如果張作霖能順利回奉天,那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但是很遺憾,日本人策劃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張作霖。繼任的張學良遠不如他老爹,很快就宣佈東北易幟。

從北伐軍的角度來說,始終是以多打少!

首先有一點,北伐軍選取的北伐目標是隻有北洋三大軍閥,這也是當時國內勢力比較龐大的三大軍閥。

當時國內四處軍閥割據,但是北伐軍先是爭取了一部分能爭取的小軍閥,典型的就是湖南地區的唐生智,然後再對北洋軍閥動手。

北伐軍很聰明,沒有同時全面向三大軍閥宣戰,而是巧妙的利用了北洋軍閥之間的不團結,首先南北夾擊吳佩孚,打得吳佩孚收尾不能相顧,然後一路開始吞併吳佩孚的力量。說白了,北伐軍越打越強大,而北洋軍閥則是越大越弱小。

以蔣介石為首的北伐軍,實際上也是一個軍閥聯盟,包括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人,但是大家還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打下中國這塊大的蛋糕,至於蛋糕到手之後怎麼分,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而北洋軍閥的格局就差遠了,他們只想守住自己那塊蛋糕,最多也就是搶別人幾塊蛋糕,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把整個蛋糕一起打下來!

所以,最終想搶整個蛋糕的北伐軍勝利了,只想守住自己蛋糕的北洋軍閥失敗了。然而,北伐雖然是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讓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名義上的統一,但實際上又在最後分蛋糕的時候進入了新一輪的軍閥割據!


小鎮月明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北伐軍的主要構成,差不多就明白了為什麼打倒北洋軍閥了

第一軍:主力軍是黃埔軍校生,軍長何應欽。黃埔一期生已擔起這支軍隊的大梁,有不少人升任到營長連長一級。這支軍隊的中基層幹部來自全國各地,都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戰鬥力的四有青年,黃埔就是他們共同的標籤,統一就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主力軍是湘軍構成。在歷次戰爭中屢戰屢敗 ,在北伐中基本上就是湊數的。

第三軍:主力軍是滇軍,軍長朱培德,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和朱德並稱二朱。這是從血與火的內戰中崛起的隊伍,作戰能力中游。

第四軍:主力軍是廣東軍人,軍長是廣西人李濟深。廣東是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軍隊中國的中高級將領多是中國著名軍校保定軍校畢業生,士兵久經戰場考驗,以廣東人為主。在北伐中立上不世戰功,被稱為鐵四軍。

第五軍:主力軍是幫派人士,軍長是李福林。早年孫中山為了推動革命發展,結交不少反清復明的黑社會頭目,讓他們加入革命軍。這支軍隊戰鬥力一般,打架可以,打仗不行。

第六軍:主力軍是湖南兵,軍長程潛。這支軍隊作戰還可以,但是裝備太差,作戰能力中游。

第七軍:主力軍是廣西兵,也就是桂系,軍長李宗仁。這支軍隊是廣西內戰中崛起的隊伍,曾打遍周邊無敵手。在北伐中立下大功,被稱為鋼七軍。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北伐軍大約有七個軍8萬人,最能打的約有3萬多人,也就是第一軍、第四軍和第七軍。這三支軍隊的軍官素質和思想文化水平都很高,士兵的訓練和裝備都比較先進。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北伐軍的對手。

吳佩孚,佔據了湖南湖北河南,總兵力約有20萬人。孫傳芳佔據長江流域幾個省,號稱五省聯軍司令,總兵力約有20萬人。張作霖佔領東三省,總兵力約有30萬。

這三支北洋系的人馬總數70萬,精銳部隊加在一起約20萬人。如果加在一起和北伐軍打,那肯定是佔優勢的。

但是北洋系走到今天,已是第三代的北洋將領了,以親情為紐帶的北洋組織模式早就過時了失效了。換言之,這些軍隊之間派系複雜,相互之間還經常爆發衝突,團結上出了問題,協同性就比較差。因此經常出現“友軍危急,我軍不動”的情況,這就是北伐軍取勝的外部因素之一。


和北伐軍對比,我們就會明白,北伐軍的主力都是革命軍人,又有蘇聯的先進武器加持,主要幹部都是願意為國犧牲的青年,作戰英勇程度是遠超過北洋軍閥的。北洋軍閥的軍隊是職業軍人,來當兵不是來送死的,是來升官發財的,至少也是為了吃飯問題來的,戰鬥力就相當一般了。

三軍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北伐軍能擊敗北洋軍閥的關鍵原因所在。



北伐戰爭是按蔣介石的作戰方案操作的,先滅吳佩孚,拿下湖南湖北,再向東消滅孫傳芳,拿下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後向北消滅奉系張作霖。

1926年5月底,第四軍和第七軍就開進了湖南。這時北伐軍中又多了一個小弟第八軍,軍長是湖南軍閥唐生智,人稱和尚將軍,戰鬥力可想而知。到了7月,就攻下了長沙。蔣介石在長沙檢閱了北伐官兵,慶祝北伐首戰勝利。

等吳佩孚剛剛反應過來 的時候,湖南全境已落入北伐軍的手中了。他馬上派出重兵守湖北的門戶咸寧。咸寧的要地在於汀泗橋和賀勝橋。

這兩處是要地,自然多山多水。吳佩孚雖然人多,但侷限於地形,無法全面展開,這就是他的不利之處,第四軍被稱為鐵軍,就不是吹出來的,戰鬥力那是絕對的強悍。強攻之下,必有大勝,五天之內連失兩橋。

北伐軍直抵武昌城下,這是吳佩孚最後的地盤了。他激勵全軍拼死一戰,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第四軍傷亡慘重。從9月開始,蔣介石下令十月圍城。城裡那麼多人,每天都要吃很多糧食,看你們能堅持多久。

10月10日,第四軍在內應的幫助下,攻入武昌城。在此之前,吳佩孚已退向河南,他的主力被消滅,代表他大勢已去。



孫傳芳沒有想到吳佩孚會輸的這麼徹底這麼快,他本來的算盤是讓北伐軍和吳佩孚打的兩敗俱傷時,自己也來再收拾殘局,一舉統一全國。

現在友軍被滅,孫傳芳就只有獨自面對北伐軍了。

早到9月,第六軍程潛部和第一軍的一部就殺入了江西,並且進軍順利,拿下了南昌。但隨後就被孫傳芳的主力給打了出來,蔣介石就親臨江西坐鎮指揮,處死了幾個逃跑的軍官。


這時第七軍揚威的時候到了,11月底,孫傳芳的主力軍15萬人差不多全部報銷了。北伐軍開始逼近南京。同時何應欽指揮廣東的留守部隊殺入福建,直逼浙江和上海。

北伐形勢一片大好,北伐的兩面派馮玉祥和閻錫山同志看到北洋軍大勢已去,就順應潮流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

從這時起,北伐軍的總兵力已對北洋軍閥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北伐的勝利就已經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雖然接下來國民黨發動了412和715軍事政變,內部也分裂成了武漢南京和廣州三個政府,但稍稍休整後,在之後的戰鬥中,第七軍還是發揮了巨大的戰鬥力,打垮了孫傳芳的軍隊,被稱為鋼七軍,從此揚名國內。



1928年1月,此前被李宗仁逼迫下臺的蔣介石復職,隨後就開始準備二次北伐,矛頭直指佔領河南的張作霖集團。

首先是1928年5月1日,北伐軍打敗張宗昌,殺入濟南。雖然碰上日軍的阻攔,但北伐軍繞道向北,直指北京。

6月初,北伐軍殺入北京城,蔣介石在放置在西山碧雲寺的孫中山的遺體前宣誓,北伐成功。隨後把孫中山的遺體運回南京,埋葬在了中山陵。北京改名為北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


6月3日,張作霖在撤退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接班。面對日本人威逼利誘,張學良表示國難家仇,不共戴天。在南京政府的支持下,宣佈東三省迴歸國民政府領導,改旗易幟,中國宣告統一。

從此,北洋軍閥時代結束,中國正式進入國民政府時期。


新知傳習閣


的確當時的北伐軍八個軍10萬人,鮮有人將他們放在眼裡,就連廣州政府內部對北伐也沒有什麼信心,出兵是蔣介石執意堅持的結果,當時老蔣掌握兵權,北伐戰爭勢在必行。當然說北伐軍幾萬人就敢去打北洋軍閥實在是太天真,因為戰鬥打響之後,包括閻錫山的晉軍30萬人還有馮玉祥的殘部40萬人都在支持北伐,只不過他們的目的是為了乘機擴張地盤而已。

當時盤踞著大半個中國的三大軍閥一共有多少人呢?張作霖手下35萬人馬,吳佩孚20萬人馬,孫傳芳20萬人馬。這麼算來北伐勢力80萬對北洋軍閥75萬,從人數上來看,北伐軍甚至還佔據優勢。

三大軍閥雖然同是北洋一脈,早在袁世凱稱帝之時,內部諸侯就各懷鬼胎,一直有爭端,即便是打到了其中一個家門口,另外兩個都還是保持觀望的態度,只要沒有染指到自己的地盤,他們是不會去伸手幫一幫的。北伐軍剛剛出師的時候,吳佩孚雖然得到了一手情報,但是根本沒有重視,只會直軍主力攻打馮玉祥的軍隊。後來北伐軍把吳佩孚逼得發瘋,孫傳芳不但不同情,竟然還有點落井下石的意思。而張作霖呢,他早就對直系出身的吳佩孚看不順眼了,此時此刻恨不得早點看到他被滅掉。還有一點就是張和孫曾經被蔣介石拉攏過,對形勢嚴重誤判。

果然如他們所願,吳佩孚面對北伐軍的南北夾擊,迅速潰敗。後來北伐軍又去攻打孫傳芳,張作霖依舊眼睜睜看著孫傳芳被消滅,這才有點害怕了。畢竟張作霖的主要軍隊在東北,他準備回東北老家躲一陣子。很遺憾日本策劃了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慘死。後來即位的張學良更是不行,很快東北就易主了。

這場勝利對於北伐軍來說的確是以少勝多,他們贏在了戰略之上,沒有選擇對三個軍閥同時宣戰,而是巧妙地運用了三者一盤散沙的局面,選擇各個擊破。先打得吳佩孚首尾不得相顧,一路將其吞併。所以北伐軍的陣容越打越大,到最後面對實力最強的張作霖時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北伐軍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包括一戰之後的德國也曾經因為自身的利益大量出售武器,美英對於北洋軍閥雖然在精神上支持,但是依然處於只用不養的層面

。最後不得不說蘇聯為北伐軍隊培訓了一大批先進思想的軍官,使得北伐軍精神素質提升一個檔次。

北洋軍閥輸在各懷鬼胎,過於輕敵,都想制衡對方,都想撿便宜,誰知就被北伐軍各個擊破。


木劍溫不勝


這主要有四個方面原因,第一是列強持續對民國進行武器禁運,造成吳佩孚、孫傳芳部武器彈藥缺乏;第二方面是蘇聯對國民黨進行了大量軍火援助,使得北伐軍在火力上遠遠強於北洋吳佩孚、孫傳芳部;第三個原因北伐軍是用民族主義武裝起來的新軍隊,他們拿出了對外敵作戰的精神對待北洋軍閥,而北洋軍閥還是以之前北洋系統內鬥的方式對待北伐軍;第四,北洋系統內部分裂,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各個坐山觀虎鬥,被北伐軍各個擊破。


接下來,我就詳細說說這三方面原因是如何影響了北伐戰爭的走向的。


第一、列強對民國進行武器禁運


1919年5月5日,也就是五四運動次日,北京外交團領銜(英國)公使代表英國、美國、法國、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巴西、沙俄八國政府照會中國北京政府外交部,聲明由於中國南北尚未統一,各友邦反對重滋戰端,故在中國成立為各省承認之統一政府前,將約束其國民,禁止向中國輸入“軍火及製造軍火之器料”。


照會還提到,荷蘭、比利時、意大利、丹麥駐華公使亦有贊成。其後,列強便不顧北京政府提出的外交抗議,徑自管束其國民,令之不得將軍火售予中國人。


雖然該禁售協議有很多空子可鑽,比如“製造軍火之器料”並沒有詳細列明,非禁運國(德國、捷克)也可以向當時民國輸送武器和器材,但是畢竟這幾個主要列強對華武器禁運造成了軍火在中國價格飛漲。

1920年在青島,一顆步槍子彈竟然賣到了0.63兩白銀的高價,而在1924年上海,一支法制左輪手槍及百粒子彈能賣150元,是法國馬賽原價的十九倍半。


這樣高昂的價格,使得北洋軍閥軍隊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大大降低了,除了奉系在這段時間大力發展軍工業外,其他北洋軍閥對裝備更新換代要求很低,比如直係軍閥就坐視自己控制下的漢陽兵工廠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大量被張作霖挖走。


當然,受武器禁運影響的不止北洋軍閥,類似南方陳炯明、桂系這樣的軍閥同樣受影響,比如桂系參加北伐時一個軍只有三門火炮,而陳炯明更是窘迫到“用一串紙炮置在洋鐵箱內封閉後引紙線燃”冒充機關槍來阻擋國民黨軍的進攻。


北伐軍


因為禁運導致的火力缺乏,尤其缺乏重武器對北伐戰爭影響非常深遠,甚至影響到了解放戰爭。


由於北伐軍的對手火力貧瘠,因此,基於“蘭切斯特火力方程”的“人海衝鋒”在北伐時期大量使用,白崇禧就精於此道,結果在淞滬抗戰時想對日本人故技重施,結果一天之內報銷了桂系6個師,白崇禧心疼的連日不吃東西。


“白崇禧作為一位備受世人矚目的軍事專家,卻只是憑藉著自己過去內戰時期的經驗,便貿然做出了進攻的決定——內戰時期,雙方火力都不是很強,勇敢的衝鋒不但往往可以奏效,甚至有時候還可以令敵人不戰自潰……


甚至1947年,陳毅在總結己方的不足時也談到,當時華野還流行使用北伐時期的“人海戰術”:“……這表現了我們的英勇,也說明了我們戰術戰鬥的蠢笨與落後,傷亡很大,否則傷亡是可以減少的。

直到現在,我們仍保持北伐時期的戰術,採用波浪式的集體衝鋒。”


從白崇禧和陳毅的總結來看,我們可以確定,北伐時由於北洋軍閥火力貧瘠,北伐軍經常性採取“波浪式的集體衝鋒”戰術。


第二、蘇聯對北伐軍的軍火支援


前面說了,由於當時西方列強、日本都在“軍火禁售”協議上簽字了,所以列強對北洋軍閥幾乎採取放任態度:有本事有錢的,你能搞來軍火,我們可以不管(張作霖),但是想讓我們支援,辦不到。


而蘇聯恰好是非禁運國,於是蘇聯可以名正言順對北伐軍進行軍火援助,根據相關統計,黃埔軍校開辦時,蘇聯一次性送來了十支小手槍,八千支完全有刺刀的俄國式步槍,每槍有五百發子彈。


1925年蘇聯一次運到廣州的軍火就值56.4萬盧布,1926年又將各種軍火分四批運到廣州,第一批日造來福槍四千支,子彈四百萬發,軍刀一千把;第二批,蘇造來福槍九千支,子彈三百萬發;第三批機關槍四十挺,子彈袋四千個,大炮十二門,炮彈一千發;第四批,來福槍五千支,子彈五百萬發,機關槍五十挺,大炮十二門。為解決軍校經費困難,蘇俄政府還資助現金200萬盧布。



即使清黨後,國民黨也不得不承認,“假如沒有蘇聯的物質援助,就不可能有黃埔軍校,也就不會有東征和北伐的勝利”。


正如之前所說,北洋吳佩孚、孫傳芳部無不缺少軍火,飽受武器禁運之苦;而北伐軍完全稱得上武器精良、彈藥充足,而且並不缺少重武器;而反觀北伐軍的敵人,吳佩孚號稱“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麾下軍隊號稱三十萬,然而他三十萬大軍所擁有的火炮數量和桂系相當,也就是說最少三門,最多不超過八門。


第三、民族主義武裝起來的北伐軍和舊式北洋軍


北伐軍是以黃埔軍校學生為骨幹是建立起來的軍隊,今天大家都知道黃埔軍校在軍事技能上的培訓確實是乏善可陳,比如徐向前元帥就說過黃埔軍校沒教什麼東西,就走正步、放槍什麼的,但是,黃埔軍校厲害在於它是近代第一所向學生有意識灌輸民族主義的軍校。


用社科院近代所所長汪朝光教授的話說“黃埔軍校畢業出來,少將以上的軍官較少投降日本,說他完全靠紀律的約束也不盡然,這跟他整個氛圍他有關聯……強調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


這種民族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新軍官也許在軍事技術上遜色於北洋軍閥,但是在犧牲精神上那是遠遠勝過了,不要以為“人海戰術”誰都能玩,沒有敢於犧牲的基層軍官,是玩不了“人海戰術”的。



比如北伐賀勝橋一戰,北伐軍在失去地利的情況下,硬是欺負吳佩孚軍火力貧瘠,用人命堆出來一個勝利,20世紀30年代,吳佩孚還在感嘆北伐軍基礎軍官不怕死精神。


反觀北洋軍閥,他們長期在一種低火力低烈度的戰爭環境裡作戰,戰爭勝利與其說取決於戰場不如說取決於牌桌妓院,在這種環境下,北洋軍閥軍隊作戰幾近兒戲。


第一次直皖戰爭,雙方20萬人交戰一個月,傷亡才2000多人,但是這已經被英國駐華武官評價為辛亥之後慘烈第一的內戰了;而在這次戰爭中,段祺瑞還公開下令不許部下用重炮對敵,“恐火力過猛,傷亡過重。”


之後,陳毅對北洋軍閥混戰鬧劇也有評價“我說我軍切不要像張勳的軍隊,他與段祺瑞打仗,

打了三百多萬發子彈,才打死二十八個人。


而當時英國公使的評價更加的直白“(北洋)基本上是一個對軍事體制全然無知的和平的國家。”


一方是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的新式軍隊,一方是把打仗視作“兒戲”,用三百多萬發子彈打死二十八個人的舊式北洋軍隊,從戰鬥精神上說,北伐軍碾壓北洋軍。


第四、蘇聯將軍的指導和北洋的分裂


軍事活動不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經驗學,如果沒有經歷過,就算如何天才,也會吃苦頭的,比如說白崇禧在淞滬戰場一天就報銷桂系6個師,這是因為白崇禧本身不聰明嗎?不是,他“小諸葛”的名頭不是假的,但是他確實嚴重缺乏近代戰場經驗,他把國內戰爭經驗運用到近代戰場就吃了大虧。


雖然布留赫爾元帥(加侖將軍)被朱可夫元帥評價為“完全不知道什麼是現代戰爭”,但是他畢竟經歷過一戰、蘇聯衛國戰爭,他的水平指導北伐軍是綽綽有餘。


布留赫爾元帥(加侖將軍)


北伐之初,國民黨根本沒有人指揮過幾十萬人參加的戰爭,根本不知道如何佈置,最初作戰計劃竟然是8個師在兩湖、6個師在江西、6個師在廣東,這種近乎於胡鬧的佈置被布留赫爾元帥徹底否決了。


布留赫爾說服了北伐軍上下,執行了他的新計劃: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定三湘、規復武漢、與馮玉祥會師”,最初北伐軍應該“打倒吳佩孚、聯絡孫傳芳、不理張作霖”。


正確的計劃可以事半功倍,北伐軍正是按照布留赫爾的規劃一步步打敗了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反觀北洋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他們雖然號稱團結一致對外,但是其實各自都有自己小算盤,看到友軍被打敗,第一時間不是想著支援,而是趕緊吞併,比如吳佩孚被北伐軍打敗,退居河南的時候,張作霖不是想著去援助吳佩孚,而是第一時間讓奉軍進軍河南,逼迫吳佩孚交出軍隊。這種四分五裂的聯盟如何是北伐軍的對手呢?


總而言之,天時地利人和、武器火力軍心,北伐軍每條都佔優,而北洋軍每一項都是負數,所以,北伐軍打敗北洋軍閥不奇怪,被這樣北洋軍閥打敗才奇怪。


蘭臺


當年除了第4、7兩軍有過幾場惡戰,北伐基本上是靠國民黨政治上的封官許願和經紀中間人的支票收買實現的。要靠蔣公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軍事才能和兵力裝備,打到1960年也未必能到北平。

回看幾十年的歷史,以蔣公那超凡絕倫的才能指揮軍事行動,不要說以少勝多,連以多勝少的戰例都相當罕見,基本上就是個專業戰敗統帥。

想當年,共軍在抗戰後不過120萬人,基本沒有重武器,連步槍都不能保證人手一支。和蔣公統帥的400多萬國軍打了三年,員額增加到400萬不說,而且基本上鳥槍換炮齊裝滿員了!其中,八成的武器裝備,三分之一的人員都拜蔣公所賜!基本上每次重大戰役,蔣公都要出手攪亂國軍作戰計劃,幫共軍創造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和名將。

所以,以蔣公對人民軍隊的貢獻,中共那些元帥大將都不值一提!說蔣公是人民解放軍的再造父母也不為過!


深圳小峰峰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不管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北伐軍與北洋軍閥還是有本質區別。

從軍隊的歷史傳承來看,北洋軍閥發端於清末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的新軍,當時也是中國最有戰鬥力的部隊,是隻隸屬於袁的私人部隊,在袁死後,人心散了,各個大帥帶著自己兵各自為政,只顧著爭搶地盤、斂財,戰鬥力大大下降。而北伐軍是黃埔軍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黃埔軍校在成立時得到了蘇聯的幫助,無論從軍事技術還是武器裝備上都不弱於北洋軍。

從軍隊的指導思想來看。北洋軍在1926年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盤散沙,在袁走後,“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士兵把當兵當作是養家餬口的方式,其次是斂財和搜刮百姓的保護傘,這樣的軍隊,不可能有很強大的戰鬥力。北伐軍最開始的領袖是孫中山,後來是蔣介石,其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聯俄聯共”,著實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來報考黃埔軍校並投身北伐戰爭中,是一直“救國”的軍隊。

從歷史機遇來看,北伐軍確實處於最有力的歷史條件,包括,蘇聯的支持,江浙財閥的支持、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功等等。而北洋政府由於長期的腐敗、不斷的出賣國家的主權、內部的鬥爭,已經是日暮西山。

所以,北伐軍戰勝北洋軍閥是必然的。


Adammaprc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蔣介石的嫡系黃埔生和革命軍人其實只有不到10萬,另外還有和他一起作戰的軍閥,但不可靠。

相比起來,北洋軍閥總兵力不下150萬人,單單張作霖就有50萬。

為什麼能打贏呢?

一句話,革命軍人和僱傭軍的差別。

北洋軍閥的士兵本質都是僱傭軍,打仗第一是為了吃飯,第二是為了養家,第三是為了發財。

在北洋軍閥時代,經常出現所謂的鬧餉事件。也就是軍閥拖欠軍餉,被部下圍攻甚至殺死。

彭德懷還是湘軍時候,曾經回憶湘軍出現全省範圍的鬧餉,從各地自發圍攻長沙,殺死了好幾個前來安撫的將軍。

為什麼?僱傭軍就是為錢打仗,不給錢誰為你拼命,甚至還會要你的命。

這種部隊沒有任何信念,就算給錢,士兵也沒傻到為了張大帥孫大帥去送命。

李宗仁回憶,曾經有2個軍閥部隊的團,在夜晚激烈對射,打了幾萬發子彈。

第二天天亮,發現竟然就打死了1個人,這個人還是被自己人誤傷的。

這是幹啥?

雙方都知道夜戰危險,搞不好就會送命,就放空槍應付應付大帥,做做樣子。

而北伐軍則不同。

黃埔系軍人都要初中文化,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大專。他們都是有信念的知識分子,願意為了統一國家,振興民族而獻身。

在北伐作戰中,黃埔系傷亡率遠遠大於其他北伐軍。而黃埔系的軍官,排長、連長之類傷亡最高,因為他們打仗衝鋒在前面,撤退在後面。

這樣的部隊,怎麼能不打贏呢?


薩沙


為什麼能夠北伐勝利?原因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北伐的正義性和進步性,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得到了全國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地利是工人運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和婦女運動全國高漲,而北洋軍閥政府象走馬燈一樣,不斷更換,從1912-1928年,16年間更換了47屆政府,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人和是北伐戰爭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確了路線,反觀北洋軍閥內部充滿了尖銳矛盾。

圖為北伐戰爭時,蔣介石和他的座騎“黑龍”。

而北伐戰爭爆發時,國民革命軍也不是萬人,而是有8個軍共10萬人,而且在戰爭初期已經形成了空前的人民解放鬥爭的高潮,從城市到窮鄉僻壤,都響徹著打倒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工農聯合的怒吼聲,所以北伐部隊在工農群眾運動的配合與支援下,不到十個月時間,就佔領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並且有著我黨直接領導下號稱“鐵團”的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鋒。

圖為1927年,宋子文在武漢進行反帝演講。

所以在北伐爆發之初,北洋軍閥以吳佩孚、孫傳芳為代表的重兵集團就成了萬夫所指,1926年7月兩湖戰場上國民革命軍幾場小勝利即瓦解了吳佩孚內部,其它兩路也進展順利,而內部矛盾的各部軍閥頭領紛紛倒戈,蔣介石大肆收編,所以北伐開始沒多久後,部軍人數迅速擴充,到北伐後期達到了100多萬部隊,吳佩孚和孫傳芳成了甕中之鱉被消滅,而張作霖被趕回了東北。

圖為北伐途中,各地對勾結帝國主義罪犯進行大規模處決,大批民眾圍觀。

另外,北伐戰爭動搖了西方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在干涉未果的情況下,立刻在革命陣營中,尋找了新的走狗,於是在北伐後期,帝國主義物色到了混在革命陣營內的代表人物:蔣介石。所以北伐輕鬆勝利,蔣介石摘取勝利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