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出租车进入寻常百姓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人,一提起“面的”,是一种多么有趣的感觉。出门招手,面的就到,街上随处可见的,开启了北京出租车的历史。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20世纪90年代初,长长的“面的”队伍曾是北京街头一景,许多老百姓正是从打“面的”开始尝到了出租车的便利。最多时,北京约有近3万辆“面的”。摄影 宋连峰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1991年,浙江温州街巷中的“菲亚特”车流。摄影 萧云集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1993年,北京人称微型出租车为“面的”,因其收费便宜,租用方便,深得市民青睐。 摄影 张海鸥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2010年7月,电动出租车驶上深圳街头。摄影 万全

“面的”也成为北京出租汽车的代名词。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开始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其中重要的是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家庭轿车市场孕育多年的潜能被无限放大,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轿车激发了强烈的购买能量,渴望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不再是遥远梦想。此时私家车数量的剧增,出租车已很难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199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串成网络,人们可随意开着汽车往返于各个中心城市,让人体会到了行车的快意。路宽了,车多了,出行不那么难了。摄影 邹毅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年保持高速增长,一批诸如汽车业的骨干经济产业逐渐形成。2002年中国汽车生产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它对相关产业和整个社会购买力的带动,使中国经济异常活跃。同时,促进了政府税收。图为生产中的小轿车。《人民画报》资料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进入中国,汽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不管是价格还是车型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单是北京,2002年的头三个月,全市新增小轿车32000辆。图为新东安门前的小轿车展示台。摄影 曾湘敏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1993年3月,江苏江阴华西村,根据工作需要,村里为250户农民订购了小轿车。一则小轿车成批进入农家的消息,使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华西村再度成为新闻热点。《人民画报》资料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1996年,远离大陆的浙江省岱山县大衢岛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随着海岛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的交通工具也在海岛上实行起来。这是在往码头上吊卸新运到的汽车。摄影 陈科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王国庆先生一家自从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后,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了,生活半径扩大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周末,一家人开车出去旅游。摄影 冯进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2008年,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如何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公共交通体系,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摄影 张恺欣

2012年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互联网服务与应用平台相继而生。顺应发展的浪潮滴滴出行的诞生,除了缓解了老百姓对于出租车的需求同时还将私家车也纳入了解决出行问题的行列。6年来,滴滴逐渐成长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网约车”这一新的出租车概念也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重庆市出租汽车行业出租车驾驶员文明服务职业技能竞赛在渝北区举行,重庆主城29家出租汽车公司的144名出租车驾驶员,按照汽车驾驶员国家职业标准,分理论知识考试(文明服务规范、从业知识等)无纸化答题和场地障碍驾驶(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坡道定点、蛇行线路、指定停车、备胎更换)及营运安全特殊情况处理等同展技能。中国网图片库 吉云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滴滴司机曹国柱喜欢开车,在一家公司专职开商务车的工作,每个月收入3000多,接待贵宾客户往返机场。2015年曹国柱成为滴滴网约车司机三年多下来,接了3万多单,每月有8000到10000不等的纯收入,极少遇到不开心的情况。他说:滴滴接到的乘客素质高更有礼貌,也更活跃,交流起来不会心累。滴滴出行服务号 摄影 张伟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2018年6月,山东,淄博鲁泰大道上,一位女青年准备上一辆“滴滴”车。摄影 李春辉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2018年6月,山东淄博,两位拖着行李箱的青年走向一辆“滴滴车”。 摄影 李春辉

行业发展越红火,行业内的不被重视的致命问题就会被放大。今年5月和上周刚发生的两起女生搭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让被称为手机“打车神器”的滴滴暴露出了严重的出行监管问题。

有数据统计,2009年以来有35起在互联网上有报道的出租车、网约车驾乘人员遇害案件。几乎每个较发达的省份都出现过司机或者乘客遇害的事件,由于2010年兰州冷血司机连续作案6起的原因,甘肃的此类事件是最多的。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广东。除了2017年6月浙江、2010年7月北京外,其余均为本地人作案。在穷凶极恶的歹徒面前,任何地区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脆弱的。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可是这是报道出来的,那还有很多没有报道出来的呢,存在在客服投诉里的呢?平台方该如何保障乘客的乘车安全呢?

老照片记录从“面的”到“滴滴”变迁

在滴滴的企业社会责任里注重平台的服务与数据算法,而忽略了乘客的人身安全

在上次郑州的顺风车遇害事件时,这一问题就被反复讨论了。有人说,滴滴只是个平台,坏的是人。也有人说,比起没有网络平台的的士甚至是黑车,滴滴其实已经安全很多。但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打车平台,肩负的责任也理所当然地更大了。

从“面的”到“滴滴”,出租车的变迁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出门就能打到车的愿望成为现实的同时,我国出租车行业在乘客乘车安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