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旧称崧里,距县城湖寮镇5公里,是一个以以何姓为主的多姓氏合居的山村。双坑村是大埔县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是广东省公布的第四批古村落。

双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

据双坑《崧里何氏族史》记载,双坑何氏始祖何双山于宋嘉定十年(1217年)从福建武平辗转定居梅州大埔崧里(双坑),迄今800年,繁衍32代,族裔达二万多人(包括迁往各地及旅居海外者)。

双坑何氏祖祖辈辈靠耕读传家。宋明元之际,双坑何氏鲜见考取功名者。清同治年间以后至当代,双坑何氏耀出了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等“名人群体”。一个小山村走出这么多名人,双坑村令人刮目相看,双坑何氏更是“一鸣惊人”。在双坑村的“何氏名人群体”中,许多人是“国家层面”的,有的还与我国的某个历史阶段息息相关。

双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

网络图片。

一、父子进士

即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的何如璋、何寿朋父子。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峨,号璞山,大埔湖寮双坑村人。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中日两国正式邦交的开创者。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洪钧榜)二甲第27名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授职翰林院编修。以潜心西学、通晓洋务为李鸿章所赏识。光绪二年(1876年),诰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光绪三年(1877年),经李鸿章推荐,何如璋被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加二品顶戴,充出使日本大臣,成为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1882年何如璋任满回国,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绪九年(1883年)晋侍读学士,授任福建船政大臣,升詹事府少詹事。1884年法国军舰入侵福建马尾,爆发中法战争。因马尾战败,何如璋遭弹劾革职,充军张家口。1888年秋返乡,主讲于潮州韩山书院。光绪十七年(1891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何寿朋(1866—1921年),字士果,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如璋次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殿试(夏同龢榜)三甲第51名进士,曾任江西德安县知县。1900年在潮州创设东文学堂。1902年在汕头创办岭东日报,并任主笔。1903年,任汕头同文学堂总教习。1904年随广东候补道杨枢出使日本,任驻日公使馆商务委员。1906年回国,1909年任吉林提学佥事兼全省调查局总办,1911年特补吉林知府。1912年任民国国会参议院议员。后任潮安县知事。1921年,何寿朋因过劳,心力交瘁,突中风不治,享年55岁。

双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

何如璋故居“人境庐”。网络图片。

二、清代三将领

即何实也、何梅村、何同璋。

1、何实也(1636-1693),字得孚,号澄南,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炯如五子。习武艺,膂力过人,有侠气。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应募,与兄何而安等征战揭阳十八寨匪寇有功,被保升游击将军。

2、何梅村,字象业,号梅村,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和也三子。身材魁梧,娴熟弓马。康熙辛已年(1701年)进武庠,甲午年(1714年)乡试武举第36名,戊戌年(1718年)授江南江淮卫二帮漕运千总,雍正六年(1728年)己卯擢升守备,乾隆二年丁已(1737年)晋武德将军。70致仕,90而逝。

3、何同璋,生卒年不详,号子昆,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如璋弟。同治八年(1869年)已己补博士弟子员,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举于乡。随兄何如璋入都。后任兵部主事。

三、现代四少将

即何寿田、何侠、何天杰、何祖绍。

1、何寿田(1888-1948年),号季威,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如璋第四子。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大学造兵科毕业。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成城中学,参加同盟会。回国后,历任上海、汉阳、广东石井兵工总厂技佐、技正、处长等职。1926-1927年任黄埔军校兵器处上校研究委员等。1930年起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兵工署少将视察官,军政部第十二兵工厂少将副厂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兵工署少将监员,兵工研究所所长。1947年返乡休养,1948年病逝。

2、何侠(1891-1968年),字时杰,大埔湖寮双坑村人,何子伦子。1911年加入同盟会,旋即参加广州起义。1916年,经孙中山保送到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次年出任孙中山大本营元帅府参军。1921年5月,任总统府上校参议。1923年2 月,他护送孙中山由沪返粤就任陆海军大元帅,被任命为中央直辖警备军前敌少将司令。时陈炯明、沈鸿英叛变。何侠以大元帅府直辖讨贼军第二师师长率部参加平定叛变,1924年升任大本营义勇讨贼军总指挥兼两南护法大总统军事咨议、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事顾问,配合冯玉祥在北平发动倒曹锟之役。1931年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副军长。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何侠出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十六路军华侨义勇军副司令、抗日救国宣传团团长。他北上行经南京,国民党中央令其返粤参加西南五省“剿共”。何侠痛心国是,不予合作,愤然退隐,礼佛参禅,鬻画养母。

何侠擅长书画,尤工诗词,金石篆刻亦颇有研究,作品曾在广州、香港展出。1931年,何侠倡议并主持修复广州白云山白云寺等一批名胜古迹,并编辑出版《白云山游览指南》。建国后,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68年病逝于广州,享年77岁。

3、何天杰(1903-1939年),又名畅廉,大埔湖寮双坑村人。国民政府陆军115师中校军需主任、上校军需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3月2日,奉命赴援南昌,至安义县滩溪镇时,遭日军飞机轰炸殉职,时年36岁。国民政府追赠为少将。

4、何祖绍(1905-2012年),大埔湖寮双坑村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毕业,曾于罗卓英将军麾下任事,以及物资供应处、兵工署等兵工厂任职,兵工署副署长、陆军总司令部美援室主任、中正理工学院讲师、国防部后勤助理次长,1965年陆军少将一级主官退役。受聘为台湾糖业公司董事,1970年离任。197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

四、两个大使

即何如璋、何扬。

1、何如璋,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如前述)

2、何扬(1917-),中国驻希腊大使,大埔湖寮双坑村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外事处副科长,外交部西欧司副科长,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处长,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一等秘书、参赞,中国驻希腊大使。1982年离休。1991年曾回乡省亲。

五、四位科学家

即何崇藩、何克抗、何仰赞、何育赞。

何崇藩,著名材料科学家。大埔湖寮双坑村人,1926年出生于新加坡。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对矽砖、高铝砖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研究出工业生产合成云母大单晶方法,并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在偏硅酸锂和合成云母晶化热测定中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其成果在国际上受到重视。在功能晶体材料研究上,开发了多种新晶体,如钼酸铅晶体,硅酸铋多功能信息材料等。后又开发一种新型闪烁材料锗酸铋,已被西欧核子研究中心大量采用。改进了我国独有的浮称成为新型晶体自动等径生长仪,对单晶生长工业作出贡献。

2、何克抗,1937年生,大埔湖寮双坑村人。1963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含教育软件) 审查委员会负责人、 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1993年12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自1978 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1994 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 23 卷,1997 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3、何仰赞(1933-2004年),著名电力学家。大埔湖寮双坑村人,出生于广州。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经两次院系调整,先后就读于华南工学院和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经全国选拔,于1958 年赴前苏联留学,1962年莫斯科动力学院电力系研究生毕业,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华中工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电力工程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多项科研攻关项目。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何仰赞教授逝世后,其科研成果“跨区域大型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自动化系统”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合编的《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获1988年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并入选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4、何育赞,著名数学家。1936年出生于广州,大埔湖寮双坑人。1954年大埔中学高中毕业,1958年中山大学数学系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代数体函数、复域常微分方程、解析函数空间和黎曼曲面等方面的研究。师从我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熊庆来。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单独或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发表50余篇论文和两部著作:《代数体函数与常微分方程》,《单复变函数论中的几个论题》。他的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曾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是全国数学名词委员会委员,《数学译林》杂志执行编委和《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杂志编委以及德国《数学文摘》(zbl)和美国《数学评论》(MR)评论员。

以上所列仅为双坑何氏的代表人物。在这个“何氏名人群体”的影响下,双坑何氏在各行各业还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他们不忘根本,不忘初心,心系双坑,造福桑梓,为这个钟灵毓秀的800年山村增光添彩。(2017-10-24)

本文写作中参阅了《双坑文史》(2014第一辑)。

双坑何氏八百年,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三将领四少将两大使四科学家

双坑村何氏隆重的“集福”活动。网络图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