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啓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爲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收復臺灣,是康熙的一大政績。《康熙王朝》將這段歷史作為重點,而主要人物安排,除康熙在南書房裡總指揮外,前線的表現悉數給了姚啟聖、施琅和李光地。

其實,打響平臺戰役前,久被康熙閒置作內大臣的施琅,被再次起用,主要功勞該記在李光地身上。康熙二十年七月,內閣學士李光地報告,臺灣鄭錦已死,其十二歲的兒子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為馮錫範(鄭克塽的岳父)、劉國軒(臺灣主將)掌握,“部下爭權,徵之必克”(《清史列傳·李光地傳》),極力稱讚施琅素來熟悉海上情形。於是,康熙帝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


姚啟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為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康熙王朝》劇照

但當時李光地身陷與陳夢雷的糾紛案,明珠等大臣極力援救陳夢雷免死改戍,李光地賣友上位的醜聞傳遍朝野。康熙有心挺李光地,但面對群情洶洶,只好讓李找了個送母歸裡的藉口,准假四年,直至康熙二十五年,回京授翰林掌院學士,兼日講起居注官,入直講幄。這幾年,李光地並沒有奉命至福建前線。

而姚啟聖、施琅則是名副其實的當事人。他們在一線調兵遣將,而姚啟聖的妹夫、施琅的舅哥黃錫袞,雖以病請辭假歸裡,仍以武英殿大學士銜在籍調用,為康熙帝的平臺大戰運籌帷幄。可以說,這一場大戰是這個姻親三傑主要完成的。

作為戰前總調度的姚啟聖,更是居功厥偉。《康熙王朝》在設計這一齣戲時,充分展現了姚啟聖榮辱不驚、睿智清醒的儒帥形象,施琅、李光地活脫兩個跟班。臨了,電視劇還給姚啟聖還安排了一個所謂的千古一罵,但論歷史上的姚啟聖,他勇猛狡黠的背後,滿屁股的不乾淨,又敢對千古一帝康熙噴口水嗎?

2

浙江會稽人姚啟聖,前明的秀才出身,是一個路見不平敢奪刀相助的英雄漢。

順治十六年,他一次郊遊,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女子,上前佯裝好語相勸,奪取佩刀殺了兵卒,救下女子送還其家。怕被官府追查,他於是前往歸附族人,被給了一個漢軍鑲紅旗的戶籍,並以康熙二年的舉人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

這在當時,也算自虧投效。然其已不是第一次幹這種事情。

順治初年,清軍佔領江南。姚啟聖前往通州,因被當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任命代理通州知州。姚啟聖隨即將土豪抓捕杖殺,後辭官離去。他的豪俠之氣裡,有不擇手段甚至不計氣節的睚眥必報。

他是民族征服和民族紛爭中的一大奇葩!與施琅兩番反清再降的行徑,殊途同歸。

真正仕清後的姚啟聖,更加膽大。朝廷頒禁海令,他卻擅開海禁,被罷免當了六年的知縣,將其在香山償還了前任財政嚴重虧空的政績一筆抹去。


姚啟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為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響應吳三桂。蟄伏多年的姚啟聖,看到康親王傑書統兵進討,於是自費招募兵丁,前往軍前效力。傑書委任他為諸暨代理縣官。

雖然此次的署理,比二三十年前的通州代知州低了一個檔次,但他這次不掛印跑了,而是領兵奮力殺敵,拼軍功,被傑書舉薦為浙江溫處道僉事。

姚啟聖賣力廝殺,康熙也不吝嗇,論功行賞,在耿精忠投降後,任命福建布政使。

有了藩臺的職權,姚啟聖更加忠於職事,不懼兇險。鄭錦佔據漳州、泉州和興化,清軍前往征討。吳三桂派有“小淮陰侯”之稱的猛將韓大任,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姚啟聖迎難而上,將韓大任說降,得到其部卒三千人編入親軍。


姚啟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為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一個藩臺,敢弄如此規模的親兵隊伍,著實膽大。但在非常時期,人們只盯著他付出了多少。康熙十七年五月,福建總督郎廷佐向中央報告他戰功卓著:一、自領一千多人馬,安排其子姚儀統率,隨大軍進剿鄭錦,屢立戰功;二、他籌措甲冑、弓箭,以備軍用,用了白銀五萬兩,“皆出私財”(《清史稿·姚啟聖傳》)。

這筆巨資從哪兒來的?難道姚家是會稽大戶?他那幾年的薪水,是不可能湊成這一項巨大開支的!就拿其舊同事、兩江總督于成龍來說,掌管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卻常常吃青菜蘿蔔,而在經歷了數年大戰的福建,姚啟聖何來如此闊綽呢?

此處先存疑,待到勝利之時,自然有人要質疑。

因為郎廷佐主動奏功請賞,康熙正需要姚啟聖這樣的人在前方血戰。康熙十七年七月,新任福建總督姚啟聖,偕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劉國軒等緊逼至泉州蜈蚣嶺。姚啟聖調度多路大軍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

康熙大喜,馬上下詔,將姚啟聖進封正一品。清朝的總督,多以兼部院主官如兵部尚書,高配到從一品,而姚啟聖被直接進封極品,自是罕見。

姚啟聖更是一鼓作氣,再次連敗劉國軒的捲土重來,並遣軍渡海,攻下金門、廈門。康熙帝將其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3

榮耀巔峰的姚啟聖,有了破格的品秩官職,卻來了被彈劾的問題。

彈劾他的左都御史徐元文,是康熙身邊的重臣,很得聖心恩寵,以正直廉潔著稱。

徐元文說:姚在香山,“穢績彰聞,革職提問,永不敘用”(《清史列傳·姚啟聖傳》),趁耿精忠叛亂,“孑身戎行,遂冒軍功”,“以虛詞為實事,以乾沒為己貲”。

徐元文直指姚啟聖虛功冒賞,侵吞他人財物佔為己有,然後拿出來做拼軍功的資本。他一個屢屢逃亡、曾被革職的低級罪官,哪來前面所提到的巨資,養著一個龐大的護衛,裝備一個巨大的軍隊。

姚啟聖回駁:“臣於康熙十七年十月進兵至鳳凰山,因一時投誠者甚多,犒賞不繼,與撫臣吳興祚議外省貿易,頗有微息,前督臣李率泰、經略洪承疇曾借帑為之。”(《清史稿·姚啟聖傳》)

明眼人一看,漏洞不少:一、郎廷佐為姚啟聖奏功請賞時,是在康熙十七年五月。生意還沒做,哪來的銀子擴大親兵搞裝備?二、他與撫臺搞外貿,無疑挪用公款,或以政府的名義,怎麼利潤進了私人的腰包?三、李率泰病逝康熙五年,洪承疇死於康熙四年,此時姚啟聖還在香山,距耿精忠造反還有七八年之久。難道洪承疇、李率泰未死先知,距承襲耿繼茂王爵還有四五年的耿精忠日後禍亂福建,提前將一大筆錢預存在小人物姚啟聖那裡做軍費?

至於姚啟聖說他香山罷任後,下海做了七年貿易賺了錢,變賣了祖產,並向親朋借貸舉債,這倒有些道理。但,為何他又在此前向朝廷申報個人財產登記時,又“自陳疏稱家無片瓦”呢?

徐元文並沒有因姚啟聖說不清不明收入來源罷手,繼續指責他的駭人聽聞之罪:

一、朝廷禁止大臣官員侵佔民利,而姚啟聖挪用公款十二萬兩銀子,經營牟利。

二、姚啟聖出身貧困,而平時揮金如土,有哪來的襄助軍費十五萬兩銀子。如果“不從天降,不由地生”,就是剋扣軍餉、盤剝民膏。

三、連年征戰,民生疾苦,而姚啟聖私生活瘋狂,拆毀民居建築園亭水閣,傭人上千人,數不清的舞女歌郎。他年近花甲,還強娶了長泰縣鄉紳戴璣的孫女為妾。

此後四條,說姚養兵數萬,三年不戰。徐元文說:“總之姚啟聖恣睢放誕,險詐欺誣,委以封疆,甚非八閩蒼生之福。乞敕部確察嚴議,以為人臣詭譎行私者戒。”


姚啟聖居功厥偉,康熙帝為何不給他一個好評


《康熙王朝》陳道明版康熙帝

康熙帝給了姚啟聖充分申辯的機會。不久敘功行賞,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

鄭克塽向姚啟聖寫信,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康熙不許,命施琅統兵攻取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施琅攻克臺灣,姚啟聖還兵福州。在施琅受封世襲罔替的靖海侯,受賜御用袍服時,姚啟聖卻已病逝,享年六十歲。

姚啟聖死於背疽,人生亦如悲劇。康熙並未因他的死,按例賜祭葬,給諡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應追繳。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於追繳。而對於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論定。

同樣在此建功不少的福建巡撫吳興祚,也以同樣的悲劇落幕。吳氏識大體,除苛政雜稅,死後仍被官民擁戴,呼籲將其作為好官祭祀。而姚啟聖不然。

《清史稿》論及姚、吳、施平臺之功時,說:“臺灣平,琅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臺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琅出師,啟聖、興祚欲與同進,琅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上命啟聖同琅進取,止興祚毋行。既克,啟聖告捷疏後琅至,賞不及,鬱郁發病卒。功名之際,有難言之矣。大敵在前,將帥內相競,審擇堅任,一戰而克。非聖祖善馭群材,曷能有此哉?”

至於徐元文彈劾姚七大“可駭”,未必不是康熙帝操盤,譴責他養兵怠戰、擁兵自重!徐元文掌都察院,先後彈劾諸多高官權貴,個個坐實,唯姚啟聖一人得脫。

難道姚啟聖真金不怕火煉?非也!康熙借徐元文之力,嚴厲警告姚大帥怠政不作為。徐元文常任任經筵講官,侍直內廷,深知帝意何為。康熙帝對姚啟聖是極其不滿的,不然,怎會在他的姻親黃錫袞、施琅皆在高位時,不給個照顧性的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