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霸占大清土地,为何李鸿章却说不要去争回来?

用户65146878


把李鸿章与领土放在一块比较,李鸿章大人肯定要做好接受批评的准备了吧?

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割地赔款卖国求荣,其实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从来没见过一个“割地赔款”的政治人物可以获得“殊荣”,也从来没见过一个身居高位思维开阔的人,会愿意主动自取其辱,拿自己的政治前程开玩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李鸿章是一个鄙陋、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偷鸡钻营的政客,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由于他的愚昧无知,晚清签订不平等条约时,列强指名道姓喊李鸿章去签,在国人的理解中,李鸿章属于那种人傻钱多好忽悠的那种。

别人说啥就是啥,不会讨价还价,不知道大家注意过一个细节没有,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代表大清赴日谈判,伊藤博文拿着拟订好的条约草稿给李鸿章看,李鸿章说要与慈禧太后商量商量,伊藤博文回复:“但有允或不允!”

根本不给李鸿章讨价还价的机会,弱国无外交,不是李鸿章怂,是国家实力实在不允许他硬。总之,一句话,李鸿章绝不是鄙陋之徒,因此,在对俄问题上,李鸿章不但有发言权,而且还很重要。


李鸿章与当时沙俄的统治者尼古拉二世是有过交集的,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年,1896年,李鸿章带着满心郁闷,作为清政府最懂外交的人出使欧美诸国。

李鸿章的足迹遍布美、英、法、俄、德等当今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在法国,李鸿章得到了最高的赞美,法国人将李鸿章比做他们的仇敌――俾斯麦,称李鸿章是东方的俾斯麦。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东方的中国应该是卑微的、唯唯诺诺的,却不想李鸿章与他们的元首站在一块,毫不畏缩与恐惧,脸上甚至永远挂着他那对什么都有点鄙视的微笑,这无形中提高了李鸿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中国这个在晚清积贫积弱的时代的形象。

因此,李鸿章说俄罗斯霸占的土地,别争回来,虽然怂了点,但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政治高层,却也不是没有道理,争只会加速亡国,不争,尚能苟延残喘,不意气用事的讲,是个政治人物都会选择后者!


历史三日谈


若是没有左宗棠,新疆早就脱离了祖国的怀抱!这个事说来话长,先说说历史背景:1865年,中亚浩罕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南部,并迅速占领了新疆大片土地,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实行殖民统治。当时的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忙的焦头烂额,无暇西顾。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新疆岌岌可危。新疆沦陷不久,日本入侵台湾,李鸿章以“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为由上奏清廷,建议清政府加强海防,并呼吁已经出兵和准备出兵收复新疆的军队可撤即撤,可停即停。

根据李鸿章的观点,无疑主张清政府放弃新疆,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赤裸裸的卖国行为,李鸿章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新疆虽然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清政府来说如同鸡肋。清政府每年拨付300多万两银子补贴新疆,而这笔钱要分摊到各个省份和海关。当时的清政府,内有寇贼作乱,外有列强欺侮,新疆无疑使原本不堪重负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所以,李鸿章的这个提议不只代表了他个人,而是代表了当时清政府大部分官员的心声。

第二,新疆在清廷手上一直没有被王化,距离中原地区偏远,当地民众桀骜不驯,再加上国外势力的鼓动和挑唆,经常发生暴乱。清政府很头疼,镇压吧,路途遥远,运粮不便,劳民伤财。不镇压吧,毕竟是统治地区,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暴民任其所为,不服王化吧?同时也很憋屈,每年给你们这么多钱,还要闹事,到底如何才能满意?所以,不如直接放弃新疆,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当时的大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不仅边疆遭受侵犯,海疆同时面临严重的威胁。李鸿章认为,海防重于边防,边患只是癣芥,而海患才是心腹大患。尤其是蠢蠢欲动的日本,是大清的头号敌人,李鸿章甚至建议,把边防的饷银拨一些用于海防,边防搞不好,大不了失去新疆,海防搞不好,大清有亡国的危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重陆轻海”的国防理念,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吃一堑长一智,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提出轻边防重海防的观点,也就不难解释了。



其实,李鸿章的宏观理念中,并非完全放弃新疆,而是允许其自治,把新疆变成类似于朝鲜的藩属国,每年向清政府纳贡。我们不能以现代的世界观去批判李鸿章,在当时的局势下,你很难说他就是一种卖国行为。现在有些人把李鸿章骂的很惨,无脑黑和喷子遍地都是,将心比心,互换立场,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

当时左宗棠极力反对李鸿章的观点,认为海防和边防同样重要。他说

:”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命他收复新疆。左宗棠厉兵秣马,抬棺西征,七万湖湘子弟经过数年浴血奋战,终于荡平贼寇,收复新疆。占中国六分一领土的新疆,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寸土必争,左公威武!他的所作所为才符合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爱国情操,所以后世褒左宗棠贬李鸿章者一抓一大把。殊不知,当时亲李鸿章远左宗棠者也是一抓一大把。



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争了一辈子,但我认为是君子之争,都是为国为公,并没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去世时,李鸿章写了一副挽联: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李左二人亦敌亦友,争执于庙堂,相忘于江湖,也算一时之瑜亮也。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李鸿章是大清唯一一个对国外形势有清醒认识的人,他可以在列强中,权衡利害。使弱小的清朝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李鸿章外交能力是很强的,比如他知道英美不希望沙俄在中国东北过于扩张势力。



林则徐说大清最大的威胁是北方沙俄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他就说过北方的威胁要远大于沿海。而李鸿章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说不要去争回来,那是因为他和沙俄打过交道,知道沙俄自古就有非常强的扩张意识,而且这个民族非常的富有对武力的崇拜。

李鸿章明白凭当时的大清国力,是不可能要得回的,而且一旦因为这件事情给了沙俄口实,反而会导致沙俄借机侵入中国东北。而那是大清将无法利用国际社会来周旋,而且可能又要多一条条约,那可不是租借,而是直接明抢。

所以鉴于国力有限,且东南还有其他列强,而且东亚还出现了更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李鸿章明白,大清决不能得罪沙俄。

李鸿章明白沙俄在东北的扩张,终究会导致其他列强势力的抵制

沙俄在东北的扩张,尤其是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行为,引起了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他们一心想遏制住沙俄的步伐。于是找到了亚洲的日本,此时的日本对沙俄的扩张行为十分不满,在拥有英美支持后,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中,日本受到来自英美的财政支持,大量购买了日本战争国债,而且最后出面调停的就是美国。而这一仗总得来说对当时的列强和大清都是有好处的,把极具侵略性的沙俄赶出了东北,而东北也算是被大清保下来了。

可以说如果当时去和沙俄争的话,国力有限。而且还会导致其他列强势力坐收渔利!


小司马迁论史


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早已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当年沙皇俄国和英帝国图谋新疆,左崇裳极力收复失地,而李合肥却百般阻挠,唱反调。以后的历史更证明,他是彻头砌尾的汉奸,连日酋伊滕博文都称他是‘’世界伟人‘’。一百几十年了,竟有人溜须拍马,为汉奸歌功颂德。我相信党和人民,即使李氏后人,也不会糊塗到如此地步!


任有新2


放弃新疆,那里肯定会成为俄罗斯的地盘。俄罗斯一直对中国的北方领土垂涎三尺,他们认为中国的北部边界应该是长城。在这种思路下,中国放弃新疆,而俄罗斯一旦以新疆为基地东侵,中国将找不到有效的防御措施,长城以外将全部成为俄国领土,北京也将成为边城。那样,接下来就根本不是加强海防,而是迁都了。新疆当时最重要的意义不是物产,不是经济,而是对于中国国防的藩篱作用。康雍乾时期没有新疆,每年用于和准噶尔的战争经费,让西北地区的百姓难于承受,也让中原地区承担了巨大的付出。新疆纳入中国版图以后,虽然需要维护费用,却让中国远离了战争,广大百姓也免遭兵燹,远胜没有新疆的时代。收复新疆以后,中国可以专顾海防并且建立了亚洲第一的海军,事实证明收复新疆对于海防的影响是正面的,那种把海防和塞防对立起来,甚至主张放弃塞防的说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李鸿章在军事上完全是个庸才,他的在西部裁兵撤饷的方针,除了完全放弃塞防,否则根本无法实施,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意见。


木头126844276


这个问题问的有些太低级了,李鸿章为什么不主张要回来?不用说把割给人家的土地要回来,就连自己现有的土地也被八国联军给,瓜分了,还有什么脸面去叫我割给人家的徒弟呢?

在清朝晚期,表面上大家还能够听慈禧的安排,但实际上,下面的这些臣子,是自己顾自己,谁也不为国家着想,导致了慈禧说啥就是啥,国家成了一滩散沙,所以,在清朝晚期,可谓是豪杰并起,军阀各自为政,相互混战,根本就没有能力抵御外侵。

一个国家的强盛,在于上下同心,如果内部就分裂了,那么就会不攻自破,清朝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清朝也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骄然


阿斗解读《左公李公谁英雄,岸防塞防谁对谁错?》

左公宗棠真英雄,李公鸿章真无奈。

一个英雄无所惧,一个无奈顾全局。

补锅匠裱徒奈何,千穿百孔万事休。

当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如果不站在当局者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出现认知偏差。李鸿章说不去争,左宗棠说去,除啦涉及到的是晚清时候国家国防主流岸防,塞防谁重要的问题。还有就是二人所处位置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

作为战将的左宗棠必然天生有股武人无畏的勇气,这点从他抬棺出征,至死不休就可以看出来。同样的,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李鸿章而言,他就不能那么单纯必须要从全局考虑。平衡各方关系。

我只能说,这二个都是千古难得一见的英才,可惜在满清这个千穿百孔的瓶子那里,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力回天。

看问题角度不同决定啦李中堂的态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沿海地区和内陆边远地区,与国家的重要性不同,当时普遍认为,在新疆和那里以西地区的统治不能带来税收还要,陷入周边战争的漩涡,消耗财力物力得不偿失。当时整个清庭财政困难局面持续很久。可谓入不敷出,无能力维持统治。保留核心区域,放弃边远地区也说的过去。

第二,新疆阿古柏沙俄操纵下,在新疆建立了傀儡政权,拥有统治权和最大利益,而且当时新疆阿古柏政权和新疆喀什和田地区的分裂势力合流。并不好对付。若收复新疆,必然会起兵还不能少,可是国家没钱。


第三,日本的兴起和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争斗对清政府保持了持久的压力,不得不把危及清廷自身安全和传统意义上的龙兴之地的关外和沿海地带视为战略重点。就是海防最重要。

第四,最后新疆收复,也是在同治皇帝所谓中兴之后才进行,时间是发生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二十多年,那时候,甘肃的白莲教起义和回民叛乱还在继续。不过局面有所缓和。

第五,二人的政治斗争,其实出兵并不是单纯的国策问题,也牵扯到政治斗争,他们在相互制衡中最后相互妥协,李鸿章妥协的原因,我相信也是因为,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所表现的决心吧。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鸿章虽然反对,在左宗棠的坚持努力下,还是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勾结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图,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最后综述一下,站在全局来看不能说李鸿章有错,裱锅匠不好当,不过占在个人角度来说,左宗棠是英雄。

历史没有对错,只有时局,历史会证明一切。


阿斗不傻


先来交代一下事情的历史背景:

光绪初年,新疆阿古柏叛乱,当时国内局势不稳,尤其东南海防,形式严峻,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对西北局势认识不足,认为新疆地处偏远,于国无益,可以置之不理。这一提议受到了一代名称左宗棠的强烈反对。

左宗棠虽说是中原人,但是高瞻远瞩,国土意识十分强烈,他以65岁高龄披挂上阵,抬棺西征,并最终成功收复领土,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勋。

新疆收复以后,留了个 小尾巴,就是伊犁,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 地方,在当时可以说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清朝百姓犯罪经常被流放伊犁。但俄毛对土地十分贪婪,利用阿古伯叛乱趁火打劫,抢走了伊犁。

为了解决伊犁归属问题,清廷派了专人与俄毛谈判,这位谈判代表叫做:完颜崇厚,完颜崇厚是满洲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之弟。咸丰年间就主办洋务,同治年间出访过法国,可以说是清廷为数不多有外交经验的官员,由他出面份属合理。

但是完颜崇厚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外交外行,被俄毛连哄加骗,加之挂念家里病妻,在克里米亚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大清不但要赔偿俄毛“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五百万卢布(合白银二百八十万两),还要把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毛。除此以外还有一大堆对俄方有利的经济条款。

条约签订以后,国内一片哗然,明明打了胜仗收复国土,竟然要割地赔款。连一向不说话的张之洞都看不下去,要求把完颜崇厚撤职查办,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更是气的咬牙切齿,众怒之下,完颜崇厚被革职查办,定为监斩候,秋后处决。但是完颜崇厚毕竟是旗人,官宦世家,根深蒂固,光绪六年,交了3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不但保住性命,还被降职使用。


在此过程中,李鸿章起到了很负面的作用,作为中国公认的外交家,却表现的十分迂腐,他认为完颜崇厚是奉旨行事,不能把罪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况且条约已经签了,说话要算话,不然以后还会有麻烦。

即使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李鸿章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完颜崇厚是在对合约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签署的,并未得到朝廷的认同,条约的合法性存在疑问,其次:纵然是外交犯错,但比起国家主权,礼仪是小事,俄毛本身就是背信弃义,焉能与虎谋皮,做东郭先生。

事后,清廷委任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为代表,再赴俄国谈判,同时双管齐下,委令老将左宗棠再次出山,大军离开肃州(今酒泉市),出嘉峪关,向伊犁挺进,对俄毛施加军事压力,最终迫使俄毛修改条约。纵然这样,依旧损失了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赔偿金额增加到900万卢布。

国弱无外交,这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



日慕乡关


这问题不是出在新疆也不是针对沙俄,李鸿章的对外军事冲突一直就持非常保守的态度。中法战争中方取得一定胜利后李鸿章就极力主张议和。客观地说如果清军再打下去风险很大,但法国政府已经出现变动,战争再继续下去于谁有利很难说得清,李鸿章的应该看到淮军的军事能力已经不是打太平天国捻军时的勇武军队了,只敢趁胜求和,哪怕事实上丧失大量主权利益也在所不惜。

李鸿章一辈子内战、内政都内行,外战、外交都糊涂,即使在他办的洋务里,对外国下属也是无原则的纵容妥协。

收复新疆之前如此,之后对日本人李鸿章依然没有长进,从他和日本人打交道开始就一味妥协退让,就算挣点面子也把里子输了个干干净净。甲午战前日本人从各个方面都在积极准备,李鸿章却只能从海军方面做了一些准备。

左宗棠和李鸿章完全不一样,他在灭太平天国时也用洋人武装,但指挥调度左宗棠都有绝对的权利,后期办洋务洋下属就是他的雇员,合同白纸黑字写清楚,洋人根本不敢乱来。

收复新疆时,左宗棠的战略是先收复新疆的阿古柏控制区,没有搭理伊犁的俄国人,避免了两线作战。等新疆全境收复后对俄国人形成战略威慑,把俄国人逼回谈判桌。当时俄国人刚刚经历了俄土战争,国内也不清静,已经元气大伤不能支持下一次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不战收复伊犁。

李鸿章已经到达大清的决策层面,但在考虑对外战争和政策时完全看不到对手的情况,中法战争清军的胜利已经迫使法国好战政府下台,甲午战争日军从平壤开始就是以战养战,后勤根本经不起长期战,毕竟这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跨国作战,但李鸿章作为淮军统帅根本看不到敌人的软肋,发出的命令也是一味自保,加上手下的将军们作战能力、意志都不够,所以一触即溃,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役。

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是想朝廷把钱交给他办海军,办海军的钱拨下来又把南洋水师钱挪到北洋海军,他的借口就是应对日本的崛起,但防备日本历来就是李鸿章的借口,他无非是想借防备日本来建立自己强大的私人海军武装,否则为什么他的陆军,洋务并没有以压制日本为目标?


蝉鸣床边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李鸿章从来没有说过放弃新疆的言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时中亚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侵占新疆,针对这件事情,清廷展开了讨论,以左中棠为首一派主张收复新疆,塞防和海防并重;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派主张优先发展海防,认为海防重于塞防,对于新疆,清政府鞭长莫及,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案处理新疆事务。

具体关于新疆的安排如下:“严守现有各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

李鸿章认为,如此则既可以挫败英、俄兼并之心,中国也不必劳师远征,实为经久之道。“这个方案可是与否暂且不论,但是给李鸿章扣上一个”放弃新疆“的大帽子,显然不见得是尊重史实。

李鸿章所主张的”招抚伊犁、乌鲁木齐、喀什等回酋,准其自为部落,如云贵之苗瑶土司,越南、朝鲜之略奉正。“是解决新疆的一个办法,同时也成为后世认为他卖国的证据,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所谓的”天下观念“依然停留在古代,

认为苗瑶土司,越南、朝鲜是藩属国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也是清政府当时极力维护地正统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认为新疆各部可以仿效苗瑶土司制度,依靠当地部落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依然归属清政府管辖。可见李鸿章并没有说要放弃新疆,但是依靠当地的力量真的可以抵挡住外国的入侵,结果未知了。

当时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实际上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谁改优先办理的问题。当时,李鸿章认为海防的危机大于塞防,应该优先发展海防。左宗棠上奏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最后,清廷支持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不负众望,一举收复新疆,成为当之为愧的民族英雄。同时,也造成了后世对于李鸿章评价不高,说他不主张不收复新疆,甚至卖国。实则是两种解决新疆事务的方案。1875-1884年十年间,西征和塞防军费为八千万两,而1875-1894年的二十年间,海防经费总共筹款为四千二百万两,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海军建设,约一千万两被清廷挪作他用。北洋水师之惨败既有人祸,当然也跟经费不足难道没有关系吗?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莫要以现在的观念去看待历史,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可能会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各位,你们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