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

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非常的愛自己的孩子。為此,他們寧肯砸鍋賣鐵,也要儘可能的讓孩子去上學;願意背井離鄉的擠向大城市,只為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又或者省吃儉用,只要孩子可以擁有優異的成績被他人稱讚。

他們不苦嗎?苦!

可是他們明白,唯有讀書,才是世界上最好走,最光明,而且回報最高的那條路。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不僅為成績


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沒有選擇的人生有多難呢?

可能,想選擇高薪,文憑不夠,只能去幹酒店服務員;

想選擇雙休,能力不夠,只能領導說不休息就不休息;

想選擇當攝影師,但是沒錢沒時間,只能放下夢想當個普通上班族。

這樣的生活,並不是說沒有意義,而是沒有了人生的自由。

沒有自由,又何談幸福。

俞敏洪曾說過,他三次高考都有一個目的,就是擺脫在農村待一輩子的恐懼感。

因為農村的生活是一眼就能望到頭,再努力奮鬥一輩子,也還是個困在原地的農民。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可是當一個年輕人因為文憑無法選擇,必須承受失敗的時候,他會覺得幸福嗎?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是一種責任


學習不需要任性,學習需要的是努力,是克服,是承擔。

2017年的董卿,憑藉《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裡令人折服的表現,圈粉無數,很多人都說重新認識了她。她主持節目時,張口閉口,全是美好的詞句,隨口所說,皆源自名著。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她用《我記得》稱頌父女之情:

當時的我是何等的溫柔,我把花瓣灑在你的髮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那般歡暢。

她用博爾赫斯的詩歌頌盲人父愛:

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她的臥室裡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每天讀書一個小時,雷打不動。

而這種生活習慣是從小被父母培養起來的。

為了培養她的文學素養,父親每天要求她抄成語,背古詩。中學時,三五天就要通讀一本國內外名著。而為了鍛鍊的她的邏輯思維,母親還會時不時的抽查,要她羅列其中的人物關係。

正是這樣高強度的學習節奏,塑造了現在的董卿。

我相信,倘若當年,她的父母沒有如此近乎嚴厲的教導她,她的人生可能達不到如今的高度。

做父母的,要為孩子的將來做打算。現在好,並不代表以後就一定好。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很辛苦


讀書很辛苦,因為這種苦是需要自己主動去吃的。

別的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你在預習課文,背誦著中外名著。

別的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你在算著寫不完的數學,物理,化學試題。

別的孩子刷遊戲的時候,你在聽著英文,跟著朗讀一字一句的進行翻譯。

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而是十數年。

縱觀我們的周圍,但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背後都經過了艱苦的努力,天下不存在掉餡餅的事情,不勞而獲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學習也一樣,躺著不動,知識是不會主動跑到腦袋裡的。那些被稱為學霸學神的人,誰小時候沒寫過成堆的作業,沒捱過老師或者家長的批評,沒經歷過一場又一場的考試?

這種苦,並不是中國才有,全世界都一樣。

比如新加坡的教育,教學內容非常的豐富,儘可能的激發孩子的藝術、語言等天賦。但是中小學教室後面會懸掛一把戒尺。如果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會在其他同學和老師的見證下,打手心三下。而美國孩子除了要完成課內的作業外,還必須完成相當數量的課外作業,而且一樣是根據成績進行擇優,推薦,錄取。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所以孩子的快樂成長和學習辛苦並不衝突。現代教育,並不意味著孩子不需要刻苦學習,相反,在競爭力如此強烈的現在,刻苦學習反而更重要。

唯有不斷學習成長才會擁有充實的幸福人生。

請告訴孩子: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要趁早


不要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安逸不屬於少年人,努力的人生,才是青春年少應有的樣子。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時間是高考前6個月:

“上知天體運行原理,下知有機無機反應,前有橢圓雙曲線,後有雜交生物圈,外可說英語,內科修古文,求得了數列,說的了馬哲,溯源中華上下五千年,延退池州陸海百千萬,即知音樂美術計算機,兼修武術民俗老虎鉗!”

這個階段,人生裡所能用到的所有基礎認知已經全部學完了。

如果大學以後的成就是熠熠閃光的金塔,那麼高考前獲取的知識,就是為金塔打造的地基。地基越堅實,這座金塔就能建得越高。

18歲陳鯤羽,清華大學大二學生,已經接觸科研的他,現在的研究方向是等離子體與可控核聚變。參加《加油!向未來》時爆發出的學習深度與廣度讓人驚歎,他還發表了多篇科幻小說,續寫過《三體》。

面對這樣一個青年,我們可能想象不到他的未來究竟能取得什麼樣的成就,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所看到的世界一定會很精彩。

勤讀書,多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