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178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已经73岁高龄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开始轰轰烈烈第六次下江南,这也是最后一次。乾隆打着体察民情的幌子,学康熙六下江南,一路游山玩水,花费了很多银子。有人说,这是为了彰显“康乾盛世”,也有人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六下江南,并没有花费国库的银子,而是“议罪银”。不管怎样,历史上真的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吗?

(一)乾隆六下江南,耗费银子1.2亿两之巨。雍正朝的所有积蓄全部被花光。

历史上“六下江南”的帝王,就是康熙皇帝玄烨和他的孙子乾隆帝弘历。这爷爷孙子俩是“萧规曹随”。而乾隆帝之后的嘉庆,就改了巡视路线,人家两次“东巡”(巡视东北龙兴之地),口碑就比乾隆好些。当然,康熙皇帝从31岁到54岁之间的这23年时间里,六下江南,累计520天,这在清朝皇帝中在中国封建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康熙时带着“三大任务”南巡的——治理黄淮、统战工作、整顿吏治。而这些都是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所以老百信并不反感,再着由于康熙本人注重节俭,不扰民,所以六下江南花的银子并不是很多。

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乾隆下江南

乾隆从小对他的爷爷非常崇拜。他25岁登基后,曾经暗自发下宏愿,如果上苍眷顾,他执政年限不超过爷爷的61年。六下江南,也是乾隆效仿爷爷的做法,要文治武功全面占尽。乾隆六次南巡跨度历时30年,直到乾隆50年时已经75岁的他实在年龄大了行动不是很便才作罢,终止了折腾。弊大于利,连他自己在晚年退位后多次有所醒悟:“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

乾隆处心积虑,处处学习康熙。然而受到性格所限,往往学的过头,因而不免落得个奢侈浪费的恶名。乾隆的做法并不能够掩盖“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的残酷现实。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六下江南,所花银子上千万两,是康熙所花银两的百倍倍多。乾隆最爱万人拉纤,一路吃香喝辣,玩弄民间女子,手下官员一路敲诈勒索,确实好不快活,对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灾难。

据史书记载,乾隆下江南仅差旅一项费用就高达二千多万两白银。据不完全统计,乾隆平均每下一次江南耗资2000万两,而这20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的一半,六下江南就差不多花费了1.2亿两白银。

雍正帝13年励精图治好不容易积攒的5000万两白银,仅够乾隆两次下江南花销。其结果是,在乾隆的挥霍下,清朝国库日益囊中羞涩,难以为继,乾隆硬生生将清朝由雍正时期的励精图治变成一个遍地都是乞丐的朝代。

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千里饿殍图

(二)乾隆朝其实是饥饿的盛世。三张图片颠覆你我想象。可惜被史家一笔带过。

前几年,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以及后来的姊妹篇《天下良田》,几乎让中国万人空巷,至今在豆瓣评分上,依旧保持着8.0分的高分。虽然是艺术作品,但却反映了乾隆年间深刻的社会现实。该剧讲述了看似太平的清乾隆年间,因自然灾害而引发了一场围绕粮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乾隆皇帝在登基的前几个年头就吃惊地发现,粮食生产和国粮储备之“第一紧要大事”全面失控。围绕粮食接连发生“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世奇案,乾隆皇帝感觉到大清国的生死存亡。刘统勋呈给乾隆的一张《千里饿殍图》更是所谓“康乾盛世”的生动写照。《天下良田》说的是乾隆八年一场“金殿验鸟”引出匿灾不报、贪绩婪财的惊天巨案。因病归乡的户部尚书刘统勋临危受命并带领一批干臣杀出迷局、坚持以法护田和以律治田,最终保住了大清国的耕地红线,并将粮食安全确立为国家第一要务,再现了乾隆盛世下的危局。

粮食、良田,这是天下苍生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乾隆朝出了大问题。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学家张宏杰说: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此话入木三分。

官方史书上记载的被史家一笔带过的乾隆执政的60年里,有“饥”记录50多条,有“大饥”记录30多条。饥和大饥是什么意思?那是饿殍遍野、白骨琳琳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乾隆六下江南花费上亿两白银,一方面天下苍生嗷嗷待哺,在死亡线上挣扎,我不清楚,史学家笔下的“康乾盛世”究竟“盛”在哪里?

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被史家一笔带过的乾隆朝“人相食”

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被史家一笔带过的乾隆朝“人相食”

为啥说“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看懂乾隆时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国

被史家一笔带过的乾隆朝“人相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