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日,龍抬頭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來剃龍頭,

鴻運恰當頭。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勤勞手催耕牛走,

大倉滿滿小倉流。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二月二,賣身節/翻身節/歡樂節

傳說,“賣身節”是出自廣東東莞市東坑塘唇村, 有一姓盧的大戶, 趕著清明之前開耕, 農曆二月初二這一天, 在塘唇村前, 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 形成習慣, 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初二”這天, 坐在塘唇村前的圍籬上,

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 以示“賣身”,出賣勞力, 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 就在這天, 到塘唇村前, 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 一僱就是一年, 這就叫 “賣身”。

接著,

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說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 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云云。比如:《曲磨臂》、《直魚鉤》、《金色的鋤頭》、 《“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 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 於是乎,“二月初二”這一天, 小河岸邊、木橋兩側, 人山人海, 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 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
近者周邊鄉里, 步行而來, 說要遇仙, 真是盛會空前。走時, 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 以示遇到了仙人, 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 一直至今。

幾經滄桑, 東坑“二月初二”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近幾年來, 改名為“歡樂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 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初二”來過歡樂節的人們, 都希望在這一天, 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 帶回去一身好運。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

二月二,賣身節上衣溼透

.


二月春潮雨漸稠

泛水風流

花開花落解春愁

綠肥了紅瘦

.


180318 //雲丹之/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