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臨死前爲何仍命其爲輔政大臣埋下禍根呢?

carleo


曹睿是一個明君,如果我們說曹丕對司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話,那麼曹睿對司馬懿就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讓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司馬懿成為輔政大臣,輔佐曹睿。曹丕臨終前,交待曹睿說:這幾個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們,不要懷疑他們。

而事實上司馬懿得到重用,還是在曹睿時期,孫權知道曹丕去世後,就命諸葛瑾,張霸兵分兩路攻打襄陽,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馬懿率軍斬殺張霸,擊退孫權與諸葛瑾,升任驃騎將軍。

公元227年,司馬懿駐紮在宛城,督荊豫兩州的軍事,之前投魏的蜀將孟達在曹丕死後失寵,又想反魏投蜀,司馬懿千里奔襲,只用了八天的時間趕了一千兩百里,就從宛城趕到了新城之下,將孟達斬殺。

諸葛亮在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的多次北伐,都是由司馬懿抵擋的,司馬懿採取堅守不戰的策略,最終耗死了諸葛亮,公元235年,司馬懿升任為太尉。

公元前238年十二月,曹叡病重,讓大將軍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其中夏侯獻是夏侯霸的兒子,夏侯淵的孫子,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

從這個名單可以看出,與曹丕臨終前是兩個曹氏宗親,兩個士族代表完全不同,只有曹家與夏侯家,也就是完全的曹氏宗親,將司馬懿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可見曹睿並不信任司馬懿,即使司馬懿現在高居太尉之職。

但是夏侯獻、曹肇給劉放、孫資有矛盾,打算在曹睿死後,除掉這二人。剛好曹宇在辭讓,曹睿就問劉放、孫資:燕王曹宇一直是這樣的嗎?劉放、孫資就說:是的,燕王知道自己不能勝任,才如此推遲的。

曹睿就問:那可以擔當這個重任,當時只有曹爽在旁邊,曹爽與兩人的關係也還不錯,劉放、孫資就說:曹爽可以,他們也覺得曹爽不夠格,又說:還得再加一個司馬懿,曹睿同意了。

但過了一會兒,曹睿覺得這樣反而不妥,覺得還是原來的安排比較合適,劉放、孫資又進去遊說,曹睿又再次聽從他們的意見,劉放說:最好寫一下詔書。曹睿說:我有點累了,寫不動了。劉放就把著曹睿的手勉強寫下了詔書。


歷史簡單說


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很複雜,開始是信任,然後是依仗,然後是懷疑,然後是無奈。臨死前,曹叡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是機緣巧合,只能說司馬懿運氣太好了。而司馬懿後期的篡權之舉也是被逼的,我們不能先入為主的用有色眼鏡來看司馬懿!那麼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是怎麼一步一步轉變的呢?聽我慢慢細說!

應該說曹家對司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時期,曹操就曾經告誡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馬懿干涉曹家內政。因此曹丕終其一生都控制司馬懿很嚴,考驗了一輩子也沒發現司馬懿有什麼越軌行為。

但是曹丕仍然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在臨終前選派了四名顧命大臣,分別是:曹真、曹休、司馬懿和陳群。陳群是個忠臣,主管尚書檯,其他三人各有軍務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對曹真、曹休和司馬懿都很討厭,覺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權利。於是將三人分別外派,其中曹真鎮守關中,曹休鎮守淮南,司馬懿鎮守荊州。此時的曹叡對司馬懿是信任的,司馬懿的表現也不錯,在任期間多次擊潰吳軍的進犯。

後來,曹休中了東吳的詐降之計,差點死在夾石。回來後鬱悶不已,背部生癰而死。三年之後,鎮西大將軍曹真也病逝。四名顧命大臣,只剩下兩位。其中一個陳群還是個純粹的文官,沒有辦法,

在軍事上曹叡只有依仗司馬懿。

這時的司馬懿既負責防守關中,也負責防守荊州。可謂是責任重大,威望也日漸盛隆。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交鋒中威穩持重,頗有章法,獲得了曹叡的好感。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又被曹叡派往遼東去平叛公孫淵的叛亂。

而司馬懿由被依仗變得被懷疑也是源於此時,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懿用一年時間擊潰了公孫淵,勝利後,司馬懿沒有請示也沒有彙報,而是獨斷專行的屠殺了7000多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將公孫淵任命的官員全部斬首,一個不留。這對曹叡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

戰後處理需要皇帝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平民和官員的事情。而司馬懿蔑視皇權,獨斷專行,大肆屠殺,讓曹叡心生不滿。於是曹叡改變了對司馬懿的態度,漸漸的不再信任他。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任命燕王曹宇、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此五人共同輔政。由此可見,當時曹叡並沒有把司馬懿考慮進去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司馬懿能夠被託孤是機緣巧合的原因。

後來,曹叡的寵臣劉放和孫資與夏侯獻、曹肇之間產生矛盾,劉放和孫資擔心夏侯獻、曹肇成為託孤重臣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勸曹叡改變決定。於是曹叡問兩人誰可以託付。當時在場的只有曹爽一人,於是兩人極力推薦曹爽,另外加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司馬懿。曹叡經過考慮再三,無奈的同意了。為什麼呢?

託孤重臣歷來人選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司馬懿當選肯定是合適的。但是曹爽年輕,曹叡怕曹爽鬥不過司馬懿,於是安排了孫禮來幫助曹爽。孫禮被任命為大將軍司馬懿的長史,說白了,就是曹爽的智囊。曹叡還是不放心,又任命蔣濟為中領軍,用來制衡司馬懿。

曹叡死後,事情發展的出乎意料。司馬懿並沒有謀反,曹爽率先謀反。曹爽表司馬懿為太傅,架空了司馬懿。提拔蔣濟為太尉,奪了中領軍之職,改由曹爽之弟曹羲擔任。又將長史孫禮外放到揚州擔任揚州刺史,將太后軟禁至永寧宮,從此皇帝成為曹爽的掌中之物。

後來,司馬懿在隱藏實力之後突然發動高平陵政變,成功奪權。但是權利這東西不受控制,尤其是至高無上的權利。

司馬懿奪權後,得罪了太多皇室權貴,因此,只有一條道走到黑,手握至高權利不放手,否則就有性命之憂。一句話,司馬懿騎虎難下,造反是迫不得已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叡並沒有終其一生都在壓制司馬懿,相反的,曹叡對司馬懿一開始很信任,後來曹真和曹休死後,更是在軍事上很依仗司馬懿。司馬懿在遼東大肆屠殺之後,曹叡開始懷疑司馬懿的忠心,在最初託孤時並沒有考慮他。由於宮廷內臣劉放、孫資和皇親成員夏侯獻、曹肇之間的內鬥,司馬懿意外的成為了託孤忠臣。這一切都是機緣巧合,至於後來的造反,完全是曹爽挑起的,司馬懿被迫迎戰而已。大家不要再黑司馬懿了!


每日趣評


歷史中,魏明帝曹睿託孤兩次,第一次託孤大臣之中並沒有司馬懿,但因為各種原因,曹睿第一次託孤很快就流產了。

238年年底,年僅36歲的曹叡已經病入膏肓,行將入木。曹睿為何正值壯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簡單:

縱慾過度。曹睿很聰明,但很好色,這和他爺爺很像。好色是學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卻比曹操差遠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沒有養成一個兒子。沒有後繼人,這是作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敗筆。

所以曹叡只能從宗親裡選了一個曹芳作為養子繼位。關於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說法,陳壽也不好猜測,只能說“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曹叡的第一次託孤人選是這樣的:大將軍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對三國曆史有所瞭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這套託孤班子名單有很大的問題:全部源自曹魏宗親。曹宇是曹操的兒子,夏侯獻雖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親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曹肇是曹休的兒子,秦朗是曹操的養子、曹睿的發小。

所以這份名單一出,曹宇怎麼也不肯接受,百般推辭。曹叡沒辦法,詢問孫資和劉放。

PS:孫資和劉放雖然在三國中默默無聞,但這兩人卻是並掌機要的權臣,相當於秘書處處長和副處長。

孫資和劉放兩人與夏侯獻、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因害怕他們輔政後加害,於是趁著機會就向曹叡說,先帝有遺詔,藩王不得輔政,陛下剛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語,這等人輔政,必然對社稷產生巨大危害。曹叡聽聞大怒,問誰能替代?這兩人建議讓曹爽代替曹宇為大將軍,又舉薦司馬懿為副手。曹睿點頭同意。

孫資劉放出來後,曹肇立馬進去勸阻曹叡收回成命,曹睿又改變了主意。孫資劉放又進去勸曹叡,曹叡被搞的沒辦法,最終同意了兩人的意見,並由兩人執手,寫下了手詔,最後敲定了由曹爽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的方案。眼看木已成舟,曹宇等人只能圍在一起哭著回到了家中。

曹叡的第一套託孤方案雖然對拱衛曹魏宗室集團有利,但很不平衡;第二套方案,宗室和士族各佔一半,有利於制衡朝政,要合理許多。曹叡雖然一生都在牽制司馬懿,但臨死前還是受到了孫資劉放兩人意見的左右,不得已讓司馬懿成為了託孤大臣。


石頭說歷史


1、曹丕、曹叡父子一生在用司馬懿,同時也在猜忌防範著司馬懿,防止司馬懿一人獨大。到曹叡時,曹休、曹真、張郃相繼去世,能夠抵擋諸葛亮北伐的人除了司馬懿,基本沒有人了,所以,曹叡臨終前,只有讓司馬懿為輔政大臣,這是為了保住魏國,若魏國被諸葛亮攻佔了,魏國就滅了,任用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他若不反魏國還可保住,我覺得曹叡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任用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是很對的。



2、我覺得這種情況在各個王朝都有,臣子太有能力,功高蓋主,連皇帝都怕,怕有一天,被拉下馬,但又因為很多情況下不得不用這個臣子,因此十分矛盾,我覺得曹叡最後任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也是考慮到更多的因素,如我上段所言的更為急迫的原因因素。


這就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小夥伴們怎麼認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哦!


他山之石gj


說白了就是沒有人制衡司馬懿,可以跟司馬懿爭權奪勢的人都小0他而去,曹爽政治上太幼稚,倒行逆施,得罪不少人


驚濤啟航工作室


其實曹叡臨終前立遺詔本來沒有讓司馬懿當輔政大臣,而是讓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領軍將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5人共同輔政。但是參與立遺詔的兩個寵信的心腹,劉放和孫資建議讓太尉司馬懿也當輔政大臣。而期間又發生了一些變故,最後由曹爽

司馬懿二人輔政。

詳情如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掃蕩群雄,統御北方,建立魏國。之後繼任的魏王曹丕代漢稱帝,是為魏文帝。曹丕死後,其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這三代君王,聖明睿智,統御有方,政權比較穩固。

眾所周知,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立下遺詔,讓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輔佐年僅八歲的少主曹芳。此事不假,但其實魏明帝立遺詔時,本來是選了5個大臣一起輔政,並且司馬懿還不在其中。

可是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了一些變故,這才讓曹爽和司馬懿二人輔政,並因此埋下了滅國禍根。如果沒有那些變故,就不會有司馬懿誅殺曹爽的政變,司馬懿難以篡權,西晉也難以建立。那麼,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了什麼變故?

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想封燕王曹宇為大將軍,和領軍將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共同輔政,輔佐太子曹芳。燕王曹宇性格謙恭善良,上書表達心意,堅決推辭,不想當大將軍。

魏明帝曹叡有兩個寵信的心腹,一個是劉放,另一個是孫資。劉放是漢室宗親,當初勸漁陽王劉松歸附曹操,有大功。魏文帝和魏明帝時,劉放和太原人孫資得到曹魏重用,在朝中掌管機要,參預國事。

魏明帝曹叡對燕王曹宇拒絕當大將軍的做法感到疑惑,於是召劉放、孫資到床前。

曹叡問道:“燕王那麼做到底是什麼意思?”

劉放、孫資回答:“燕王自知難當大任,所以推辭。”

曹叡又問:“曹爽可以替代曹宇當大將軍嗎?”

劉放、孫資二人附和曹叡,贊同曹爽當大將軍。他倆又鄭重陳述意見,建議召太尉司馬懿進宮,護持皇室。魏明帝曹叡向來依賴司馬懿,所以接受了劉放、孫資二人的建議,然後讓劉放起草詔書。接著,曹叡又召見了曹宇、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這些輔政大臣。

劉放、孫資走出皇帝寢宮,準備去起草詔書,忽然得知皇帝改變了旨意,不再召見司馬懿。一會兒,魏明帝曹叡再次召見劉放、孫資二人,並說:“我自己要召太尉司馬懿,而曹肇等人反而阻止我,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魏明帝曹叡又更改詔令,召見曹爽與劉放、孫資一起接受遺詔,並免去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四人的官職。司馬懿也來到了,跪在床下接受遺詔。公元239年正月,曹叡就駕崩了。

《魏晉世語》說:劉放、孫資久掌中央機要,夏侯獻、曹肇等人對此不滿,劉孫二人怕這些人輔政後自己失權,所以力勸曹叡改任曹爽、司馬懿輔政。

曹芳繼位,曹爽和司馬懿輔政。開始曹爽禮敬司馬懿,不敢獨斷專行。但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想提高曹爽的威望,勸曹爽專權,政事很少讓司馬懿參與。於是,司馬裝病避開曹爽。

曹爽專政,違犯法律,作威作福,百官敢怒不敢言。司馬懿聯合不滿曹爽的眾臣,趁曹爽隨魏帝曹芳出城去高平陵祭祀時,發動政變,佔領了京城。曹爽窘迫不知所從,便投降了,不久被誅三族。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竊取了曹魏政權,他死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最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效仿曹丕,逼迫皇帝禪位,登基稱帝,建立了西晉。

這一切,可以說,在魏明帝立遺詔時發生的變故,改變了司馬懿的命運,也埋下了曹魏滅國的禍根。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簷雨階苔


曹叡壓制司馬懿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我覺得應該是戒心與信任同在。兩種矛盾情緒的衝突,讓曹叡在對待司馬懿的態度上搖擺不定,而他最終選擇了信任。

曹叡即位後很快政由己出,司馬懿輔政也只是個名號。而且司馬懿留在洛陽的時間並不多,曹叡先是讓他鎮守宛城,而後伐蜀、抵禦諸葛亮北伐,再之後就遠赴遼東討伐公孫淵了,這應該是曹叡戒心和提防的一種體現。然而期間司馬懿的職務不斷上升,由撫軍大將軍到驃騎將軍、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再到大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又體現出曹叡的倚仗和信任。

蜀國問題解決之後,曹叡改任司馬懿為太尉,而將更為重要的大將軍一職空缺,再次彰顯了這種矛盾。或許曹叡在那個時候就有了將該職留備託孤的想法,而司馬懿並不是最佳人選。事實也大抵如此,曹叡託孤時先將大將軍之職授予燕王曹宇,讓他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韂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一起輔政,沒有司馬懿的身影。4天之後,曹叡又改封曹爽為大將軍,並讓司馬懿一同輔政。

據《漢晉春秋》記載,曹叡做出這種改變,是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操作的結果。二人與夏侯獻、曹肇、秦朗不和而與司馬懿親善,便大力舉薦曹爽和司馬懿。當時曹叡病重“困篤”不能書寫詔令,劉放於是上前“執帝手強作之”。司馬懿勝出誠然是劉放、孫資起了作用,但也不是決定性的,因為即便昏迷中的曹叡被鑽了空子,但清醒之後依然可以做出改變,那曹宇不就是這樣被免的嘛。之所以沒變,說明他本人是認可這種安排的,也說明他內心已經偏向於對司馬懿的認可。

司馬懿作為權臣和世家大族的代表,有追隨者也有利益共同體。託孤輔政其實是把雙刃劍,既有坐大的危險,也是穩定的需要,就看被託孤之人的態度了。而曹叡對司馬懿是有善後的,曹爽作為第一輔臣,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實際掌控軍政大權,對並無實權的太尉司馬懿是有牽制的。

此外曹叡還對司馬懿展開了感情攻勢,拉著他的手語重心長,說“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裴注三國志引《魏略》還記載了一些細節,比如“教齊王令前抱宣王頸”。8歲的太子曹芳像孫子對爺爺一樣吊在司馬懿脖子上,無論史家還是坊間都會引為佳話的。

曹叡在權力牽制、情感注入以及輿論監督上做足了功課,司馬懿即便有異心也被封死了。不過他能做的也僅止於此,至於下一代的事,他是想不到也左右不了的。


路衛兵


曹叡懷疑司馬懿,難道他就信得著曹爽?依我看,任命曹爽輔政才是埋下禍根。

曹叡是個聰明的君主,繼位後,輔政大臣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他任職期間,愈發的見不到曹氏親貴,不得不說,他肯定向曹家親族收回權力。等到曹真、曹休死後,曹氏貴族掌實權者更少。這應該是他父親曹丕做法差不多。

(《軍師聯盟》吳秀波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

曹叡不同於曹丕的是,他一改魏武、魏文兩帝的勤儉之風,大建宮殿,為他母后建的陵寢也是規模宏大。

曹叡死前和司馬懿抱頭痛哭,似乎看起來君臣關係還算不錯。司馬懿可能那時候還沒有反心。

司馬懿被記載成“鷹視狼顧”,描述他身體不動,頭向後看,那豈不是成了恐怖片?可以理解,但凡封建帝王,長得都必須與眾不同。

曹叡留下司馬懿、曹爽互相牽制這是他的主要目的,沒想到,司馬懿先失了一招,而曹爽也不是什麼忠臣,他自己縱情享受,“縱享絲滑”,最後朝廷很多人都對他不滿。

司馬懿由此才趁機造反。

要是曹爽換成曹仁一樣的人,事情未必到此地步,曹爽為了建功要去打蜀國,司馬懿勸阻,但是他不聽,最後大敗而歸。司馬懿要是早有反心,那還勸什麼,讓他打就是,顏面掃地的又不是司馬懿。由此可以看到,司馬懿雖然貪權,有野心,但是反心並非蓄謀已久。


大眼大世界


所謂曹家皇帝猜忌司馬懿只是司馬家篡位後為自己找的蒙羞布,實際上司馬懿在曹丕曹睿年代一直都是官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根本沒被降過職也沒有被削過權,曹家父子對他只有恩沒有任何一點怨,只是白眼狼養不親,你對他再好他也要反咬主人一口,最後還編出自己被猜忌的故事來洗白自己


康夫大大


曹丕、曹叡父子一生在用司馬懿,同時也在猜忌司馬懿。到曹叡時,曹休、曹真、張郃相繼去世,能夠抵擋諸葛亮北伐的人除了司馬懿,基本沒有人了,所以,曹叡臨終前,只有讓司馬懿為輔政大臣。



曹叡,也算上一代明君,在他執政時候,蜀漢諸葛亮屢次北伐。在抗擊東吳和蜀漢中,曹氏稍有能力的曹休、曹真相繼去世。後來就連忠於曹氏的張郃也去世了,面對蜀漢、東吳、遼東的威脅,曹叡沒有辦法,只能重用司馬懿,讓司馬懿當曹魏政權的救火隊長,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一天天做大。



面對司馬懿家族的做大,魏主曹叡也是採取一系列措施的,比如戰時讓司馬懿領軍實權,閒時給予虛銜。曹叡臨終前,為了牽制司馬懿,認命時有賢名的曹爽和司馬懿一起輔政。可惜,魏主曹叡機關算盡,卻沒有發覺,曹爽是一個庸才,他哪裡是司馬懿的對手。



那麼,為什麼曹叡死前,非認命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呢?

第一、曹氏、夏侯氏能人相繼去世,到曹叡時,忠於曹氏政權的,能力都在司馬懿之下,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抵擋蜀漢和東吳的威脅。

第二、司馬家族,為當時的大家族,而曹丕、曹叡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保證大家族的利益,很多大家族支持司馬家族,曹叡也是萬般無奈。



第三、魏主曹叡用人不察,曹爽雖然開始的時候很多能力,能夠任人唯賢。曹叡去世之後,曹爽就排擠司馬懿,欺壓少主,藐視後宮,導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居然很勝利就奪得政權。

第四、司馬懿此人,太能隱忍,能夠承受能力太強,他一身起起落落,被貶後又東山再起,此人抗擊能力太強,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所以,他熬死了曹丕、曹叡、諸葛亮、陸遜等人,其他的一般人,當然不是他的對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